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农-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娘,娃娃皮肤嫩,我这不是心疼娃娃么。”我挠挠头道:“物以稀为贵,也就是如今棉花少,所以棉布才精贵,等棉花普及了,这棉布还真不算值钱东西。”

“理儿是这个理儿,那也得等棉花普及了再讲。”白夫人拍拍棉布道:“这事儿啊,我替你做主了。你放心,抚养孩子的事儿啊,你就别操心了。你做你该做的大事儿,家里这些事儿啊,交给我们操办就行。”

呃……丈母娘都发话了,我还能说啥?

算了,我找人弹棉花去。

让木匠又做一套弹棉花的工具,牛皮腰带、梨木弹弓、牛筋弓弦,木榔头、竹筛、竹编、磨平木。

带着尉迟刚给木匠打下手,又捣鼓两天,给一套家伙事儿配置齐全。

院子里大床竹席铺好,然后让老关叔称五斤棉花出来上面铺好。

“刚哥,照我说的方法给这些棉花弹了。”我兴奋的指指弹棉花的家伙事儿,冲尉迟刚说道。

“好嘞。”新鲜事物,尉迟刚也显得兴致勃勃。

“蹦、蹦、蹦”的弹棉花声音响起,热泪盈眶啊,这得多久没听到这个调调了府里好多人围着看热闹。丈母娘、老关叔、铁牛、双儿、玲儿、香荷都围了边上儿啧啧称奇。至于其他丫鬟、老妈子啥的不敢往前凑,都找个地方探头张望。

原本一坨一坨的棉花被弹成了丝丝白絮,蓬蓬松松的看着就舒服。

偶尔有随风飘飞的一些棉絮,也引得众人嘻嘻哈哈的伸手去抓。

我站了尉迟刚边儿上,不断出声指挥他给这儿弹弹,那儿弹弹,直到一席棉花全都弹均匀了,才叫了声停。

“行了”我给脑袋上粘到的棉絮拿下来,然后自己抄了竹筛开始在棉花上进行初步压平。这个是必须的步骤,棉花弹松之后,在上线之前都需要用竹筛压平,避免上线的时候不能压住所有棉花,造成棉胎质量下降,不暖。

上线,压平,套纱,一路给一床棉被的芯子拾掇好,然后笑道:“大功告成”

“真软”玲儿过来摸摸做好的棉被芯子:“这要做成被子盖了身上,肯定又舒服又暖和。”

“嘿嘿,不错吧”我开心的笑道:“等明年庄子种的棉花收了,给大家一人做一条棉被。”

“真的?”玲儿兴奋的笑道:“可不许骗人。”

“当然”我得意的扬扬头:“保证不骗人”

双儿、玲儿、香荷几个丫头笑呵呵的开始动手给准备好的被面被里套上缝被子,一会儿的功夫,一条棉被就算完工了。

“娘,咋样?”我站了白夫人边儿上笑道:“冬天睡觉的时候要是盖这个,保证不会冷今年培育的棉花不多,先给做个样品出来看看,等明年棉花收上来,一定给几位长辈都送到。”

一看白夫人满意的笑容,就知道她很开心。

行了,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还真没我什么事儿了每天逗逗孩子,跟尉迟红、李雪雁聊聊天,带着双儿和笨笨在庄子里溜溜腿,跟老关叔、铁牛谈谈来年对庄子的规划设想,日子过得轻松而休闲。不知不觉中,似乎对原本一直纠结在脑海里的道家经意也有所体悟了。

贞观十九年十月初九,我这儿正筹备着要给俩娃娃办满月酒呢,兵部来人了。话说的虽然客气,但意思明白,李靖请我过去议事。

议事?找我干嘛?我这儿又照顾小孩,又体会道家经意,又编纂《道藏》的,忙着呢可不去不行,来的这位嘴里说来说去就是一句:“卫公说了,琅邪公一定要去一趟。”

呼——算了,去就去吧,李靖这人不会吃饱了没事儿请我去喝茶的。所以,老家伙肯定碰上心里不痛快的事儿了,能找我去议事,说明还看得起我,咱也不能太矫情,去听听再说。但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的,一身道袍穿好,要是真有啥为难的,咱该推还得推,李大帝圣旨说的明白,我可编纂《道藏》呢,这书没编纂完成之前,别的事儿不管也就是看了李靖的面子过来晃晃,换了别人,我还就真敢关门送客带着尉迟刚,跟着兵部官员一路就来了兵部衙门口。

心情好,加上有日子没来了,所以看啥都顺眼。就连衙门口那俩大石头狮子,看着都挺有意思。

“贫道三七,见过卫公”上了兵部大唐,看见李靖正埋头看军报,俩眉毛皱的跟锁起来一样,呃……那咱还是先缩缩再说吧。嘿嘿,到底我有先见之明,穿着道袍来“来了”李靖太眉看看我,然后给手里的军报放下,直接站起来说道:“走,跟我去见太子。”

?……这二五不着调的算哪儿出啊?到底他要见我,还是李治要见我?

前脚才进兵部大门,后脚又跟李靖出来了。

一路车驾就到了晋王府……呃,如今的太子府。

通传之后,李治立马就在大厅接待了我们。陪在一旁的还有陪同太子监国的房玄龄和褚遂良。

一番礼数寒暄之后,李治问道:“卫公将乐休也拉来,定是有急事,还请卫公赐教。”

呃……凭什么拉着我就算有急事啊?

“启禀太子殿下,辽东军报不知太子可看了?”李靖虽然位高权重,可礼数上一点儿也不缺,抱拳向李治行礼问道。

“看了。”李治点点头笑道:“平壤粮绝,杨万春以全城兵丁性命为交换条件,自献首级开城而降。如今我大唐以占领高句丽全境。此等喜报,怎会不看。”

李靖点点头,看看我道:“因为乐休在编纂《道藏》,所以这军报没送到你处,你还不了解详情,这样,我这里有军报,你先看了再说”

李靖这是闹什么幺蛾子啊?没事儿给我看军报干嘛?

不仅我疑惑,连李治、房玄龄、褚遂良都一脸疑惑的看看李靖,不知李靖到底想说什么?

…………………………………………………………………………………………

端午节了,老婆说要吃粽子,本来买几个五芳斋现成的意思意思算了。可丈母娘高兴的对我说了句:“还是你包的好吃”,结果老丈人下午就买了十斤粽叶回来……

上部 第一百七十二章 好大一坑(二)

第一百七十二章好大一坑(二)

老李这事儿做的可就有些过了。…这属于硬拉我出头啊不管军报里写了点儿啥让他觉得不合适、有疑虑的,你自己直接跟李治讲不就完了?凭了你的资历和兵部尚书的官职(虽然只是暂代的),李治他还能不听?你硬拉上我干嘛?李治刚说看过军报了,你就让我也看看军报?然后要是真的看出点儿啥不合适的,你说我说好还是不说好?说了,等于不给李治面子,当面拆他的台啊,这不给大老板面子是什么后果?不说,等于不给老李面子,得罪老李那滋味儿也不好受老李这么一弄,我就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幽怨的看老李一眼,这活儿干的不漂亮,您老算欠我个人情结果老李眼睛一瞪,我心里一惊,赶紧给军报打开细细读完坏菜了这回真坏菜了赶紧看军报的日期,还好,快马二十天就给军报送到了,算来也就是昨天才到的,总算有个回旋的余地。

因为太多熟人在高句丽,所以着急,顾不上礼数了,直接问:“李伯伯,最多可发多少援兵?何时可启程?”

老李赞许看看我,沉声道:“远水救不了近火,辽东一线兵马几乎都在高句丽了,这援兵只能从京师附近想办法。至于何时能启程,得看用哪里的兵马了。”

“卫公、乐休,你们究竟在说什么?”褚遂良老实人,沉不住气,直接就开口问道:“我们怎么越听越糊涂了?”

房玄龄捋了捋胡须,也问道:“哪里要援兵?为何要援兵?”

“太子殿下,这个杨万春歹毒,死了还挖好大一坑来陷害我唐军,这要是不派援兵救援高句丽,我大唐兵马危矣?”我直接冲李治拱手,一脑门子油汗都出来了。

“什么?”李治、房玄龄、褚遂良惊问一声:“乐休何出此言?”

“乐休与我所虑不谋而合。”李靖摇摇头道:“但此事关系甚大,我心里也不敢确定,所以才硬给乐休拉出来,还请太子殿下恕罪。”

李治直接冲李靖摆摆手,算是啥事儿都算了,然后盯着我问:“乐休,刚才的话究竟何意?赶紧分说明白。”

我点点头,指指军报道:“军报上说,杨万春为保平壤一城百姓兵丁的性命,愿自献首级,开城投降,陛下也接受了杨万春的条件对吧?”

李治点点头:“没错啊”

“根据军报,平壤受降老弱残兵三万,百姓近二十万余。但上回军报说杨万春率领八万大军据平壤城死守。按了通常攻城损耗比例来看,我唐军的损耗都不过万余,他杨万春八万兵马怎么就缩水成了老弱残兵三万?剩下那些身强力壮的兵呢?”我反问道。

李治、房玄龄、褚遂良眼睛瞪圆了。

“这些兵肯定混入百姓之中了”我看看三人:“如果没有图谋,混进百姓里干嘛?”说完我厅里来回走了两步,分析道:“本来我军与杨万春率领的高句丽军,泾渭分明,进可攻,退可守。可如今呢?杨万春手下那些高句丽死忠都混到百姓里去了,敌暗我明,攻哪儿,守哪儿这不就没方向了?而且还不能大规模杀高句丽人,一来与杨万春有约在先,二来新得之地,若不安抚民众,能守的住吗?这情况不就变成我们只能挨打不能还手了?”

看看李治,发现他的油汗也下来了。

“杨万春这一手,等于用他一人的性命,保全了一批高句丽反抗军兵的性命,而且化整为零,化明为暗,这存的什么心思,不用我说,殿下您也知道。”我顿了顿道:“如今高宝藏只是不得已才当我大唐的傀儡,手下更是收拢了十余万军兵。而且高句丽百姓之中,仇视我大唐的大有人在,如果这些材料被杨万春洒出来的火种一点,那就是一片燎原大火。殿下想想,我大唐十几万大军,现在全深入到了高句丽腹地,这一把火烧下来,能全身回国的,还剩几个?”

满屋子,竟然没人说的出话来了。

“最后……”我指指军报上的最末位:“我军入平壤后,拨粮草给断粮的高句丽百姓这一条,敢问殿下,就凭我军带的那些粮草,能支撑到几时?拨给了平壤,那别的地方要,我们拨不拨?拨,我们吃什么?不拨,等于火上浇油,逼着高句丽人反我们。一旦我军粮绝,这后果和损失,说句大不敬的话,咱大唐伤不起啊若要验证卫公和我的这番推论,最简单的就看这几天内是否有新的军报到。按了兵部惯例,十天一份军报。按日子算算,这两天内新的军报肯定是要到的,若是军报不到,那意味着什么?在座诸位心知肚明,何须乐休多言?”

李治听我一席话说完,已经是满头大汗。

他左右看看目瞪口呆的褚遂良和眉头紧皱的房玄龄,最后一咬牙:“鸣钟议事”

“咣——咣——咣——”太子府的警钟长鸣九响,这意味着十万火急,凡长安城内,六品以上官员必须在半个时辰内赶到太子府议事,否则就得看人品,运气好,一顿廷杖后罚俸,运气不好,撞枪眼儿上,那后果就不一定了。

警钟一响,当先来的是一尊大神,谁啊?长孙皇后“为善,好端端的为何鸣钟议事?”长孙皇后疾步走进太子府大厅,看见李治直接就问。

“拜见母后”、“参见皇后”大厅里人人都行礼问安。

“卫公?乐休?”长孙皇后眼睛扫了一圈,然后吃了一惊:“怎么连你们都惊动了?到底什么事儿?”

李治给长孙皇后扶到首位上坐好,然后恭恭敬敬给刚才卫公和我的一番推论说了,最后道:“正因为事出紧急,所以儿臣才鸣钟议事的。”

长孙皇后一路听李治解释,越听眉头皱的越紧,最后再次给军报看了一遍,然后把军报往案子上一放,揉揉额头道:“果然果然我等皆被大胜的消息冲昏了头脑,错非卫公和乐休在,恐怕真的就失之应对,悔恨终身了。”

大厅之上没人吭声,都等着长孙皇后指示。

“这议事,有为善、梁公(房玄龄)和登善(褚遂良)主持。卫公、乐休,你们随我到后面商议一下。”长孙皇后揉揉额头,然后发话道:“等会儿我会送条子到前面来的。”

“是”所有人都躬身应道。

长孙皇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这事儿大厅里议论的就是表面文章,真正拿主意的还得她来。

跟长孙皇后到了后厅,一杯茶下肚脑子清醒了点儿。这事儿不好办啊去的早了,李大帝嫌我们多事儿,他那正兴高采烈的庆功呢,我们跑一帮人杀过去,还愣说是救他去了,那等于去找抽啊去晚了,李大帝恼羞成怒,这一股邪火往谁身上喷?被喷的哪个受得了?这道理也简单啊,就像搞,大男人刚给一个女人放平,正想哈哈笑几声得意一下呢,被女人一个猴子偷桃,摘了重要部位上,是谁都得恼羞成怒不是。

要说还是死了的杨万春可恨,怎么就挖了这么一个大坑出来,谁碰上谁眼晕啊难怪凭李靖的身份都感觉难受,说来说去,都是封建帝王制闹的全天下就皇帝面子大,谁还都得顾着他的面子来。

“这事儿究竟拿个什么章程,还得卫公和乐休拿主意才行。”长孙皇后看看李靖和我,然后缓缓道:“别看前面还站了一帮子大臣,要我看,除了你们俩个,他们怕是问题出在哪里都不清楚”

这话就绝对了,别的不知道,大唐牛人还是不少的,可惜,我知道的几个貌似现在还不上台面,否则这活儿倒也能干干。

李靖眯着眼看了看我,然后道:“之所以硬把乐休拉出来,就是因为乐休做事圆滑,善能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这事儿直来直去肯定不行,太过婉转又耽误时间。我虽然能看出里面的蹊跷,但这种弯弯绕绕的处理手段却非我所长。”

嘿老李这是过河拆桥,抓到杠头撂挑子啊长孙皇后居然还点点头,虽然没说话,但这意思不就明白了么?

厅里就三个人,俩都撂挑子了,这不就看我了?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躲都躲不掉

闷头不吭声,脑子转的飞快,这事儿处理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坚决不能我去,得抓一个顶缸的出来才行。

长孙皇后和李靖也不催我,就这么看着我。这不说话的压力,比说话大多了脑子里转来转去,想到了能干这活儿的三个人,但问题是这三个人如今的身份都不合适。第一个是苏定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