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宋公明驰援荆门
尘土飞扬中,宋江带领的南下增援部队火速前进。
由于战马充足,梁山军的所有将士都有马骑,不管是步兵还是炮兵,这使得部队的机动性大大的提高了。由于再次分兵,留在襄阳城下的人马越来越少,所以宋江执意把最有战斗力的重骑兵都留给卢俊义,自己带了内外标营和一个机动步兵军去增援董平。按照宋江的理解,南面的兵力已经够用了,一万人马的部队在前面的战斗中基本没有什么损失,机动能力远非叛军可比,步、骑、炮、射各兵种齐全,运用得好应该抵得上三万普通部队。让宋江不太满意的是董平用兵的保守,他心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自己在上次分兵之前,交代董平的话给了他太大的压力?作为梁山的主要指挥员,虽然宋江自己的武功平平,不能与那些强悍得变态的弟兄们一样亲自冲杀陷阵,但是他对于用兵的理解还是很下了一番心思,连号称智多星的吴用也经常慨叹:宋大哥的手段的确高明,梁山上下无出其右!这倒不是说宋江对兵书战策的熟悉程度或对古往今来经典战例的记忆如何高深,而主要是缘于他对自己手下能力的运用发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按照宋江的理解,梁山军现在机动力强,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点。前期右厢日夺三县,马踏敌阵,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优势的发挥;包括现在在襄阳城下敢于用一万四五千人对峙李山彤的四万五千人,除了有襄阳城中守军可以为犄角之外,也是因为对自己部队的能力优势很有信心的结果。现在左厢、中厢的主力是两个重甲骑兵军和两个火器军,进可攻退可守,只要能拖住敌人的攻击,一两天后其他方向的援军就可以奔驰杀到,所以宋江才敢在离别时让卢俊义适时安排对周围地域的主动出击和占领。
日渐黄昏,肆虐了一天的太阳终于收敛起嚣张的热力,在西天云霭的掩蔽下沉沉地向下坠去,把快速南进的人马的影子拖得长长的。光影中,江北丘陵上高高矮矮的树木葱茏苍郁,不时有倦鸟鸣叫着从大队骑兵的头顶飞越过去,奔向自己的巢穴。经历了一整天的颠簸,大多数人已经很是疲惫。是啊,不用说大家是才骑上马背不久的步兵,就算是真正的骑兵,这将近四百里的行程也是一个很辛苦的活计。跟大家一样,宋江在马背上也有些昏昏欲睡,被阳光灼晒了一整天的盔甲还没有冷却下来,浑身的酸痛已经开始折磨他的意志。要不要停下来,休息一晚上再走呢?宋江努力说服自己不要在这里停留:毕竟现在是在敌军的威胁下,自己的人马也不多,唯一可以对部队形成保障的就是速度,因为王庆的探子可能也在奔驰着,要把他们南下的消息传递到军营中。如果大家都是不停的策马奔驰,估计彼此的速度相差的不会很多,就是说即使王庆得了消息也没有什么时间来组织对自己的行动,可是如果现在停下来,恰恰是在帮助对手。宋江在马背上努力的直起身子看看前后的将士们,见有些人正把疲惫的目光望向自己,他把手一挥:“传令下去,马不停蹄,继续前进,到了荆门再休息。”
朱仝在彝陵自己的临时住所中把盏静思。三天前王庆率房州来的援军在远安偷袭得手,接着就把矛头对准了离着远安不过七十里的彝陵,想一鼓作气地在梁山人马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再取彝陵。所幸朱仝早早地在城外撒下了大批的小队,这些小队一来是为着在各乡各村调查当地是否有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好为百姓除暴安良,二来就是核查路人,收集情报,防备着叛军的袭击。虽然朱仝不是真正的军旅出身,但年少的时候还是读过包括兵书战策在内的许多书籍,在当差的时候也是一向谨慎,他带的土兵虽然兵源和装备与朝廷禁军或者镇军不能相比,但从训练和战斗力上都相差不多。军队就是要靠训练,朱仝对此深信不已。在梁山,虽然他的资历不深,但凭着训练作战的一向严谨,自己的部队鲜有败绩,这在各头领当中是很难得的。这次宋江特意把他派到董平的右厢来就是看重他的稳重和谨慎,在将来的战斗中可以帮助董平们压住阵脚。由于事先对叛军可能的突袭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当王庆的三千铁卫军在拿下远安之后又迅速发动的对彝陵的奔袭的时候,远远的就被朱仝的手下发现并及时回报给城中。当彝陵四门紧闭之后,王庆纵然城中还埋伏着不少卧底,也只能沮丧地无功而返了。
这两天朱仝把外面的小队陆续都收了回来,让各军的统制和都头们领着加强城防,自己则带着人对王庆的卧底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直到将那几十个家伙全部斩杀之后,自己才多少放了些心。傍晚的月色是醉人的,即使是在这血腥的征杀中,又忙了一整天的朱仝让手下弄了些酒菜,对着天上的明月自斟自饮起来。他也是被逼上梁山的,当年宋江为了感谢朱仝的救命之恩,想方设法要请他上山,后来见他执意不肯,那黑旋风竟然杀了小衙内,搞得他只能跺跺脚摇摇头。不是他对宋江等兄弟的心意不领情,实在是他还没有想出来上了梁山后如何就能救黎民于水火?作为一百单八将中为数不多的有头脑的头领,朱仝是很想尽一己之力为百姓做些事情的。与柴进、穆宏这些大地主不同,也与呼延灼、秦明那些军官不一样,朱仝是属于比较了解普通人疾苦的读书人。虽然自小学了一身武艺,但他还是把自己当作读书人来看,希望自己的学识和武艺能够真的帮助他人。晁盖反对招安,主张及时行乐,他不感兴趣;宋江力主招安,要为弟兄博“封妻荫子”,他也不感兴趣。能留在梁山上,一是为着众弟兄的义气,二则是因为山上可以让他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与吴用一样,朱仝在攻破城池、山寨之后也很注意收集各种书籍,这使得他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朝可以接触到很多古时的诸子百家学说,可以比那些被儒家思想统治的人思考更多的问题。贪官污吏百般盘剥非常可恨,换上一拨清官老百姓日子真的就会好过多少呢?他们就不用交租交税了吗?大宋王朝对百姓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那么推翻赵家的天下,更换一个新的朝代是否百姓就可以幸福吗?天子天子,千年之前,陈胜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说出来就犯了弥天大罪的话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呢?为人谨慎的朱仝没有把这些疑惑去与宋江、吴用等首领探讨,因为他知道他们跟自己想的并不是一码事,虽然首领们也是在为大家好。他只是与张清、李俊、朱武等几个素来思想活跃的弟兄交流过,但大家也都是朦朦胧胧,并没有谁能提出一个好的说法,不过几个人都认为,要彻底改变百姓的命运,恐怕要将这个社会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让人人都能当家作主,首先是做自己的主,然后还要做国家的主!人人有自己的地、自己的房、自己的营生,大家不用看人家的脸子过日子,只要适当地交给国家税收,别的就都是自己的,不用担心地主、恶霸的盘剥,不用担心官府和污吏的欺凌!地主、恶霸将是国家打击的对象,而官府的官吏是靠百姓来养活,为百姓而服务,他们为官政绩是由百姓评判,他们的前途不再靠巴结贿赂上司而决定,官吏不再是民之父母,而是民之公仆!
作为宋江的老乡,朱仝在郓城县做了多年的马军都头,他对自己、对下属的要求还是很严格,欺压良民的事情从来不做,连自己的老兄弟雷横都颇不理解,这一切不是他要标新立异,也不是他要沽名钓誉,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官之大义,民之大义,儒之大义,侠之大义,皆莫过于此!虽然朱仝神飞天外,但长年的军旅生涯还是让他敏感地察觉到,有亲随蹑手蹑脚地过来。亲随禀报说城外有自称宋江寨主的信使求见,看上去好象是郭盛和孔亮两位头领。朱仝闻听不觉得一愣:怎么他们会突然到来呢?
第三十六章 蓄势待发破僵局
董平独自坐在军帐之中抱头懊恼。
在当上梁山仅有的主力三厢之一的右厢总管正帅的时候,他心里原本是很得意的:自己本来上山就晚,资历与林冲这样的元老可差得太多,你看林冲只是得了一个闲职,而他董平可是实权在握;论武功、论功绩,自己也没有什么更强的地方;别忘了另外两个正帅总管在上山之前就资历深深,更何况关胜是关羽关二爷的后裔嫡亲,论起出身无可比拟,秦明是花荣的小舅子,也算是宋江面前的红人。为什么宋江大帅会让自己来做这个右厢的总管呢?
估计主要是看自己在行军打仗方面有一定的见地,想让自己有更充分的表现机会吧。董平自我安慰着,同时心中却又马上自我批驳:上山之前自己是山东东平州的团练使,虽然大家给了一个“万人敌董一撞”的外号,可与宋江的一仗之中自己时一点便宜也没有占到,基本可以说是束手就擒,比起同期的东昌没羽箭张清来说,未免有些丢人;上山之后在与枢密使童贯和殿前都指挥使高俅的战斗中,自己也是表现平平,并不比他人高出多少,全仗着吴用、朱武两位军师的精心策划,水军的那些头领才是最为出彩的呀;在胶东的御倭一仗,自己作为统兵的主帅,这次可以说打得不错,可那主要也是邹家叔侄、孙立将军等的功劳……虽然一向以自负示人,可董平还不至于无耻到贪他人之功的程度。
他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在大军南下征剿王庆的过程中,自己早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握机会,打几个大胜仗,让大家瞧瞧,这个总管正帅、五虎大将并不是绣花枕头,不是用气吹出来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坚持,自从听闻吴用军师提出分兵制敌这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就不断地找宋江去请战,终于抢到了这个单独带兵牵制南部叛军的任务,而且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头,不但日夺三城,而且自己也在荆门城下一战成功。
本来按照自己的想法,荆门城中的叛军应该识时务一些,自己缚手来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准备的,安排人员与城中的守将联系,让他们献城投降。困守在荆门城里的那两个家伙也表达了愿意投降归顺的意思,可是这几天却总是磨磨蹭蹭,推三阻四。
现在局势变了,南边的唐三长带了一万多人马已经沿着官道从荆州逼了过来,就算全是步兵的话,大约两天之内也应该到了。那个家伙号称王庆军中的军神,据说从未遭遇败绩,虽然少不了有虚夸的成分,但难以对付是肯定的。本来自己应该抓紧时间攻打荆门,如果在叛军的援军到来之前能攻破城池,自然可以避免被前后夹攻的局面,可是昨天带人打了一下,发现城中的守备做得相当不错,加上城墙坚固,看来除非集中更多的火炮把城门给他轰开,否则是短时间内很难杀进去的,偏偏自己带队是轻装而来,带的都只是轻型的小炮,而且吴用军师曾经在会上嘱咐过大家,对于火器是能不用就不用,要留作对付最困难情况的“杀手锏”。况且又有统制官马麟护着身中毒伤的金枪手徐宁退回来,说王庆偷袭破了远安,原来占领远安的威盛军损失了二三百人,因城门已经失守,城中藏匿的王庆手下四处袭杀梁山人马,大家立足不住,故而干脆撤了下来。董平没有因此而责备马麟,毕竟按照军兵们的说法,王庆这支来偷袭的部队作战与常规情况大有不同,在主将受伤昏迷、局势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收缩部队保存实力也许已经是当时的现场指挥员最好的选择。根据马麟的估计,据说是顺天王王庆亲率的那几千部队或许很快就会来到荆门城下。这个消息使得他更加不能把兵力都投入到荆门攻城战中去了。
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转眼却变成进退维艰的两难选择了!可自己手中不过这一万人马,求援?宋江大哥的本队也不过两万,还要对峙襄阳的四万多叛军,怎么能抽人来增援这里呢?就算有援军,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到的,自己已经错过了等待援军的最好的时机。这让他更加烦闷不已,一个人孤坐在大帐之中苦思冥想,谁也不想见。忽然间有亲随轻手轻脚地进来禀报:吕方和孔明两头领在外面求见。
董平心中一动:吕方、郭盛、孔家兄弟,那都是是宋江大哥的亲随,他们怎么到这里来了?难道是宋江大哥亲自来增援自己了吗?
号称无敌狮王的唐三长骑在马上望着手下浩浩荡荡地向北开进而意志满满。作为王庆军中威望最为显赫、战功最为卓著的战将,他常斥责那些同僚后进为饭桶,一度引来白眼无数。不过这次与梁山军的交手,那些人的表现的确够得上饭桶:荆门一万六千人一仗就折损了一半,剩下的躲在城里做了缩头乌龟,面对遇自己兵力相仿的对手却再也不敢出战;李山彤手握近五万重兵,被梁山军压制得士气全无,连一仗都没有打,白白浪费着那么多的人马……兄弟王庆也是,对自己疑心重重,发配般的把他安置遥远的荆州,枉得自己是他的结义大哥,还把自己的小姨子也嫁给了他。对一家人还这么多猜疑,这个小三真的太不仗义了。他心里一点也不感觉自己的牢骚有对顺天王什么大不敬的意思:如果手下有三万人马,他早就横扫来犯的梁山部队,让他们知道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自从提了一万精锐的蜡杆兵离开荆州城,一路上唐三长就不断地收到王庆传来的命令,一会儿要他星夜进兵,解荆门之围,一会儿要他虚张声势,掩护铁卫军偷袭梁山人马,搞得他不觉得暗笑王庆老弟指点江山还可以,领兵打仗的确不如自己。荆州是江南与中原之间的门户,马匹搜集起来很不容易,所以唐三长常常慨叹为什么王庆不领着他们去北边占一块地盘?他是很倾心于秦汉铁骑的,如果给他一万铁骑,他觉得自己同样可以取得卫青、霍去病那样的盖世伟业。
手提曾为他立下无限声名的蟠龙金刀,在马上一边自我陶醉,一边领军赶路的他,直到被下属的禀报唤醒:王庆大王又有新的指示过来。唐三长很不满意地勒住缰绳,把兵器在马上挂好,接过手谕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