有帝师沈肃参与其中,点兵之事就有了神进展。可喜可贺。而且,沈肃的举动,也吸引了一大部分的仇恨值。使得傅通和傅家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点兵,是由傅通上奏的。换言之。最初想要撬起十六卫根基的人,是傅通。十六卫关系着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傅通就引起了多少人的仇恨,有人恨不得将傅通生剐了!
于是,在傅通上奏之后,顾家周围就猛地出现了很多身份不明的人,他们都是冲着傅通来的,还有人在半夜跃进顾家,想刺杀了傅通。——幸得傅通有先见之明,早就向皇上借了虎贲军来一用。
有虎贲士兵在,那些人自不敢闯进顾家。但仍时不时会扔些石子、污秽物进顾家,顾家简直不胜其扰。
直到点兵司成立,沈度出发去襄阳卫,这种滋扰的情况才停止。为此,傅通还感叹地对顾琰说道:“这下,轮到沈家成箭靶子了。想来帝师和小沈强悍,当能顶得住。”
顾琰只微笑点头,心中无比担忧那个出发去襄阳卫的人。
沈度离开京兆之后,顾琰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话越来越少了,待在桐荫轩的时间越来越多。
当夜色渐深的时候,她就带着小圈去那里,一句话都不说,就这么对着烛火发呆,待上一两个时辰后,才回房间就寝。
水绿和月白都知道,姑娘这是想念沈少爷了。她们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守在顾琰身边,然后想着有什么可以转移她的注意力。——总是在桐荫轩待到这么晚,总不是办法。
这一晚,顾琰仍是带着小圈去了桐荫轩。她坐在平时坐着的地方,只是平时沈度坐着的位置,空空如也,见此,她的眼神忍不住一暗。
没多久,桐荫轩内就响起了“咯嘣、咯嘣”的声音,这是小圈在咬着榛子。它短爪捧着榛子,腮帮子已经鼓鼓的,还是将手中的榛子嘴巴里塞。
难怪它越来越圆滚了!
见到这样的小圈,她忽而想起了一个画面。那时候,计之坐在这里剥榛子,小圈则乖乖地坐在他身侧,眼巴巴地看着那榛子。
然后计之将榛子一抛,看着圆滚笨拙的小圈,却异常灵巧地一跃,将榛子接入口,计之则开心地笑了起来。如此,一人一鼠玩得不亦乐乎。
计之……顾琰将手贴上心口,对他的思念如此强烈,眼中渐有酸涩。
这时,小圈捧着榛子递给顾琰,“吱吱,吱吱”地叫着,一双黑豆小眼睛期待地看着顾琰,看着傻傻的。
见她没反应,它呆滞了一下,然后憨憨咧开了嘴巴,将榛子一抛,再指了指沈度平时坐着的位置。这意思很明显,是让顾琰剥榛子抛起来,就像沈度做的那样。
看样子,它也想起和沈度玩的游戏了。对沈度的想念,连小圈尚且如此,顾琰又何如?
两个人若是有情,一个人的印记,会随着时间而深深地刻在另一个人的心中,一点一滴,终不可忘,相思入骨。
顾琰微笑着,伸出手摸了摸小圈的头,说出了这些日子在桐荫轩说的第一句话:“小圈乖,他很快就回来了……”
他很快就回来了,他很快就回来了……顾琰心中默念着,将这句话说给自己听。
☆、第242章 怜惜
幸好因为有傅通的存在,占据了顾琰很多精力和时间,不然她会更思念沈度。
现在,傅通每日里都要将顾琰唤来嘉醴院,或是下棋或是品茗。
顾家上下都知道,西疆来的傅老将军对琰姑娘甚是喜爱,除了给尺璧院送去众多珍宝外,还亲自教导顾琰强身健体之术。
为此感到最高兴的,非俞氏莫属。她见到老父和女儿相处融洽,脸上的笑意就没有停过。
她是当家夫人,杂事缠身,可以陪着傅通的时间并不多,况且她这个年纪,也和傅通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现在有顾琰陪着傅通,一老一小有颇多话可说,这样正正好。
当顾霑听说嫡长孙女独得傅通青眼时,并不觉得意外。他很清楚傅通的性子,其人最重情最护短,傅氏是他唯一的女儿,阿璧是他唯一的外孙女,异常宠爱是正常的。
他们只知道傅通和顾琰投缘,但这两人具体说些什么,却并不知道。
实际上,这一对祖孙经常说的事情,就是顾琰的前一世。顾琰前世所经历的那些事,所知道的那些人,都一一呈现在傅通面前。
傅通听了这些说话,每每感到惊异。这些人、这些事,如果不是阿璧亲自经历过,他怎么都不相信事情会这样发展,那些看似善良忠厚的人实则是奸邪凶狠之徒;平素耍滑无能的人,最后会为了大义而牺牲。
这一切在傅通看来,就像听着一场志怪评书那样,虚幻朦胧。极不真实。
但其实,这些人就是傅通现实所知道的,有的还是他异常熟悉亲近的人。
比如此刻顾琰正在说着的傅铭,她说,顾、傅两家的悲剧,最先从傅铭身亡开始。
听到自己的嫡长孙身亡,饶是傅通历练再多修为再深。也忍不住变了脸色。他愕然重复道:“身亡?”
顾琰先前和他说过傅家被灭族的事情。但具体说到每一个人,现在才是开始。是以傅通脸色才有变。
原来,最先出事的是铭儿。也是。傅家根基在西疆,在京兆的话的确更好下手,因此铭儿第一个出事,是有理由的。
“是的。铭表哥是在一次巡守的时候遇刺身亡,最后也没知道凶手是谁。外祖父。现在傅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就算皇上想要撤傅家的权,但怎么会有傅家通敌叛国的罪证呢?”顾琰疑惑地问道。
偌大的傅家,在一夕间就没了,如大厦倾覆一样。无人能够幸免。不管怎么说,都难以相信。
顾琰这辈子接触了傅铭和傅通,从他们两个人可以准确知道傅家的风气。此必是聪敏机变。
一个家族能成为雄据一方的大族,团结一心是必不可少的。从来就没有见过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家族能壮大绵长的。傅家今日能成西疆大族。可见众志一心。
这样的家风,这样的家族,最后怎么会全族俱灭呢?问罪诏书上只有“通敌叛国,罪证确凿,合族问斩”这寥寥数字,更多的事情便不知道了。
她对这一切充满疑惑,即使后来沈度为傅家平反,当初的细节过程也不知道。
顾琰重活一世,可不想在傅家灭后为它平反。她愿望的是傅家能平安,顾家也不会出事。
“阿璧,现在傅家一切好,我在上京兆之前,已经安排好一切了,就算傅家没了西疆卫大将军,也不会乱。我不知道前世傅家出了什么事,但今生、现在,傅家绝不会出事。”傅通脸容沉肃地说道。
前一世的事情即使已经发生,在他看来还是太不可思议,便有了一种失真感。
他最初不信畏惧,到现在平静接受,不解始终伴随着他。既然现在不解,那么就随它去了。他所能做的,就是用全力护着傅家,绝不能让它有事。
就如以往遇到的战役一样,不管情况有多艰难,他都会做好最完全的准备,以期更好地活下来。
这个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见顾琰还是面有忧色,傅通不由得笑了笑,然后将傅怀律的事情告诉她,当中包括山林户之事,包括傅怀律和郑安伯幼女的关系。
这些事情,都表明了傅家对崇德帝的猜疑早有准备,有些事情,甚至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布置了。
凡此种种,都在说明傅家并不弱,对危机也有清醒的认识,还做了许多积极的准备,尤其是现在交出了大将军之权,傅氏一族正式进入韬光养晦时期。
在这样的情势下,傅家最后都被灭族的话,傅通真的无话可说了。
他说道:“阿璧,不用忧虑。既然已经知道最坏结果,那么尚未发生的事情就有可能不会发生。我相信现在傅家。尤其是,还有阿璧在,傅家就更不会有事了…放心吧。”
他说罢,目光怜悯地看着顾琰。先知其实是最可怜的,因为他们能预见事情的结局,却无法改变事情的走向。
阿璧不是先知,她只是经历过苦难的小姑娘,知道至亲最后会有那样惨状,因此极尽所能地改变一切。
在这一年多,不,甚至在前世那些年,阿璧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心绪上承受怎样的煎熬,可想而知。
偏偏,她在这样的顾家,至亲父母不能成为依靠,权重祖父有可能成为威胁。她还是走了过来,还击败了顾重庭这个敌人。
她一个闺阁小姑娘,做了这么多,做到这程度,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个外孙女既让他无比骄傲,又让他心疼不已。除了骄傲和心疼外,他还有深深的后悔。——后悔将傅氏养成那样单纯的性子,才会使阿璧受了这么多苦。
阿璧,受苦了。
顾琰笑了笑,点头表示受教:“外祖父说的是,既然外祖父早有准备,阿璧便不会想太多了。”
想想也是,傅家连山林户都能想得到,可见本事不一般。如此,她真的没必要忧心太多。
傅通见到顾琰神色有所舒展,便知她想明白了事情,于是继续笑道:“如此便对了。心怀忧惧,向乐道而行。纵有再多的艰难,一点点克服便是了。来来来,阿璧再跟我说说前世的事……”
如此,祖孙两人一问一答,间或严肃,间或轻松,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一转眼,太阳已经西斜了……
见时间已经不早了,顾琰正想告辞,就在这个时候,顾霑身边的老仆顾福匆匆走了进来,他手里还拿着一张帖子。
这张帖子,是沈肃下的,邀傅通三日后过沈家东园一聚,请傅通准时赴约。
沈肃,帝师沈肃?帝师和外祖父并无交情,为何会下这张帖子呢?帝师想见外祖父,是为了何事?
原因她不知道,但她知道沈老要见外祖父,肯定有要事相商,而且沈老的为人,她极为信任。
当下,她便笑说道:“外祖父去赴约吧,帝师是个好人。即使不为要事,也可深交。”
事实上,京兆不知道多少官员想结识沈肃,却不得其门而入。可是现在沈肃竟亲自给傅通下了帖子,这令人意外。
究竟是为了何事呢?
☆、第243章 两个老人
三日后,傅通如约至沈家东园。正如沈肃帖子上所说,沈家恭迎,将他迎进来的,是沈家管家曲禅。
一入沈家,傅通就感觉到冷清。沈家虽然是皇上御赐的府邸,但是,主子少,仆从少,作为一个子孙繁茂家族的族长,见到如此冷清,他不禁心里唏嘘。
幸好,环境虽然冷清,但仆从们迎接周到有礼,让人由心感到热情,可见主人对客的重视。傅通听说过沈肃的为人,知其是个连皇上都敢轻忽的主,现在对他这么看重,真叫他讶异,也起了一丝丝压力。
帝师到底是为了何事想见他呢?他还是想不到。
及见到沈肃,见到他脸上的笑容,他就更不解了。帝师铁血阴冷,是出了名的,但现在看起来心情很好,得帝师和颜悦色对待的人,还没有多少个吧?
傅通再一次惴惴,反常……必为妖,帝师这是怎么了?
沈肃脸上带着笑,招呼着傅通坐下,便说道:“我身边的茶童,是从宫里出来的,沏茶手艺不错,傅将军请尝尝。”
他说罢,身边眉清目秀的茶童就行了个礼,然后开始聚精会神地煮水烹茶。这种专注,比起长隐公子身边的齐书来说,也不遑多让。
傅通定了定神,也笑着回道:“得帝师称赞,手艺岂只是不错?某定当好好品尝。”
沈肃没有说明邀约目的,傅通也没有问是为何事。因此,这两个老人倒是颇有兴致地说起茶道,直到茶童奉上茶,两个人才停下来。
手中的茶汤。碧绿而无任何渣滓,清香扑鼻,沁人心脾,但这茶汤却令傅通一愣。这碧绿的茶汤,他好像在哪里见过……
时人烹茶,是将饼茶炙干、碾碎、罗好,然后成为极细的茶粉。才用来烹煮。因此。有所谓“碾成黄金粉,松嫩如松花”之句。可想而知,这样烹煮出来的茶水。多是浑浊有末。
哪里会像这样一泓碧绿?
傅通记得了,像这样喝碧绿茶水的,是那位能人。昔日,他还是十五六岁。在军中历练的时候,就见到过这种茶汤。
据他所知。京兆权贵喜欢的,是茶末煮出来的茶汤,如此才够味道,顾家便是如此。沈家却有这种茶汤。莫不是帝师喜欢?却不曾听过,帝师与那人有交情。
现在,那家人都没了。交情不交情什么的,也没什么意思了。
当前的环境也轮不到他想得更深。他随即将思绪挥去,闭眼闻了闻茶香,怡然地品尝起这茶来——他并没有在意沈肃的打量。
他耐心等待着沈肃说出约意,帝师请他来,总不会就是为了喝这茶汤吧?
他没有等太久,沈肃很快就说话了,这一下不再说茶汤,而是说起了点兵一事。点兵一事,是由傅通引发,然后由沈肃接手,自是有很多可说之处。
“傅将军能上奏点兵,真令人佩服。现在京兆都在说西疆卫不可能独清,大家都在等着看西疆卫的笑话。对此,将军早就作好准备了吧?”沈肃喝了一口茶,这样问道。
西疆卫冗兵之事,自有去了西路的官员去查实。他提起这个,只是找一个由头提起接下来的话语罢了。
这点,傅通也知道,因沈肃的神色缺缺,显然就不关心西疆卫冗兵。帝师虽是点兵司主官,却不会无聊到特地将人请到家中问这些。
因此傅通笑道:“准备是有了的。总之西疆卫的问题,不会成为朝廷的负担,帝师请放心吧。”
沈肃的确是挺放心的。此次带着西路队伍的,是兵部侍郎郭源,此人忠职尽心,有这个人在,西路不会出大问题。
他真正在意的,是傅通……及他的外孙女。
“如此便好。不管朝局如何变动,但有一途能立于不败之地:韬光养晦。这一点,是我一直所思所得,与傅将军共勉。”沈肃举起茶,悠悠说道。
韬光养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对傅家来说。傅家累年势盛,已经引起皇上的忌惮,现在一定要隐下去,才能绵延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