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智之举。
“笮融不过就是一个跳梁小丑,依靠伪善的面具在徐州欺瞒了许多人,但现在他的画皮已经被剥掉了,再想用这一套来骗人已经是吃不开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他的下场也注定不会好的那儿去。”刘泽地淡然一笑。“子龙,笮融叛逃,国相之位空缺,这段时间你既要管军事也要管政务,让你受累了,这样吧,我会把令兄赵风从芒砀山掉过来担任国相,也好给你分担一下。”
赵云面露惊喜,道:“真的么?”前几年赵云和兄长赵风在芒砀山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治理地芒砀山井井有条,赵云当然也希望兄长可以出山,想不到刘泽竟然会安排赵风做下邳的国相,如何不让赵云吃惊。
刘泽呵呵一笑道:“不过你也别高兴的太早了,搁在你兄弟俩肩上的担子可一样不轻。下一步就要落实下邳城的扩建工程,下邳城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各扩展五里,北面虽然不向外扩展,但也要在外围重建高大的城墙,具体的图纸稍后我会提供给你,你按图组织工匠施工即可。”
赵云不禁愕然了,下邳城向三个方向扩建五里,这个规模真可是大得不得了。“主公,你这么大的手笔,意欲为何?”
刘泽扬眉道:“芒砀山的十万民众都要尽数迁来下邳,徐州的州治也将会迁移到下邳来,将来的下邳,将会是整个徐州的中心,规模小了,可是真不行!”
第364章 迁治之议
在刘泽的战略构想中,立足徐州仅仅是一个开始,他的目光当然不能局限于此,他的胸怀是志在天下的,徐州不过是一块跳板。既是跳板,那下一个目标就相当的关键了,向北发展还是向南发展,是摆着刘泽面前的最大问题。
北方曹操和袁绍双雄争霸已成定局,都对田楷手中的青州虎视眈眈,这趟浑水刘泽可不想去趟,弃北而南进的策略显然是最明智的。无论是淮南的袁术、荆州的刘表还是刚刚崛起于江东的孙策,都可以是刘泽选择攻击的目标。郯城近青州,如果选择进攻青州的话,郯城做为徐州州治就是十分地理想,但反之南进的话,郯城的位置就过于偏僻了,从战略考量来说,迁治下邳是必然之举。
而现在下邳只是一个郡城的规模,刘泽决定将芒砀山的部属和州牧府迁往下邳,现有的规模根本不足以容纳如此之多的人,扩建下邳城势在必行。这也是刘泽将赵云放在下邳的重要原因,如此紧要之地,若非得力心腹之人断不能为之。
赵云眼前为之一亮,刘泽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直最是让赵云为之钦佩的,既然刘泽决定将州治迁来下邳,那就证明刘泽已经确定了未来的战略方向,赵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马前卒,是为刘泽冲锋陷阵劈山开路的先锋官,战略层面上的东西无须自己考虑,不折不扣地执行主公的命令才是他的职责。
“云谨遵主公吩咐,云当效死以命!”
刘泽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下邳城工程浩秩,也非一日之功,这事急不来。不过,令兄到时,诸工坊也将先期迁到下邳,我准备集合徐州的所有能工巧匠,成立一个营造司,由马钧来担任主事,大力研发一些新式的器械,如何安置营造司你必须优先考虑。另外东点军校、仲景医馆和蔡公的印刷坊也将列入首批迁移名单。也要做接收和安置准备。”
随着刘泽入主徐州。芒砀山基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刘泽南进战略的确定,下邳城已经成为刘泽发展的重中之重,整合所有的人力物力。完成下邳城的重建。是摆在刘泽面前最大的任务。营造司的设立构想就是要将徐州所有能工巧匠都集合起来。充分发挥马钧的聪明才智,将一些蓝图上的东西创造出来,比如火炮。比如锰钢钨钢之类的合金钢,新式的铠甲、重骑兵的全套装备,还有新式的水利灌溉工具、纺织机等等。虽然刘泽恨不能将后世所有先进的东西都统统地搬来,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仅仅凭借自己对某些先进东西的原理和结构有一定的认知,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上,是很难制造出来的,所幸刘泽拥有马钧这个不世的天才,才让刘泽看到一丝希望的存在。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有这么多的能工巧匠辅佐,刘泽就不相信马钧不可以做跨时代的突破。
接下来的几天,刘泽同赵云亲自出城去勘测地点,详尽地对未来的下邳新城做出规划。下邳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城郭的建设是刘泽关注的重中之重,刘泽要求下邳新城墙的高度至少增加一丈,就算是超过国都洛阳的城墙高度也无需顾及,厚度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必须达到四匹马可以在城墙上并排而行的宽度。
下邳城重建之后,城墙的总长度将会增加三十里,无疑将会增加城防兵的调遣难度,城墙加宽加厚之后,城墙上就可以跑马,安排一支骑兵部队守城,随时可以增援任何一个方位,机动灵活。下邳城从此以后又多了一个称谓——“跑马城”。
回到郯城的时候,已经是仲夏时节了。途径屯田营,刘泽专门下马到农田里面看了一下,金色的麦浪滚滚,一派丰收之景。棉花的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万亩以上,绿油油长势喜人。陪同刘泽视察的屯田都尉告诉刘泽,由于采用了最先进的马氏翻车进行灌溉,原来只能是靠天吃饭的老旱地都改造成了上好的水浇地,产量至少比先前要提高三成。
这种马式翻车是马钧在芒砀山发明的,屯田计划确立以后,刘泽便将这种翻车引进到了徐州来,大量地仿制,现每个屯田营都有配备,结合新开挖的多条主干渠道,引泗水和濉水灌溉农田,确保了在大旱之年照样保丰收。
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科技的发展休戚相关,马钧的灵光一现,救活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饥馑难民。但这个世道,却对马钧这样的匠人嗤之以鼻,不能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成立营造司,刘泽给了马钧六百石的衔职,仅管刘泽认为给马钧就算同自己一样中两千石的职位也不为过,但还是遭到了许多下邳官员们的诟病,一个工匠出身的人也配与士大夫同堂而坐拿同等俸禄?许多官员甚至向刘泽直谏,切不可重匠人而轻士人,以免寒了士人之心。
刘泽当场就勃然而怒,直斥道:“你们谁要有能耐把全州粮食产里提高三成以上,解决掉徐州百万人的口粮问题,我就给你们中二千石的俸禄!”刘泽一怒,倒是堵住了悠悠众口,但是真要想改变众人心中的士农工商的定位,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刚进州牧府,刘泽还没有来得及回后府和三位夫人和儿子亲近,贾诩、徐庶、陈登等人就接踵而至,本来想着先回家享享天伦之乐歇息一日再行办公的计划是泡汤了,刘泽只好临时在二堂召集几个心腹的僚属来议事。
“听闻下邳传回的消息,主公拟在下邳城大兴土木,扩建新城,主公此举,是否意在迁州治于下邳?”贾诩作为刘泽帐下最资深的元老级幕僚,对刘泽这个扩建下邳城的举措相当的敏感,大建下邳城,刘泽肯定是有意迁治于邳,但迁治不是儿戏,事关着徐州稳定的大局和刘泽的下一步战略构想,所以一见面贾诩就迫不及待地提了出来。
刘泽微微一笑,没有正面回答他,反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陈登是下邳人,对下邳的的风土民情最是熟悉,当即道:“下邳位居淮上,泗水横贯,沃野百里,国富民殷,若为徐州州治,倒也不无不可。只是迁移州治,民心易动,主公还是须得慎重才是。”
徐庶道:“徐州乃四战之地,北接青州,西连兖豫,曹操与袁绍均是虎视眈眈,唯有琅琊一地可以屏障,而如今琅琊为臧霸所占,不服统辖,若琅琊有失,郯城便无屏障,自琅琊而南下,一马平川,无险可据。主公拟迁治于下邳,乃是上策。”
刘泽笑而不语,回头谓贾诩道:“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拈须道:“若单从治理徐州而言,治郯或治下邳,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依属下之见,主公之所以意属下邳,与主公下一步的动向有关。主公之志在天下而不在一州,今天下纷争,袁绍与公孙瓒决战于幽州,曹操与吕布混战于兖州,看似眼花缭乱,但不久之后胜负便分,如不出诩之所料,袁绍定可一统河北,曹操也必将虎距河南,北方两强争雄的格局已是初露端倪,主公若在想从此间分一杯羹的话,无疑于火中取栗。而淮南袁术,不过是冢中枯骨,荆州刘表清谈枯坐,徒有虚表,江东孙策虽然乃父遗风,骁勇果劲,但其立足未稳,根基尚浅,此三者,主公皆可图之。治郯的话,主公就当思北进青兖,迁邳的话,主公便欲图荆扬,不知诩之言当否?”
刘泽哈哈大笑道:“文和可谓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就知道什么事也瞒不过你,不错,下邳靠近荆扬,的确是我的战略所图。不过现在徐州初定,百废俱兴,能守得住徐州已是不易,得陇望蜀现在还谈不上。所以迁治下邳之事诸位还得暂时保密,消息若泄,徐州必定民心震动。”
“诺!”贾诩几人皆知道此中利害,点头称是。
刘泽道:“此次我走了广陵下邳两地,深感吏治松驰,急需整肃,笮融等人,背道任亲,贤良之士,如沧海遗珠,不得重用。而今一直沿用察举制度,每年选拨的名额有限,远远难解用人之需,故此我决意开科取士,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择优录用。”
这几句话刘泽故意说的漫不经心,但贾诩、徐庶、陈登等人面面相觑,刘泽的提议也委实太惊世骇俗了,可以说是既禁械令之后对士家豪族挥下的又一记重拳。禁止私人藏械,那是古已有之,列朝列代的官府都是禁止私人藏有军械的,那并不是刘泽的首创,唯一不同的只是朝庭管制流于形式,禁而不止,刘泽做的令行禁止比较彻底而已。但废察举,兴科举,那就完全不同了。(未完待续。。)u
第365章 开科取士(一)
汉代的察举制起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相比与先秦时期的世袭罔替制,汉代的察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人才选拨机制,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察举制的落后性便一步步地显现出来,孝廉也好,茂才也罢,几乎完全被士家豪族所垄断,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寒门庶族的人才几乎无出人头地的机会,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刘泽所要推行的,就是后世隋唐所采用的另一种人才选拨办法——科举制。科举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均可参加考试,唯才是举,择优录用,最大限度地选拨出人才来,避免了只看出身,营私舞弊的现象。
“废察举兴科举,主公此举大悖常理,有违朝庭法度,只怕会遭致士家门阀的一致反对,请主公三思。”察举制是士家垄断仕途经济的强力手段,也是士家豪族的特权所在。陈登就是孝廉出身,不光是他,在坐的除了徐庶之外,贾诩和刘泽也都是举过孝廉的。也就是说都是察举制度的受益者。陈登不知刘泽为何要废旧立新。
刘泽淡然一笑道:“元龙多虑了,我之兴科举。也并未废孝廉,每年各郡国还是依然可以按朝庭旧制察举孝廉,只是深感于当下人才匮乏,增加一个招贤纳士的机会而已。科举分为两科。文武各设一科,为了保证尽可能的多征辟到人才,才有考试者不分高低贵贱之分,唯才而用。现在吏治松驰,贪腐成风,已经到了不可不整肃的时候。科举选拨人才,目的就是选用贤明之士。沙汰一批鱼目混珠之辈,并非是要排斥士族。科举考得是真才实学,若有真实才干之人,何惧无用武之地?士族豪门子弟学习条件优于寒门百倍。寒门之中虽有识字者,也不过廖廖数人而已,这科举制度说穿了,也还是为士家豪门而服务的,只不过本公要的只是人才而不是庸才,南郭先生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徐庶是典型的寒门出身,显然对刘泽的科举制极为赞成。“主公所言极是,方今天下纷攘,主公若无贤才相佐,又岂可争雄于天下,不论士族寒门,只要有真才实学,一律量才而用,方为正道。”
刘泽点头道:“此番开科取士,计划录用的人数众多,相比于每年郡国只能有一两个孝廉的名额看得士子们望眼欲穿而言,可以说是机会多多。当然,此次科考报名采用自愿原则,决无强迫之意,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想等明年察举孝廉也悉听尊便。元直,此次科考,就由你来担任科考主事,负责考场内外诸事,至于文科阅卷的主考官,我想请蔡公、卢公、郑公三位当世大儒来担任,武科由我亲自来主考。”
郑公就是郑玄郑康成,曾与卢植共师马融,桓帝时做过尚书,后来托病辞官,一直就居住在徐州。卢植在涿郡开私塾,郑玄亦在,刘泽曾师事之,刘泽继任为徐州牧之后,亦是数度造庐请教,礼敬甚厚。有蔡邕、卢植、郑玄三位大儒来做主考官,这科举不想隆重都难。
陈登见刘泽主意已定,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随后,刘泽命人将赵昱传了上来。
赵昱被免除了广陵太守的职务,一路跟随着刘泽回到郯城,他一直等着刘泽对他的判罚,但这一路行来,刘泽非但没有把他当囚犯看,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他,更没有给他镣铐加身,让赵昱倍感奇怪。此时闻听刘泽召唤,知道该是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