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盗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盗帅- 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媚娘的婚期定在了九月份,现在才是五月中旬,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三个月里,杜荷想再见武媚娘就难上之难了。

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那一日,杜荷破了武媚娘的身子,让她尝到了禁果。

由于武媚娘实在太让人心动了,那一天杜荷忍不住要了她三次。作为刚破瓜的少女,如何经受的起这般征伐,全身无力不说,走路都无法自然。

结果让杨氏看出了端倪。

作为一个受到封建思想约束的传统女性,杨氏不能容忍两人这种未婚就*房的做法,认为这是不贞不洁,生怕武媚娘因此怀了孕,因生产时间对不上,而让人说是水性杨花。也即下了死命令,在没有正式将武媚娘迎娶过门,两人不能再见。

丈母娘下了死命令,杜荷也只能将武媚娘的事情放到一边,全心全意的处理开发江南的事情。

对于江南的开发,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人都抱着怀疑之心的,因为尽管杜荷的计划非常的详细,描述的前景非常的诱人,但是都缺乏实际的运作,也即是空谈。因为是第一次,所以结局后果,让人担心质疑。

这一切的担心,质疑是无法避免,唯有结果出来,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毫无疑问,开发江南的结果已经有了初步成效。

在六月份的下旬,因为风调雨顺,江南传来了大丰收的消息。

这是前所未有的音讯,因为为了两季水稻的成功,江南在插秧的时候比原来的春耕提前了近乎两个月多月,对此许多农民有报以不安的态度,觉得是不是种早了,收成会因此受到影响。

但如今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一切都已明了,江南气候暖的快,即便是提前两月也是适合秧苗的成长,完全不必为此担心。这稻米提前了两月收成,也就意味着早两个月丰收,多出了两个月的时间用来耕种第二季水稻。

在杜荷的印象中,第二季水稻只要在七月十五之前,插秧入田,那么在冬季来临之前,水稻就能够成熟。

如今第一季度已经的水稻已经得到了认可,接下来就看冬季来临之前,这田地里的第二季水稻能否成熟了。成熟则意味着这两季水稻成功栽种,可以在江南各地大规模的生产了,若是没有赶在冬季来临之前成熟,水稻则会受不了冬季的气候,尽数冻死。

为此关心江南情况的李世民要求杜荷特地跑了一趟江南,让他以监察使的身份前往江南调查真实的实际情况。

为了不影响婚事,杜荷告别家人,利用连通江南的驿站,几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至江南查询实际情况。

才经大半年的时间,杜荷发现江南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因为朝廷的重视,许多有着先见之明的商家都来江南开设商铺,促进了了地方的繁荣。

为了让江南不足的人口得到补充,朝廷还特地免除迁移百姓的费用,只要有意迁居江南者,由朝廷发放费用,以助迁移。当然这里的人群,仅限于农民百姓。因为江南偏远,为了远计,背井离乡的不是没有。在如此政策下,一个个都返回了家乡。

还有魏征的查清户口的提议也落实的相当到位,在江南、荆襄、岭南山区等地方共计查处了一百五十万的黑户,其中绝大部分是躲在山林中以避灾难的难民。再经官员的劝说下,其中有一百一十万人愿意移居江南,受到特殊的优惠待遇。四十余万人,不愿背井离乡也是人之常情,当然也没有强求,只是给他们补上了户口。

在种种的优势下,江南的景象已经能够以一日三变来形容了。

江南地广人稀的情况,在这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尤其是类似于苏州这样的江南重镇。

在能史刘仁轨的管制下,整个苏州已经在短短的时间里走出了当年瘟疫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一座拥有二十万百姓,名副其实的江南重镇了。要知道当初大集会,整个苏州才不过十五万人,如今居住居民都达二十万,变化之大,可见一般。

杜荷在苏州府衙找到了负责江南改革的苏州刺史刘仁轨。

这位仁兄在江南一人干着三人的事,诸多事情让他比及以往消瘦了不少,但身上有着一股精明干练的气息。

人都是锻炼出来的,刘仁轨有宰相的才华不假,但若直接给他宰相的重任,相信他也不堪负重。如今他在江南受到了历练,不需几年,让他有着一身的治国经验心得以后,再给他宰相之位,相信他将如历史上一样,会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名相。

“仁轨”杜荷叫了一声。

“将军”刘仁轨早已得知杜荷即来的消息,但想不到他来的如此快,脸上一喜笑着迎了上来,恭敬的行了一大礼。如今他已经是地方刺史了,论地位只是略逊于他,本没有必要行这番大礼。只是他为人知恩图报,心知自己有今日少不了杜荷的举荐。虽然身份提高了,不再是杜荷的下属,但对于他的敬重,有增无减。

“起来”杜荷将刘仁轨扶起,笑着道:“大半年不见了,看你廋了许多,但整个人却精神了,有种不一般的气质。”

刘仁轨笑道:“这还多亏将军的举荐,陛下的提携,让我有这个展现自己印证自己的机会。我自己也觉得这大半年的生涯,让我成长了不少”

两人略作叙旧,杜荷说起了自己的来意:“我来这里的目的有三:其一、查探一下两季水稻的耕种情况;其二、番薯的种植也是目的之一;其三、我大唐远航水师准备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出海?”

刘仁轨闻言一笑道:“将军若是有兴趣,可愿随我往田地走一趟?只有亲眼所见,将军才能体会自己的创意给江南百姓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杜荷本就打算亲自查探,刘仁轨的提议,正和他的心思,笑道:“只是我们这样太惹人在意了,不如乔装一番,来个微服私访。”

刘仁轨说了声善,两人找来寻常的农家衣服,从府衙后门出了府衙,往苏州城外的田地赶去。

苏州城濒临太湖,水资源极其丰富,刘仁轨在这附近开垦了一千顷的荒地,专门用来进行两季水稻的试验。

走在田埂上,在田地里耕作的百姓已经开始重整田地,打算七月上旬再次插秧。

一个个的百姓欢快的赶着牛马在田地里犁田,幸苦劳作之余,有的欢快的与同在田地里的请人交谈,有的放声唱着民歌,以抒发自己的欢快心情。

刘仁轨走在身后给杜荷介绍关于两季水稻的情况,道:“这第一年,大部分百姓不敢尝试。所以我只在太湖附近开垦了这一万亩田地,给那些勇于尝试的百姓耕作。不过,随着前段时间的丰收,领地里处处都可听见懊悔的声音,十成十的百姓都在后悔自己没有胆子尝试。只要下半年这万亩田地有所收成的话,相信来年整个江南都要种这两季水稻了。”

杜荷赞许点头,心中却暗叫:“可惜。”假若当时满朝文武都相信自己的话,不是试用,而让整个江南都种植这两季水稻,今年的收成至少要比晚年翻上一倍。

只是自己人微言轻,还不足以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话坚信不疑,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往前走了五百米,在他们前方不远处,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家正在田埂上休息。

杜荷叫了一声“老丈”,走了上前。

老人家见有人叫自己,笑应道:“少年郎叫老朽可有事情?”

杜荷穿着农家的衣服,作着农民打扮,老人家也直接以乡下人的叫法叫着杜荷。

杜荷笑道:“听说朝廷分段推广两季水稻,不知成效怎样,可让你们满意”

老人家“哈哈”大笑,洪亮的声音在田野上空回荡,:“满意,自然是万分的满意……哈哈,这还多亏了杜荷杜大人。若不是他,小老儿哪有今日”

第五十五章 荒芜的上海

第五十五章 荒芜的上海

杜荷让老人家畅快的笑声所感染,也跟着笑了起来,听到后面,却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全然不知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疑乎的望向刘仁轨。

刘仁轨脸带微笑,显然是明白个中缘由,只是没有告诉他而已。

怀着满腔的不解,杜荷问道:“老丈,这是为何?难道是因为杜荷首先提出两季水稻的提议吗?”

“这只是其中之一”老人家一副你孤陋寡闻的脸色,道:“少年郎可知大半年前苏州瘟疫之事?”

杜荷笑道:“听说过,好像是在杜荷与孙思邈的努力下,救了全城百姓吧”

老人家一副感激涕淋的神色,动情道:“不错,当年苏州瘟疫,包括我一家有十五万百姓受到了威胁,是杜荷杜大人在这危机的时候没有放弃我们,不顾自身危险,亲临我们苏州,不辞劳苦救了我们十五万人的性命。在我们眼中,杜大人就如活菩萨一样。当初朝廷颁布下种两季水稻的消息,没有几个人愿意承当风险的。不种两季水稻,我们可以衣食无忧,可种两季水稻万一失败,连饭都没有的吃。后来还是听说两季水稻是杜荷杜大人提议的,是他在我江南查探了地形气候之后得出的结论。杜大人是我们苏州人的再生父母,他的提议自然是为我们苏州百姓好的。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杜大人,才有了今日的收成。七月即将到来,第二季的秧苗也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只等土地整好,就可以插秧再种,等收成时,我的小儿子就有余钱娶媳妇了。”

老人家笑嘻嘻的说着很平常的事情,脸上充满了对于未来的向往。

“少年郎,你要是不嫌老朽啰嗦就回去告诉你爹娘,让他别再犹豫的。当今的皇上不是暴君杨广,是个贤明的皇帝,杜大人更是一个愿意为我们百姓卖命的好官,应该相信他们的政策,别在犹豫了。错过了今年,还有明年,明年在错过了就是不该了。”

杜荷苦笑,这老人家已经将他视为前来打听消息的农家人了,看样子类似这样的情况应该屡屡发生,这些人意外成为了推广两季水稻的代言人了。更想不到自己当初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竟然让百姓铭记至今,实在觉得有些惭愧,笑道:“谢老人家提醒,我会的”

杜荷笑着与老人家告辞离去。

刘仁轨带头走向番薯的耕种地,道:“若不是将军在这里深得民心,这两季水稻,想要推广,绝非易事。”

杜荷感慨道:“昔日因,今日果,当初的付出,换来今日的结局,这为官者想要得到敬重爱戴,还是应该办实事,以民为本,富民强国”

刘仁轨深以为然道:“将军这一句‘富民强国’,比之‘国强民富’,更加的令人深醒。”

两人走了数里地,来到一处种植异物的田地,一根根茁壮成长的蕃薯藤,相互缠绕,稀稀疏疏的有整整一亩的田地。

“好啊你我想象中的更要好”杜荷不仅抚掌大笑,那神色比两季水稻成功还要兴奋。

刘仁轨讶异道:“将军,这番薯的移植成功,真的能够利在千秋万世?不是仁轨不信将军,只是太匪夷所思了。你可知道那赵回是怎样种植这些番薯的?他先将粪池填满,再将番薯埋在粪池之上,培育成秧苗。秧苗长大以后,他竟然直接将秧苗剪断,然后插到了地里,连根都不需要,这种种植方式实在是前所未见,匪夷所思。”

杜荷眼中一亮,心中大喜,看来自己所托非人了。他曾经在乡下见过番薯秧苗培育的经过,与赵回用的方法相差无几。因为蕃薯藤生命力极其的顽强就如仙人掌一样,你掰下一截种在土中,它照样能够存活。

种番薯也是一样,只需你培育出蕃薯藤,便可直接用蕃薯藤来做秧苗,只要将蕃薯藤插入土中,便是在恶劣的环境,它也能够存活生长,正是因为拥有这种生命力旺盛,容易栽培的特点。故而蕃薯适合在任何地形家耕种,哪怕是黄土高坡也能自由的生长。

他听刘仁轨一脸的不信邪,笑道:“等着吧,事实会证明一切的。番薯一年两熟,一亩沃土产两三千斤食物那是绰绰有余的。”其实在后世的新品种,番薯的产量不说两三千斤,一万五千斤都是轻飘飘的事情。

不过杜荷不知这从印第安带来的番薯是什么品种,不敢把话说的那么全。但尽管如此,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唐朝的水稻一亩田地产量平均只有一石,而一石只等于三百五十斤不到一些,可想而知,番薯若是培植成功,会给大唐的农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

完全可以肯定,番薯的种植成功,可以保证以后大唐不再为军粮而烦忧,哪怕是出征高句丽这偏远之地,亦是如此。

刘仁轨让杜荷口中的数字吓的说不出话来。

这田地里并没有赵回的影子,想必他是在上海港口训练水军。

两人也结束了此次的微服私访,回到了苏州,换了一身的衣着,用了午餐,两人一起策马来到了上海港口。

唐朝的上海跟后世的上海有着天渊之别,无法相提并论。

作为后世的大陆第一大城市,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繁华之地,在此刻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方圆不过一里地。由于需要施工见着码头船坞,渔村里的三十几户人口已经在刘仁轨的劝说下搬离了。

如今的上海却是一个只有军官训练,而没人任何人际的荒芜地带。

杜荷站在上海的黄浦江畔,看着这个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忍不住的苦笑了起来,这地方他娘的实在太荒芜了。

刘仁轨道:“上海这个地方除了适合建造码头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杜荷虽为上海这个地方的荒芜而大吃一惊,但却自信笑道:“有这一个优势就足够了,未来海运必然是大势所趋,拥有港口便利的上海,只要海上的丝绸之路,扩展成功,我可以保证,不出百年,这里必将会取代苏州,成为江南最大的都会。”

也只有熟知历史大势的他,才敢放下这番狂言。

来到码头,赵回正在空地上给五百号人上课,他拿着戒尺,在一块木板上比划着,不时写下航海的一些知识,态度严谨认真,连他们两人到来也没有察觉。

杜荷、刘仁轨也不打扰,只是在一旁看着。

直到下课,赵回才发现他们两人的存在,赶忙上前行礼问好。

杜荷笑着打趣道:“想不到赵兄,还真有当老师的天份。”

赵回在绛州龙门时,还不知杜荷的身份,然如今在大唐军中生活了半年,哪里还不知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