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返大隋- 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三省本来是各有职守,相互制约,比起前代,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相权一分为三,增强了君权。不过开国之初设立的这个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也有些走样。本来因当是最重要的决策和审议机构,门下省和内史省,却因为尚书省长期以来的不断增权,最后根本难以制约到尚书省。甚至成了尚书省的附属机构,三省分权,实际上成了尚书省一家独大。
  高颎原来是尚书省左仆射。现在则是尚书令,更进一步。在太原朝廷中威望更高,门下与内史二省长官副官基本上也都是高颎的人。其中负责起草诏书的本是内史省内史舍人的专职。可现在内史省都基本上是高颎的附属机构了,易风肯定用之不便了。而易风现在也不想马上动三省,因此便直接设立一个翰林学士院,表面上自然是对原来太孙府的学士舍人们的一个优赏宠信,实际上却是赋予翰林学士们草拟机密诏制的重权。设立翰林学士院后,内史省草诏的权利便一分为二,内史省保留了起草一般臣工的任免以及例行的公告权,称为外制。而翰林学士则专门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赫、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这样一来,易风这个监国摄政太子,监国摄政之时,许多得要的诏令就根本不须经过内史省了。
  至于监察院嘛,不过就是特科、军情处、统计局和三支特种部队的上级统领机关。但监察院虽然统领下面这三个情报部门和三个特种部队,但也久久是做为一个协调各机构信息,并向易风汇报以及作为情报顾问的机构,监察院的长官并不对下面的这些机构有直接的调派权。新设的翰林学士院与监察院并不归三省管辖,直属于太子统领,高颎这个尚书令也管不着。
  现在高颎等旧党表面上很是安静,但易风相信,高颎等人肯定也是不甘心就这样被甩出权利中心的。
  “南下是必须的,不过我打算分兵两路,一路由贺若元帅统讨逆先锋军打回关中去,太原朝廷其它官员随我统领北衙兵马前往洛阳,定洛阳为东都,以洛阳为讨逆大本营,待收复长安后,再还都大兴。我这样考虑,也是有许多因素的,杨秀据关中,虽弑君篡位的叛逆,可关中四塞,极为险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的下的。此二,杨秀之外还有一个杨广妄自称帝,因此待我们南下洛阳之后,还可以就近调派兵马南攻扬州。从另一方面来讲,咱们也可以先让杨秀和杨广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先,再把他们一起收拾了。有个刚收到的消息,还没有来的及通知大家,不久前,杨广的伪太子杨昭,率五万益州军至剑门关,欲直攻散关,以配合杨广对武关的进攻。结果,剑门关守将诈向杨昭效忠,诱杨昭入关后将其杀死,如今剑门关守将梁风已经接管了那五万益州军,转头杀向了荆州江陵,相当的让人意料之外啊。据说杨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直接吐血昏倒,昏迷了半天之后醒来,立即就改变了进军方向,不再往襄阳行军,而是继续逆江而上,赶往江陵,并召杨弘率荆州兵一起,誓要灭掉梁刚。”
  “哦,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确实是个好消息啊。”高颎听到这消息,也不由的是连连点头。没有人把杨秀放在眼里,都认为他不过是一只蹦达不了几天的秋后蚂蚱,太原朝廷的敌人应当是杨广。现在杨广遭此重创。大家都很高兴。
  易风倒是重视起了杨秀,虽然剑门关这一出。更多的是杨昭的没经验,轻敌大意。并不能就说杨秀如何了得。但杨秀用这样一个阴招杀了杨昭后,立即把五万益州兵控制到手后,并没有把这些兵调到关中去,也没有让他们回守益州,却让他们杀向荆州江陵,这就不简单了。杨广本来还打算二十万兵马,兵分两路进攻关中,现在杨秀先破了杨广一路大军,然后再把这路大军调回头。进攻江陵去了。迫使杨广不得不放弃立即进攻关中,而是先去迎战这支兵马,这等于杨秀一下子把战场从关中门口调到了荆州去了。
  “杨广未战先败一阵,现在又反被杨秀打到了家门口,这正是我们的大好机会。我打算立即南下洛阳,然后兵发扬州,扬州是杨广的大本营,是他的根基,丢了扬州。杨广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易风是坚定的要先干杨广,而且不是打正面战,而是去抄他的后院老巢。毕竟关中向来天下中心,不但关城险固。而且各方力量汇集,肯定不好打。而江淮就不一样了,防御等本就不如关中。而杨广又带着十万大军西进,这个时候抄后路正合适。
  易风理由如此充足。高颎原本还想在今天的宴席上借题发挥,却是已经没有了合适的机会。只得按下不提。
  酒宴继续,南下洛阳之事也算正式决定。
  宴席上,皇帝杨勇依然没有出席,实在是杨勇没有脸过来,他知道他就是来了,主角也不会是他,反而只能丢脸,干脆就称病不来。易风对此也是乐见其成,连派个人再请一次都懒得,杨勇不来,大家都自在,他一来,气氛肯定不好。
  杨勇没来没关系,反正易风要用他句号的时候直接拿来就是,也没有人能反对。今日酒宴之上,易风就又直接推出了两条诏令,直接经翰林学士院草拟的第一条重要的诏令。
  丝毫没有经过内史省,也没有经过门下省审议,更没有报知尚书省高颍。
  易风让翰林学士院草诏,给北伐有功将士们论功行赏,不论是中路军还是西路军东路军,全都颁赏,并且论功之时加功一等。高颎贺若弼韩僧寿等都有大功,另外东路军的李靖高甲窦建德等也都是大功,西路方面,也给杨素史万岁韩洪等记下大功。所有有功将士皆论功行赏,升官的升官,赐爵的赐爵,赏钱的赏钱,对于许多有功的无品阶士兵们,易风特别下令,给他们授勋。
  授勋分为授予勋章勋刀以及授予勋官。
  并特别规定,凡获勋者都享有一定特权。
  易风给这些立功将士们的获勋特权主要有五条,受勋者可以在官府授田之外,另外依勋级得到额外授予的勋田。所得勋田数量按受勋的品级授予,十二转勋官,最高者十二转授勋田三千亩,最低者勋一转授田五十亩。这个勋田是不在均田数量之内的,虽然这些勋田也需要交粮,但却属于私人所有,身死不交,可以传给子孙。勋田不能叠加,如果勋级提升,那么勋田只补足提升勋阶后最高能得到的勋田数量。易风在授勋的诏令中规定,凡在此次北伐中立功者都能授勋,按相应的勋转数授予相应的勋田。
  这是对于北伐将士们最好的奖赏,也是易风用来收买将士们最有力的手段。
  授了勋,不但能得到均田之所的勋田,还拥有在刑法上和职事官一样的待遇。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减刑一等”;勋官本人还有利用勋级赎刑的官当权,“若用官当徙者,职事每阶各为一官,勋官即从各为一官,先以高者当,次以勋官当。
  其三,获勋者,还有了充当吏胥的资格,在选拔州县的仓督、市令、选任里正和县录事之时,以及选定渠长和斗门长时,有勋者都优先选用。虽然吏胥只是不入流,但直接拥有充任的资格,也是一种不错的特权。
  其四,勋官子弟有优先加入军中的权利,有充任吏胥的资格。
  其五,朝廷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纳妾,除非是到了一定年龄,且又无子的方可纳妾。而勋官,则享有纳妾特别。
  虽然易风给的勋官特权并不如明清时代生员免役等特权,可这些也都算是很实在的特权,有不少的吸引力,哪怕易风规定勋官并没有俸禄,官员获勋者,都得是有职事官,才按散阶官品给俸禄。
  勋官无所谓官员还是百姓或者是将士,都可以授予,主要是国家酬赏。历史上,李渊起兵之后,那叫一个滥赏,他从太原进兵关中的一路上,见人就赏,动不动就成百数千的赏赐勋官,据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赏赐了几千个人赏官。可李渊也还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后来征辽还朝,直接下诏,所有渡海征辽的将士都赐勋一转,而当时随李世民征辽的有十万兵马,一次赐勋十万。而到了唐玄宗时,天下勋官更是达到了五十万之众。
  现在易风也直接把勋官这个大杀器拿了出来,按预计,五十万北伐大军,立下功劳能够有获勋资格的同样有数万之众,易风毫不小气的挥手同意了。反正到时平定叛乱之后,到时把那些站错队的家伙田产收回国有,就立马能弥补勋官赐下的这些勋田了。
  给北伐有功将士颁勋赐勋之后,易风第二道诏书是给百姓均田。所有天下无地的百姓,只要愿意迁到代北、幽燕,以及塞上、奚境、辽西一带去的,朝廷立即给授田,每丁百亩,有几丁就授几百亩。同时迁到了北方后,朝廷还会给他们无息贷款,借给耕牛种子,以及前三年免赋等等好处,以吸引中原的百姓前往北疆开垦土地,移民充边。这也是一个很惠民的诏令,毕竟人口越来越多,田地却不会变多,中原地区已经很难有空余的田了,地主豪强们的兼并,人口的增多,导致了许多人无田可耕,这样下去,失地农民增多必然就会导致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矛盾的大量激增。而移民充边,均田垦荒,算是不错的一种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如今朝廷刚大败了突厥之后,北方边疆可以说二十年都不会有大的动荡,对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出路,特别是那些兄弟子弟多的,官府分不到田,家里也分不到田,那么离家去边关,自然是个出路。何况易风还承诺给他们提供无息贷款,提供种子耕牛,甚至有三年开垦免田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未完待续。。)


第501章 趁火打劫的高句丽

  颁下这样的诏令,易风也是苦思良久的,所谓人心,不就是这样来的,百姓有了实惠,生活能过的好,自然也就拥戴你了。而且授勋均田,移民充边,这不仅仅是拿田赏赐,而是通过这样的政令,合理的再分配,既解决了社会矛盾,又能增强朝廷的实力,增强对边关的控制。开拓进取,正是汉民族不断以来的风格,以汉文化海纳百川的特性,不断的开拓边疆,同化一个个又一个的胡夷部族,把他们改造同化为汉民族一员。
  一个授勋,收买无数将士,一个移民授田令,同时也将赢得无数百姓农夫们的拥戴,这就是易风追求的。要富强民族,不能以百姓沉痛为代价。就如历史上的杨广,易风其实觉得他是个不错的皇帝,勤奋,有理想,可他做的事情,虽然曾经让大隋威加宇内,成为天朝上国,可却让国强了,百姓穷了,结果就是宇内沸腾,庶民争相造反。
  高颎对于太子再次绕过他,直接拟诏宣示这种方式很恼火。
  可当他仔细的听过两道诏令之后,却沉默了。想要反驳,那就是跟数十万将士,千万百姓做对。太子的这两道诏书,确实是收买人心之举,可百姓管那么多,能收到实惠就是好的,他们就会拥戴,就会高兴。就好比当年杨坚篡周,同样得天下不正,上位后还把宇文氏杀了,可就因为他之后颁行的那些政策,对天下百姓是好的,是有利的。那些被杨坚篡位的北周百姓,被杨坚灭掉的南陈百姓。被隋朝吞并的西梁百姓,他们很快的就接受了。甚至全力拥戴起杨坚,称他为圣明天子。
  明知不可为而为,这非智者所为。尽管心里极为不高兴,可最后高颎还是忍了。
  太子行事,太厉害了,总是能掏出这样厉害的杀招,行事总是出其不意,而且还总是毫无破绽。
  其实易风还有一个大招,是专门用来拉拢天下读书人的。就是推广科举。虽然后世人都知道,科举的推广对士族豪门打压很大,结束了他们的政治垄断特权,让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进入仕途。可那不过是后来的事情,其实在这个时代,出身于非贵族豪强地主的读书人,真的很少,少之又少。就算易风现在推行科举。那么得益最大的依然是那些垄断着经学的士族豪门,中小地主阶级只能算是沾点光,有条缝让他们挤进去,而普通的百姓。他们书都读不起,纸墨都买不起,又哪有机会科举。有机会取得好成绩?
  因此易风相信,推出科举。并不一定就会立即取得所有世族豪门的坚决反对。毕竟历史明证,在真正开始科举的唐代中期。垄断了科举的,其实正是那些世族豪门。
  不过易风也不打算太急,等到了洛阳之后,再慢慢来也不及。阻力肯定还是有的,关键还看如何运行。
  当日酒宴过后,易风亲自在太原城郊举行了盛大的授勋仪式。
  所有获勋者,都得到了一枚勋章和一把勋刀,以及一枚勋官授书。
  易风亲自从数万获勋者中挑选了一百名功勋着著者,高级将领以及小兵都有,但都表现极为出色。易风亲自给他们授勋,当着当日参加这个仪式的超过二十万人的观注下,为他们授勋。获得易风亲自授勋这一百人都不由的极为激动,如李靖这员大将还好些,毕竟贵族出身,又在朝中当过官,在边关又打了这么多漂亮的仗,面对易风亲切微笑的拍他肩膀时,他也只是微笑着回答。而当易风将一把骑兵刀式样的勋刀交到一个普通士兵手里的时候,那个黑壮的厚子激动的泪水哗哗的,谢恩的时候声音都哽咽了。对于出身于山地猎户的他来说,皇太子那就是高高在上,云端里神仙一般的人物啊。皇权天威对于他们这些山野小民来说,真正的是不敢仰望。而现在皇太子不但亲自站在他面前,还授他勋刀和勋阶三转,特赐勋章,这份荣耀,简直就是光宗耀祖,祖宗坟上冒青烟了。
  对于这个激动的难以克制的黑汉子,易风始终微笑着,还特意多停留了一会,拍他的肩膀,温言赞赏着他,最后,易风甚至当众宣布,将这名在战场上用一杆旗枪和一把横刀杀死了七名突厥兵的小小大头兵,破格选入北衙亲勋翊卫中做为一员八品勋卫侍卫。这个任命让当场的观礼将士们激动的妒忌羡慕恨,那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