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佑祥
【,】
第一章 宗史 二
(三)南灵王氏三房头远祖
万物都有个起源,那么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居住的王氏三房头之远祖是何人氏?源出何朝何代?如何发源开基演变迁徙?历来有多少风云人物?何处还有他们自己的骨肉同胞呢?这是我编纂家谱想要进一步弄个明白的一个基本的问题。
现在在我案头摆放的《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辞典》、《中国百姓辞典》和《姓氏考略》等资料中查看到的有关王姓资料归纳如下:
【文献记载】。见于《世本》。东汉《风俗通义》收。
【历史来源】。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先秦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一些后人遂为王氏。王姓大致有八种流源:
一、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后人。
二、出自子姓。为商纣时王子毕干之后(注:也可能毕干就是我们武家窑王氏这一支系的远祖)。
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又,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邪,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为王氏。
四、出自春秋时魏献子等王族之后。公元前五世纪,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称王。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五、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如:王雄。
六、历史上外族姓氏。古高丽『今朝鲜』开国君主王建。西羌人钳耳氏族之祖王季。
七、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氏。
八、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姓,五代时王保义本姓刘名去非,皆冒姓王氏。又如五代前蜀国始君王建,收义子数十人,多改姓王氏。
【堂号】。王姓堂号有“三槐”、“槐荫”,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三槐”,据说是宋代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的父亲王佑曾在庭院中植槐树三株,言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验。故王氏多以“三槐”为宗祀堂名。
【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云:王氏望出太原郡。又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毕干之后,此子姓之王(注:我们武家窑王氏这一支系的远祖)。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为古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又据《广韵》所载:“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商王子毕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此外,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
综合以上记载,我将25郡望中的部分王氏郡望之古今地名对照如下:
一、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二、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此支王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
三、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此支王氏,出自子姓。商纣时王子毕干之后。
四、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五、陈留郡。西汉置郡。今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王王建之孙安。
六、河东郡。秦初置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毕公高、又,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七、河南郡。汉高帝置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八、金城郡。西汉置郡。今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九、汲郡。晋泰始二年置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及汲县一带。
王氏支流甚多,据《百家姓辞典》、《广韵》记载,著名的王姓家族在全国大致有二十一处,这二十一处其中甘肃省天水市地区就有一处。这一处正是出自子姓的商朝王太子之次子毕干之后。据说王子毕干为纣王的兄长,因苦心劝谏暴虐无道的商朝末代昏君殷纣王而被部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其留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们,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他们除在汲郡发展外,有部分后来搬迁到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所以说天水郡的此支王氏,他是出自殷纣时的王子毕干之后,这是无疑的。
推本溯源,那么照此看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姓之开基演变迁徙远祖→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头→河南省汲郡王『今河南省卫辉』→商朝王太子次子毕干之后→商朝子姓王。这样一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白马山湾王姓,无疑的就属全国二十一处最有名望王姓中天水这一处的血亲后裔。最早祖籍,也就应该是在河南省卫辉市地区。
【楹联】:
阳明学术(王守仁)逸少风流(王羲之)
卧冰跃鲤(王祥)朝阙飞凫(王乔)
明妃青冢(王昭君)金母瑶池(王母)
辋川书画(王维)沂国方严(王曾)
槐里世瑞(王佑)珠树家珍(王勃)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王旦)
世继青箱(王彪之)家传乌巷(王氏)
贤臣之颂(王褒)孝子之名(王尊)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家小庄王氏三房头王??这一支系,历经一百多年的艰难曲折沧桑岁月。随着社会的变迁、避难求生、参军游学、招工晋升、经商打工、婚姻嫁娶等频繁的迁徙,现已分布散居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河北省等境内。目前子孙繁衍壮大,分支派系众多,根深叶茂;“大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一支系现在人才辈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前景看好。截至2013年7月30日,子孙繁衍已有6代,65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26人。今现在尚存者(包括娶来的媳妇)有87人,男性39人,女性48人,析25户。其中从农村农业户籍转为城市非农业户籍的有9户,25人。前后迁出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和榆中县户籍的共7户。他们分别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3户,陕西省西安市1户。甘肃省兰州市3户,甘肃省民乐县民联乡1户。农民进城务工暂住城市的有6户,17人。学历、职称和职务:大专以上13人,工程师3人,高中级教师4人,主任医师1人,处、科级领导6人,公务员9人。当过兵的6人。
附:《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南灵村王氏宗族世系总图》
附:《甘肃省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王氏宗族世系图》
第一章 宗史 一
一始迁武家窑
清朝光绪22年即公元十九世纪1896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的第一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情:一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合法化;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三是国内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害。这就使得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任人宰割欺凌的悲惨年代。
这个时候在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之地甘肃省天水地区,形势和全国一样,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之中。
当年蛰居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耤口乡(旧称关子镇)南灵村王家小庄的王氏三房头长子王云海,虽然他是一位普普通通农民,可是在这些普通农民之中他却是一位脑子比较聪明,思想比较活套开化,看问题也比较远见一点的农民。在他心里想象外面的世界肯定很精彩,一定要比这里光明的多。于是就下定决心怀着对未来有一种美好憧憬,冒着踩虎尾踏春冰这样的危险,拿起一根扁担两只箩筐,毫不犹豫的将两个儿子王奋武和王顺武一头装一个,肩担吱悠吱悠发出的声音像一支快乐乡间小曲伴随着告别了家里其他亲人离开故土,和妻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就是这样冒着生命的危险,经数月长途跋涉,沿途乞讨辗转数地流离转徙,先后落脚于甘肃省定西地区榆中县韦营乡武家窑村的莫家岔、捞坝滩、徐家岭、白马山湾杏树庄子等地。这样的几经周折,最后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定居在武家窑村白马山湾杏树庄子,结束了奔波的艰难生活。
落脚之后,于是呼一家人就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在他的思想上认定这样一个理:那就是说虽然这里地处偏僻山区,山大沟深雨水少,山是和尚头,满坡鸡爪沟,雨水贵如油。但是这里可是世外桃源呀!其优越条件比较多,比如,首先这里不受兵荒马乱扰,人身安全有保障;其次就是人少地广博,丰收一年可食数年。所以他从此就坚定了信念,发誓要在这一片荒凉贫瘠的武家窑这块土地上,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开垦良田重建家园发家致富,一定要使全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刚一开始时和妻子、次子王顺武三人在这块土地上开荒种田,让长子王奋武去当地姓隆的一家人家放羊挣工钱。一年之后召回长子,全家人齐心协力,头顶烈日弯腰曲背,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大苦耐大劳,流大汗的垦荒种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这人话说的坚定,活也做的扎实,以非凡的智慧和胆魄白手起家,在不几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反复磨砺,汗滴洒下,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收获的果实。将一无所有的一个新家,发展成为一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很好的家庭。终于实现了脱离贫穷的心愿,过上了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此时的他已经修建起来了两处新居,一处在白马山湾,另一处在武家窑街道北路口。有大有小的几颗窑洞,有几间土箍窑(箍窑是那里独特的地方民居),都非常适用,又漂亮好看。整个家园看起来宽敞而又气派,并且收拾的整整洁洁,干干净净。这个时候的家境殷实,已有土地百亩,有骡有马,有牛有驴,羊成群,猪鸡满圈,粮食满囤,果菜满园,粮、油、肉自足有余,家用和农用工具都齐全。两儿子也都前后相继娶了媳妇。这时的王云海非同以前的王云海了,而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儿孙满堂,日子过的如蜜甜的王云海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此时此刻心里觉得有些满足感。心里在思谋着,现在已经发家致了富,而且也为王氏家业的以后兴旺发达奠定了一定的良好的根基,所以就应该享受享受了。
王云海“百年”之后,其长子王奋武当家做主。
王奋武的原配妻子何氏,因生孩子母子两不幸双亡。后来他娶续配李氏。这续妻她比前妻更是泼辣能干,她有一双半大不小的脚,走起路来雷厉风行,干起活来特别的利索。她不仅针线茶饭好,而且农活照样也是行家里手,她真的可以说是好比“大力士进铁匠铺样样拿得起”。可是让她心里非常难过,也让全家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儿,那就是由于她经常忙于屋内屋外活计,常常忘记给自己一岁多的儿子喂奶,致使儿子夭折。后来因病她再也未生育,这就造成了她终生无亲生子女的悲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她这样一个让全家人人尊敬,人人爱戴的大好人,在1950年8月的一个夜晚灾难降临在她身上,不幸突然命归西天。那天夜晚正在熟睡中的她,突然被狐狸偷吃鸡的鸡叫声惊醒。她急忙披了件衣服就往外跑,一只腿刚跨越门槛外还没来得及跨出另一只腿时,被突然坍塌的崖面土打倒在地,并深深埋在下面。当全家人把她从土中刨出时人已气绝身亡。大家叹气,哎!真是好人命短呀!过世之后据人们传说,她生前在家中院子的周围,四处偷偷埋藏有很多的银元。但因为我的父母也相继双亡,空空的庄子让给外姓人家住进,所以此钱财有可能被落入了外姓人之手中?在我认为这是天意,说明我兄弟两没那命得到此财富。
王奋武当掌柜时,在妻子李氏和嗣子王连的协助下如虎添翼,从而使王氏家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新开了一家车马店兼斗铺,新盖了几间土木结构房屋。此时我们王家已是人畜兴旺,生意兴隆,粮满仓,生活富裕,家族势力和家庭实力在不断壮大“对着门缝吹号,名(鸣)声在外”了。在当地已经成为富裕户之一。
王奋武因患肚子痛病而去世之后嗣子王连自而然而成为家中掌柜,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成了家中顶梁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有为的他与前辈不一样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加上他做人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多年务农经商积累的实践经验,审事度时和多智多谋的头脑,以及他性格直爽办事利落的个性和身体魁梧绅士风度翩翩的气质。之所以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素质,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而且脑勤、腿勤、手勤,这样以来更使得他在继承父业管理好王氏家业上得心应手。
他在管家理财上更胜前辈一筹。在他的精心主管经营下,王氏家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达到高峰时期。无论是在农业方面,商业方面,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家族实力、势力和威望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个时期又新修建起来一个中药铺,一座榨油坊。这时候的王氏家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更加的人丁兴旺,事业发达;有钱有势,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阵势。在当地已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之家,令世人敬仰羡慕不已之家。
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忘记自己祖先的后代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因循守旧,不奋发图强的后代也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依赖过去家族名望的后代更是没有前途的。穷则思变,胜则不傲,只要肯登攀,就会更上一层楼,胜利一定会属于自己。我想,如果说让我们的后辈们了解了本家族形成发展进程的历史,无疑定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