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 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政府都督给我端过茶!只是为什么之前都没发现,身边的小厮、保安身具王霸之气?

可是、可是,你们再怎么霸气侧漏,也要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尤其经世大学还位于京城附近,再怎么说那里也是我的毕生心血、你们的求学之地啊!更何况,你们的老师、师娘、学弟、学妹都还在学校里呢?

想到这里,孙元起不由神色黯然,脑海里迅速闪过薇拉、念祖、念萱、赵景惠等妻儿的身影。

古代很多英雄都希望玩“恩断义绝”的把戏,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彭城大败的时候,为了逃跑时减轻重量,直接把自己的两个孩子踹下车。夏侯婴不忍心,停车将两个孩子抱上车,结果刘邦又是一脚。如此反复几次,刘邦勃然大怒,甚至要拔剑杀夏侯婴!

再比如刘备,每次打败仗都光顾自己逃命,把老婆、孩子撇在一旁,害得关羽要千里走单骑、赵云要长坂坡血战。为了表明自己有多重视人才,还把亲生儿子当道具摔,直接摔出了一个毁家亡国的弱智继承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真是刘邦的嫡系子孙。

对于这样的人物,孙元起却一直大不以为然。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云:“人莫不爱其子,亦莫不爱其身。”你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顾,想来别人的生命更是轻如鸿毛。那你生命中还有什么是重要的?霸业?江山?功名?财富?

半晌之后,孙元起才涩声问道:“杏翁,朝廷对我有什么处分没有?”

杨士琦摇摇头:“那倒没有!赵景行、阎锡山举义,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大人不过是用人失察罢了,朝廷怎么可能因为这种小事而处分一位内阁大臣?”

孙元起苦笑道:“不是还有株连之说么?而且如今庆王爷的内阁已经集体总辞职,我哪里还是什么内阁大臣?”

杨士琦睁大眼睛:“怎么,孙大人还不知道么?在袁大人的内阁名单中,您依然是学务大臣!”

二七四、世事如棋局局新(一)

“还是学务大臣?”孙元起明显有些迟疑。

“正是!”杨士琦回答得非常肯定,“大人学问深邃,海内外无人不知;兴办学校,惠及万千学子。环顾全国,有谁能比大人更适合担任学务大臣?”

孙元起笑了笑:担任内阁大臣有时候并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首先要看任用你是不是符合内阁总理的意图。政治的要义是妥协和平衡,而不是合适与称职。那么,袁世凯任命自己的目的是说什么呢?

“杏翁,袁大人派你不辞山水阻隔,千里迢迢来到四川,不知有何赐教?”孙元起问。

杨士琦道:“杨某此次前来,主要是受袁大人之托,请您出任内阁学务大臣一职。”

组阁好比请人去五星级宾馆吃大餐,受邀请的人一般都会觉得非常荣幸,但总有二般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拒绝赴宴,让主人颜面大失。杨士琦出任的角色,就是担任主人的说客,确保客人能够答应并准时出席。

孙元起却在杨士琦的说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词:“主要是”,这也就是说,还有“次要”的原因。正待发问,杨度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进来,神色慌张,进门就喊道:“百熙,大事不好!——”直到看见客厅中坐着客人,才及时刹闸闭嘴。

孙元起不是傻瓜,从东北募集士兵的年龄限制上,就开始怀疑杨度和赵景行有私下联系。当然,最初只是怀疑。而这次赵景行在陕西、阎锡山在山西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如果再说杨度和他们没有联系,打死孙元起也不信!甚至孙元起怀疑,杨度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看着杨度的作态,孙元起冷冷地说道:“我都知道了,你不用再说了。”

杨度这才怏怏地朝杨士琦拱拱手:“在下杨度,字皙子,刚下冒犯了!不知您如何称呼?”

杨士琦连忙起身客气地说道:“在下杨士琦,字杏城,前来拜会孙大人。”

杨度立马神色一动:“原来是河道总督杨大人(杨殿邦)之贤孙、直隶总督杨文敬公(杨士骧)之令弟,久仰久仰!”

寒暄之后,杨度见孙元起没有什么特殊表示,自己在下首寻了个太师椅落座:“如今袁大人担任内阁总理,日理万机,事务繁殷,为何杏翁不在幕下帮忙,反而不辞劳苦来到四川呢?”

杨士琦望着孙元起,却不作答。孙元起只好介绍道:“杏翁是受袁大人之托,让孙某出任学务大臣。”

杨度习惯性地摇摇纸扇:“那我们大人担任的四川总督一职呢?”

杨士琦答道:“孙大人的四川总督一职,不过是临时差遣。如今内阁新组,万方多事,袁大人的意思是开去此项差事,请孙大人尽快回京,坐镇中枢。”

杨度合上纸扇,轻轻敲击手掌:“只怕不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杨士琦反问道。

杨度道:“如果杨某没猜错的话,袁大人现今还在河南郑州一带吧?内阁总理都不在京,我们大人去了北京又能做些什么?”

杨度说的没错,现在燕晋联军占据直隶部分地区,横亘在河南和京城之间,袁世凯要想北上只有两条路可选:

第一条路是集中北洋劲旅,击败燕晋联军,然后由卢汉线入京。优点是,河南为袁世凯老家,不用担心有人捣鬼;而且北洋劲旅目前都囤聚在此,挥师北上也很方便。缺点也不是没有,河南省西面是赵景行的陕西军政府,北面是阎锡山的山西军政府、吴禄贞的燕晋联军,南面是黎元洪的湖北军政府,东面是程德全的江苏军政府、朱家宝的安徽军政府,简直是众敌环伺。如果袁世凯和他们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贸然引军北上,河南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兵凶战危,谁知击败燕晋联军要多长时间?

第二条路是留下北洋军在河南威慑四方,袁世凯携带部分亲信绕道山东,由津浦线入京。优缺点一目了然,河南倒是稳定了,袁世凯却陷入险境,一旦清廷反悔,他就是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杨士琦一愣,迅速答道:“袁大人不日即可击溃燕晋联军,由卢汉线北上进京。”

“不知杏翁所说的‘不日’是多久,是三五日?还是十天半个月?”杨度哂笑道,“何况燕晋联军的副司令还是程虎臣,我家大人怎么忍心看到袁大人和他苦刀兵相向呢?”

杨士琦道:“尽管程虎臣以前是孙大人的亲信,奈何如今已经从贼,少不得要大义灭亲!”

杨度只是笑笑,换了个话题:“俗话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今国内形势如此,四川北面有崎岖蜀道和陕西军政府,顺江而下则是黎元洪的革命军,我们大人又怎么能冒险出川呢?不如你回去和袁大人说,任命我家大人为四川总督便好。”

杨士琦摇摇头:“孙大人好学深思、聪颖特达,为海内外学子所景仰,是学务大臣的不二人选。如果他不任此职,试问天下有谁能印粘鋈危吭笕说哪诟笾腥绻挥兴锎笕苏飧鲅翊蟪迹秩绾文苋锰煜卵ё勇饽兀俊�

孙元起见他们俩唇枪舌剑,一直没插上嘴,此时突然说道:“其实,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张菊生和蔡鹤琴都比我合适。”

杨士琦道:“张菊生已经被任命为学务副大臣,而蔡鹤琴则是革命党,不能用!”

杨度笑道:“既然非我家大人不可,那就内阁学务大臣兼四川总督好了。”

杨士琦愕然:“这恐怕不合规矩吧?”

“有什么不合规矩的?之前我家大人就是出任此职,你们不过是循规蹈矩罢了。”杨度得意地摇摇扇子,“再说,等我家大人平定四川,北洋军荡平湖广,自然会辞去四川总督回京履职的。”

杨士琦沉吟片刻,才慢慢说道:“要这样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孙大人要答应几个条件。”

孙元起、杨度齐声道:“杏翁请讲!”

杨士琦一边打量着两人的神色,一边说道:“孙大人、杨先生,你们想必也明白,朝廷起用我家大人出任湖广总督,不过是效法咸丰、同治年间以曾文正公平定洪杨之乱的故伎,并非诚心诚意。至于任命我家大人为内阁总理,更属于迫不得已。当年曾文正公之所以能够成就万世功名、寿终正寝,除了道德大醇无疵外,还在于孝钦皇太后的圣眷优容。如今摄政王、涛贝勒等人襟怀远远不及孝钦皇太后,我家大人的职位却略胜曾文正公,所以将来处境堪忧。

“其实我家大人一向支持立宪,希望能速开国会、实行宪政。至于说当年我家大人向荣禄告密、出卖先皇之事,不过是坊间谣传罢了。不仅如此,我家大人对于革命党也颇多关注,曾派人与孙逸仙、黄克强等人联络磋商。我家大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各方下注,而是出于爱国爱民的赤忱之心,极力寻找富国强兵、拯救危亡的良策。

“现在列强亡我之心不死,而我中华国已危、军已乱、民已穷、财已竭,一念及此,痛彻心腑。我家大人派在下前来,除了请孙大人出任内阁学务大臣一职外,还希望能和大人齐心携手,实行宪政也好,推行共和也好,总之早日实行和平一统。”

杨度笑眯眯地望着杨士琦:“那和平一统之后,谁当家作主呢?”

杨士琦端起茶碗微微啜了一口,并不答话,但隐含的意思却不言自明。

这关系到孙系势力的未来走向,杨度之前已经吃了挂落,现在真不敢随便拿主意,只是用眼牢牢盯着孙元起。

孙元起道:“杏翁所言极是,兄弟阋墙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现在南北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确非国家民族之福。而如今能够出面主持大局的,唯有袁大人一人而已!只要能答应在下几个要求,孙某愿意翊戴袁大人为国家元首。”

杨士琦神色一喜:“在下洗耳恭听!”

杨度顿时紧张起来:孙元起实在不会提条件,完全不懂“漫天要价,立地还钱”的道理。比如上次和冯自由的谈判,居然为了一个小青年而牺牲一条宝贵的意见,太得不偿失!所以由不得他不提心吊胆。

孙元起道:“第一,清室退位,实行共和,各民族平等。

“第二,解除党禁速开国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治。

“第三,袁项城以后出任临时大总统也好,终生大总统也罢,但不能复辟帝制,也不能把大总统一职私相授受。

“第四,任何时候不得出卖国家利益。”

杨士琦见孙元起提出这四条后不再说话,觉得有些奇怪:“还有么?”

杨度赶紧说道:“当然还有!第五条,必须保证我们大人在政府中有足够的权力,使得政府以后出台的政策不会损害到我们的利益。

“第六条、以后袁大人成立的政府必须承认孙大人在四川及其他控制的地方具有管理权。”

杨士琦眨眨眼睛:“所谓的‘其他控制的地方’,是指哪里?”

杨度毫不犹豫地说道:“即原第四十四混成协控制的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及直隶部分府县。”

“不行!”杨士琦断然拒绝。

二七四、世事如棋局局新(二)

“为什么不行?”杨度反问道。

杨士琦冷笑道:“皙子好算计!得了四川不说,还想染指陕西、山西乃至直隶。要这样的话,我家大人执掌天下还有什么味道?倒不如请孙大人出面组阁,我家大人占直隶、山西、陕西三省。你看如何?”

杨度打了个哈哈:“杏翁,袁大人既然要执掌天下的,就当大肚能容,何必与下争利?”

杨士琦道:“执掌天下也要名至实归,总不能以名害实吧?如今革命党已得江苏、安徽、湖北以南省份,东三省、内外蒙古是满蒙禁脔,你们再占四川、陕西、山西乃至直隶,我家大人只有河南、山东之地。如此一来,不说我家大人能不能坐上总统宝座,即便坐上去,所辖不过两省,政令不出京城,与现在的总督又有何区别?”

孙元起皱眉说道:“依杏翁看,我们该如何?”

杨士琦说道:“朝廷原先的旨意是,孙大人以内阁大臣暂署四川总督,第四十四混成协随同入川平乱。既然大人愿意遵照之前的旨意留在四川,那杨某请大人下令,命第四十四混成协尽快交接晋、陕防务,早日入川。”

杨度脸色一变,立马站起身:“既然杏翁如此没有诚意,不如现在请回吧!”

孙元起也摇摇头:“只怕杏翁是强人所难了。”

杨士琦听完两人的回答并没有撂下茶碗拍马走人,沉吟片刻才说道:“要不这样,你们先把燕晋联军中原第四十四协的兵力撤回山西,然后再把陕西兵力撤回四川。以后你们管辖山西、四川两省,如何?”

杨度说道:“燕晋联军的人可以撤回,但陕西绝对不行。杏翁,你觉得当了陕西军政府都督的人,还会听我们大人这个四川总督的命令么?”

杨士琦对于杨度的疑问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既然赵行止都督不听你们的命令,那正好,等我家平定第六镇、第二十镇叛乱后提师西上,叫他知道违抗孙大人命令的后果有多严重!”

杨度道:“那倒不用!怎么说赵行止也是我家大人的学生,该如何教训还轮不到杏翁和袁大人操心。”

“如今大清有九大总督,四川、陕甘各居其一。孙大人已经暂领四川,赵行止又据陕西。川、陕连成一片,迤西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皆非朝廷所有,远胜四川、陕甘两督。不仅如此,你们还要再占山西,几乎是全国面积的一半。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我家大人绝对不会允许孙大人独占四川、陕西、山西三省的!”杨士琦态度非常坚决。

杨度眉头一挑:“要不这样,我家大人只要在四川、陕西拥有管理权;对山西我们保持中立,如果你们袁大人有本事,就尽管下手去取,我们绝无二话。怎么样?”

杨士琦思忖片刻,问道:“那燕晋联军里的原第四十四协兵力,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撤回陕西或四川?”

不待杨度回答,孙元起先说道:“杏翁,你看能不能请袁大人把经世大学所在区域划为非交战区,任何军队不得随意进入?我可以命令程虎臣所部尽快解除武装,只携带部分轻武器返回学校,维持秩序。”

杨士琦一愣:“就杨某所知,程虎臣所部有两三千人之多。这么些人驻扎在京师附近,恐怕不太合适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