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骁骑- 第7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彼此加深了解,翌日跟随军师征战。
    如此以来,待主公成就霸业之时,孔明军师必定位列三公,而孟起亦是水涨船高,必将成为镇守一方的统帅。是以此番你能否通过考验,关键就是军师对你是否认可,从而直接决定你日后的成就。此等机会并不是军中所有主将统领都能遇到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还望孟起将军好自珍重,切莫辜负了主公一番苦心!”
    (……)
    第170章陌上桑,经世之才:
    
   

第171章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艳阳当空,马蹄飞快。
    不多时,周瑜大营便跃入眼帘,李利旋即轻提缰绳,有意减慢速度,策马徐行。
    紧随其后的李挚、吴懿和董和三人打马追上来,李利扭头看了看一路上几次想开口说话的李挚,笑声道:“子诚应该是想为孟起求情吧?”
    “正是。”李挚点头应允,当即打马上前,跟在李利身旁,低声道:“孟起跟随主公征战多年,与主公相识的时间还在末将之前,虽然最初与主公为敌,但后来却是迷途知返,并说服其父马腾将军一起投效在主公麾下。
    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最早跟随主公的将领,一直以来他对主公忠心耿耿,长期驻守凉州,维护后方安定。是以末将感觉此次主公对他的惩处有些太重了,罢黜全部官爵,就等于是他这么多年的辛劳毁于一旦,被一撸到底,贬为庶人了。这对孟起来说,未免太残酷了,末将担心他接受不了。可主公并未立刻收回兵权,仍让他领军,万一他想不过来,末将担心?”后面的话已经不需要说出来了,不管时局如何变化,李挚首先考虑的还是李利的安全,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你担心孟起会拥兵反叛?哈哈哈!”
    李利随口应声,既而哈哈大笑,极其笃定地道:“子诚多虑了。正如你所说,孟起一直忠心耿耿,他没有反叛之心;即便知道我要杀他。他也不会背叛于我,既无反心亦无胆量。换言之。即使他敢于背叛,龙骧营将士也不会听其号令。甚至不用我出兵剿灭,他就已经被帐下将士诛杀,身首异处了。别忘了,龙骧营是我亲手组建的第一支战骑营,全营将领七成以上都是跟随我一路走过来的老兵,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何况,杨阜还跟在孟起身边,他是此次龙骧营里唯一的不降反升之人;如果他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说到这里。李利兴致缺缺地道:“至于为何重罚孟起,我不想多作解释,子诚日后自然会明白的。好了,两里外就是周瑜大营,此刻距离午时七刻还有一段时间,我等不必急于赶路,下马歇息一会儿,随后周瑜就会带领大军出营,届时我等与之会合即可。”
    李挚闻声后。抬手示意身后的金猊卫停止前进,遂与吴懿、董和翻身下马,跟着李利在护城河边的岩石坐下。看得出来,昨天夜里的突发事件虽然已经处理了马超等将领。但这件事对李利的触动很大,其中牵涉很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文武不和的顽疾。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乱世尚武、治世崇文,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于乱世当中表现得还不甚明显。等到平定乱世之后,彼此间的矛盾就会愈发凸显出来。进而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股对立势力。
    这些问题不仅李利有所警觉,就连吴懿、董和等人亦是心知肚明,甚至已经开始寻找出路,刻意结交位高权重的心腹重臣了。李利身为君主,对这种现象不能不重视,更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必须尽早着手准备,以免麾下文武不和,矛盾激化,内讧争斗。
    然而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殊为不易,随着局势的变化,重武轻文或重文轻武便无法避免,总要有所偏重。而一旦有所倾斜,势必引发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毕竟事关自身利益,谁都不肯让步。这些问题最终都要落在李利身上,如何平衡利益纷争,制衡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冲突,掌控整体局势,引导他们跟随自己的步伐稳步前行,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时摆在李利面前的现实问题,亦是重中之重。
    昨夜之事只是一点苗头,于李利而言就是一个警示,提醒他应该重视文臣武将之间潜在的矛盾,并着手化解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这是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众多,且个个才能卓著,打天下的时候自然是人才越多越好,然而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昔日的优势转眼间就会演变为不断演化的问题和矛盾;这一切都要看李利如何掌舵,看他能否驾驭这艘大船,如何驾驭这些文臣武将,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李利麾下的一众文武并不知道,唯独李利先知先觉,时刻不曾或忘;在同一时空下的平行空间中,就在这纷乱的东汉末年,发生过几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历史上,曹操一统北方,原以为生平最后一战便是平定江东,而后一统天下,却不料赤壁鏖兵中折戟沉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时隔数年之后,刘备占据西川,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气风发,却在最得意的时候遭遇突变,关张二人相继殒命,以致刘备一怒之下尽起大军讨伐东吴,却在夷陵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火烧连营,近百万大军尽没于一役。
    这两场决定天下走势的大战一直徘徊在李利脑海里,挥之不去驱之不散,令他如履薄冰,受其鞭策,时刻自省自查,唯恐行差踏错,重蹈覆辙。反复思考这两场战争的始末,不难发现这两场影响深远的惨败之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最为引人注意的有两处。
    其一,素来英明睿智的曹操,在赤壁鏖兵之时麾下文臣武将云集,其中不乏文韬武略的将才和智计过人的谋主,为何他们都不向曹操谏言献策,以致曹操一意孤行,最终招致空前惨败,大好局势竟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这其中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而李利感触最深的就是曹操麾下文武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并且矛盾已经激化,促使这些人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却又有诸多顾忌,以致众人三缄其口,谁也不愿意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唯恐招致曹操不喜,继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功名。
    其二,刘备尽起蜀中大军讨伐东吴,浩浩荡荡地挺进荆州,剑锋直指东吴老巢,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素来被刘备誉为“如鱼得水”的军师诸葛亮竟然没有随军出征,尽管诸葛亮也没有闲着,坐镇西川,供应大军所需钱粮辎重,可是这些事并不是非他不可,难道别人就干不了吗?换言之,不管他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事能比百万大军阿征讨东吴更重要呢?
    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使得刘备这条“鱼”缺了水,便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抱头鼠窜,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葬送了蜀汉最精锐的军队,直接导致后来的十余次北伐中原尽皆无疾而终,直至蜀汉灭亡。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失和,蜀汉内部出现了矛盾,却又没有及时解决,结果招致灭顶之灾,从而重蹈曹操兵败赤壁的覆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两场大败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看似与李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深刻教训他已经体会过一次了,若是还不重视,仍不深刻反省,摆在他面前的极有可能是重蹈覆辙,历史将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惨败,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无重大过失,纯粹是曹操和袁绍二人处心积虑,老谋深算,最终将他诱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郭嘉事先已经察觉到形势不对,却并未第一时间提醒他,而前军主将周瑜又对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并未真正重视邺城之战;再加上他自己求胜心切,自认为胜券在握。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导致邺城惨败,连带着整个河北战局接连失利,进而一败涂地。
    冀州兵败之后,李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却又理不出头绪,不知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但是昨夜诸葛亮和马超之间发生摩擦之后,李利终于找到了答案,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随之散去,豁然开朗。所有的战事失利,除了客观上的实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势都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仍然战败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内部失和,一旦内部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沟通不畅,阻塞言路,由此引发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这是马超和诸葛亮发生摩擦之后,李利从中得到的收获。然而他却没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反而心情沉重,思绪如潮,久久无法释怀。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众多益州僚属纷纷谏言,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实为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
    “尔等住口!本州心意已决,开城迎接大将军入城!”
    
    
   

第172章 振虎躯,做主一回
    
    成都,州府大堂上。
    议事伊始,刘璋一语激起千层浪,以致堂下乱哄哄的一片喧嚣。
    益州众僚纷纷慷慨陈词,大胆直谏,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此举无异于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眼见堂下众口一词,口口声声要与益州共存亡,竟敢公然声讨他,刘璋恼怒不已,愤恨不平,目光不时瞟向身后不远处的黑甲武士,神情愤怒之中又有几分恐慌,显得神不守舍,坐立不安。
    而这一幕并未引起堂下众僚的注意,仍旧慷慨激昂地指责刘璋轻言乞降、舍弃祖业,暗指刘璋忤逆不孝,大逆不道。他们只顾着逞口舌之利,图一时之快,却没有留意到州府内外的甲士全都是陌生面孔,就连大堂之上伫立的甲士也是一样,全是高大魁梧的精壮甲士。那略显黝黑的死板面庞,透着浓浓的杀气,只需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此刻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堂中大放阙词的官吏,眸光流露出藐视之情,满脸鄙视之色。还带着几欲除之而后快的暴戾杀机。
    甚至于,益州僚属完全没有察觉,今日大堂之内的甲士比往日多得多,整整多出两倍。不仅所有大堂甲士都是新面孔,就连刘璋身旁两侧的近身侍卫和亲卫统领都换了人,这些甲士的精气神与之前的近卫截然不同,明显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铁血军士。浑身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煞气,带着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冷酷。
    这些异状。但凡稍微有点眼力或细心一些的武将,只需稍加留心便不难看出异常,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别看这些甲士披挂着益州军的甲胄,所持兵器和佩带的饰品都与益州军一模一样。可他们却不是益州军,而是来自益州之外的精锐之师。如果他们肯开口说话,那么堂下的益州众文武就能立刻知道这些甲士都带着西凉口音。由此他们的身份便呼之欲出,正是堂下众僚口中所说的誓死抵抗的西凉军。
    倘若此刻正喋喋不休的益州文武知道他们已经置身于西凉军的虎视之下,随时都可能被这些甲士一刀砍掉脑袋,不知他们是否还有勇气言之凿凿的大放阙词,还敢像现在这样中气十足的大声喧哗,还敢口无遮拦的肆意诽谤西凉军,还敢藐视西凉军。还敢直呼李利的名讳,还敢口口声声地宣称誓与成都共存亡,与益州共存亡!
    殊不知。整个益州已成覆灭之实,刘璋这个益州牧已然名存实亡,此刻便是最后以州牧的身份主持军政议事。成都已于昨夜三更时分沦陷了!
    正因为这样,此时此刻,刘璋端坐于上阶,面无表情地眯着眼睛倾听堂下一众僚属慷慨陈词。冷眼注视着他们信誓旦旦的嘴脸,心中却充满鄙夷与愤慨。
    像今天这样众口一词的场景。是刘璋继位州牧六年以来第一次见到众人竟然如此齐心,如此忠诚,如此大义凛然,如此口蜜腹剑,如此口是心非,惺惺作态。
    时至今日,刘璋依稀记得旬日前西凉军兵临城下之时,当他问计于众人之际,堂下近百名文臣武将一片沉寂,鸦雀无声。当时,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地坐在堂下,正襟危坐,纷纷低头看着面前的案几,以致刘璋反复询问五遍,堂下愣是没有一个人答话,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言献策,更别说踊跃报名、誓与成都共存亡了。
    平心而论,当时刘璋真心想与西凉军周旋到底,甘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哪怕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誓死不降。可是堂下众文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立场鲜明地当众表态,甘愿倾尽全力支持他,结果却是一片沉寂,一个也没有,全是一群缩头乌龟。或许他们之中并不缺少慷慨赴死之士,却因为心存顾忌,愣是没有一个人敢于挺身而出,态度鲜明地声援刘璋,为众人作出表率。
    那一刻,刘璋心里是何等凄凉,何其悲愤,何其寒心,说是心如刀绞亦不为过。尽管他平时并不热心于军政事务,但那一刻他清晰地感觉到帐下一众僚属都在看他的笑话,都在心里默默地嘲笑他。他们笃定刘璋不会束手就擒,不甘心失去州牧之位,不愿做丧家之犬,断然不会坐视刘氏皇族的龙兴之地(益州)落到其他诸侯手里。
    所以他们有恃无恐,即便亲身感受到西凉军的强大和威胁,他们也不急躁,一个个心安理得的坐视旁观,根本没有倾力相助刘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