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声音就大了起来,而我没有注意的是,那小公子看我的眼神已经不一样的,而周围,诸多太学生已经悄悄的围了上来,甚至台上,也已经有人了。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五章 激辩
【大家多多支持啊,订阅,鲜花和收藏都是要的,多谢。】。。。。。。。。。。。。。。。。。。。。。。。。。。。。。。。。。。。。。
可想而知,在周围都是饱学之士的太学生面前公开讲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读书人,所争者,名望也,口舌之争,历来都是他们最擅长也最乐于的。而在论辩中把对方驳倒,无疑是每个读书人心中宏愿。况且,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间,这可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一旦名声有了,其他的还不随之而来?
果然,在我换气时,就有人开始叫板了。
“这位兄台所言大谬,余不敢苟同!”循声望去,一个相貌平平,双眼却炯炯有神的中年书生傲然说道。
见大家果然都把目光投向他,他颇为得意的点点头,矜持的笑道:“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如家者有家法,大如国者有国法,民变?不过是宵小之徒妄图浑水摸鱼罢了,昔日大汉,与其说亡于民变,不若说亡于奸臣!为官者不知严刑峻法,为将者不知大开杀戒,为人臣者不知尽忠陛下,大汉纵然四百国祚,也难免覆灭啊。”
“唔,有道理。”一群年龄较大的太学生马上开始附和,而年轻点的多半冷眼旁观。
“这位先生所言,才是大谬之极。”身后的顾横淡淡说道。
“顾。。顾公子。。”先前出风头的中年儒生有些诧异。
顾横却没有理他,而是朗声说道:“昔日吕不韦曾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孟子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若民不存,君将安在?民者,君之衣食父母,无民之耕耘,君何来米屬,无民之纺纱,君何来丝绸?无民之放牧,君何来牛马?天下最大,民最大,而非君最大!”
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顾横,居然如此铿锵的说出了这般言论,很多人脸色都变得苍白,先前出风头那儒生更是颤抖的指着顾横,喃喃道:“大逆不道,这是大逆不道。。”
这时,又有一名年轻的太学生站了出来,他身材较为矮小,不过生得也是眉清目秀,尤其是那眼睛,更是顾盼生辉,颇为动人。
“三位兄台。”这人倒很懂礼貌,先一人做了揖,然后说道:“在下以为,大汉之亡,亡在官。”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新的观点,于是,众人马上又都把目光投向了他。
“虽然天下之大,百姓最大,然百姓毕竟各自为己,没有野心家的挑动,他们纵然闹事,也是毛毛雨,没有士人豪强的加入,他们就算造反也会被很快镇压,因此,关键就是士人们,他们背叛了朝廷!”
这番话听着就有些含沙射影的意思了,如今谁不知道,天子司马睿就是被这些士人豪强给架空,他这话,是不是有些借古讽今之意?
“读书人,或书香门第,或贫寒苦读,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本就是朝廷培养的人才,危难之际,就是要靠他们的,可是他们却成了朝廷的掘墓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秦朝暴政虽苛,却也是风调雨顺,百姓虽苦,却也能活得下去,所谓陈胜吴广,声势虽大,乌合之众而已,章邯铁血大军一出,还不是摧枯拉朽?单凭那些乱民,能奈百二秦关如何?不过是疥癣之疾罢了,可是,心腹之患,却是那些没有坑杀玩的儒生和那些六国的余孽!”
说到这里,那人眸子里闪过一丝寒光,竟然让人心中微微悸动。
此人绝不简单!
“再说汉朝,诚如兄台所说,天灾人祸,百姓难以生存,可是,民变起又如何?能抚者。温言劝之,放粮慰之,严词恫之,不能抚者,大军戮之,铁血镇之,诸位难道当真以为,乌合之众可以和朝廷的正规军相提并论吗?”
那人环视一圈,见众人都听的认真,继续说道:“张角众人,以无妄之说妖言惑众,以天命之言蛊惑人心,百姓信了也就罢了,可是,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人,那些富甲一方的人,那些世代贵胄的人,他们居然去相信这些歪理邪说,岂不可悲?民变起后,这些口口声声忠君卫国的读书人,居然置国难于不顾,岂不痛哉?天汉四百年旌旗,北之北海苦寒之地,南到交趾蛮荒之滨。却一夕落下,岂不惜哉天下?若使天下读书人,公忠体国,天下为公,焉有今日?”
这小子口无遮拦,说的倒是高兴,可是最后一句“焉有今日”可是诛心之言啊,碰到有心人给他扣上一顶“图谋不轨,意图谋反”的帽子可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好在,此人倒也能说,马上接着说道:“因此,在下看来,与其强君权,或是重民生,不如教化士人,士人安,则国安啊。”
正在大家思虑之时,突然有人朗声大笑道:“说得好,诸位说的太好了,我朝果然是人才辈出啊,中兴有望啊,哈哈哈哈。”
顺着声音看去,说话的是台上一个中年男子,此人一身白衫,风姿儒雅,头戴峨冠,气宇轩昂,举止间的风范,丝毫不比谢鲲王敦差。
这人就是曾在朝堂上见过一面的庾亮!
中书令,太常卿,庾家的家主——庾亮!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六章 交锋
【呜呜呜,忙死了,晚上还要去拼酒。。总之,大家多多支持吧,收藏订阅鲜花都往上上啊,多谢啦。】。。。。。。。。。。。。。。。。。。。。。。。。。。。。。。。。。。。。。。。。。
庾亮字元规,颖川鄢陵人,和王家一样,也是北方南迁士族子弟。不过,与王家以定策之功权倾天下不同,庾亮则是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凝聚了大批的支持者。
相传十五年前,那时候才十六岁的庾亮,就跟随其父坐镇会稽,其父好郊游围棋,这时候,年纪轻轻的庾亮就崭露头角,为政严谨务实,判案秉公有序,绝不姑息,很快,年轻的庾亮就名扬天下。后来司马睿当上镇东将军时,仿效刘备数次拜访,才请得庾亮出山。
结果,庾亮的精明,干练,很快就在具体的事务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不同于王导为政的宽和,庾亮一切都按律办事,不讲情面,纵然是皇亲国戚也在所不惜的得罪,而王导也对庾亮这样的行为表示了尊重,如此一来,庾亮的声誉更是扶摇直上,很快由西曹椽,尚书门下,最后升至中书令,太常卿。而庾亮的周围也很快聚集起大量的有识之士,颍川庾家也成为第一流的世族。
庾亮在台上出现,表示作为太常卿的他,要对太学生们讲话了,可是没想到,我们自己倒还先辩论了起来。
不过,见庾亮满面春风,似乎并没有生气的样子,不少人心里也长舒了口气。
“诸位都是朝廷的财富,将来的栋梁,如今皇恩浩荡,朝廷唯才是举,简拔诸位进入太学,尔等务必夙兴夜寐,朝乾夕悌,文武之道,圣贤之书,存乎一心,运呼一体,口舌之辩固然快意,但是,口舌能退的了百万雄兵吗?口舌能解决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吗?口舌能让天下的官吏勤于政事,清廉守法吗?”
庾亮并没有按照程序引经据典的大说子曰诗云,而是针对我们的辩论,连续问了三个为什么。不得不承认,这三个为什么问的很尖锐,可以说直指要害,像一般人的口舌之争,确实对他这三个为什么无能为力,我已经看见很多人陷入沉思,而更多人则是面露敬佩之色。看来,这朝廷重臣里最年轻的权臣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手腕好,权力大,这学问这洞察力,也是没得说啊。
只是,挑起这一事端的小书生和他的跟班等人,却一直表情淡然,似乎这一切好像都和他们无关一般,倒让我很是惊异。
不过,他们没有看法不等于我没有,他们不敢说不等于我不敢说,既然来了太学,不出点名那就不是我了。
“庾大人所言虽是,然其错不在口舌,而在于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和取向。”我放开嗓门朗声说道。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这个人居然再次口出狂言,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射到我的身上,连台上的庾亮也不例外。
庾亮深吸一口气,淡淡说道:“方才引起辩论的,是不是你。”
“正是在下!”我毫不退缩的行师生礼,朗声说道。毕竟说起来,我是太学生,庾亮是太常卿,也算是我的老师。
“报上你的姓名。”庾亮的语气很淡。
“会稽卜机!”
庾亮听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双眸一亮,虎躯一震,而是依然很无所谓的说道:“你就是卜机?唉,打仗还是行的,好吧,既然你站出来了,就说说,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取向有什么问题吧。”
我听了这话不由一阵郁闷,虽然说我很清楚的知道,庾亮的淡然只是“故作”的,如今我在朝廷的分量虽不足以改变时局,却也举足轻重,尤其是处于漩涡中心的庾亮他更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那句“打仗还是行的”,不是明显在讽刺我嘛,是人都要争口气呢,既然是你先挑衅的,就怪不得我了。
于是,我轻轻嗓子,朗声说道:“众所周知,太学由西汉武帝最早创建,立《诗》、《书》、《礼》、《易》、《春秋》五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亦设员三千。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
建武五年十月,光武皇帝在洛阳南开阳门外建太学,学业重开。自光武皇帝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太学教育,太学声誉日高,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顺帝继位后修缮太学,开拓房舍,造构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太学的讲堂长十丈,广三丈,非常气派。到孝桓皇帝朝,太学生已达三万人。这时候,太学到了颠峰,却也到了末日,可以说,这时候,就注定了太学的命运!”
此言一出,众皆大哗,很多人怒斥我胡言乱语,妖言惑众,辱没斯文,若不是庾亮及时喝止,恐怕早就有人拔拳相向了。就是那捣乱三人组也不例外,那个领头的小书生还好点,另外两人对我也是怒目相向。
毕竟,在太学的地盘上说太学的不是,没有点勇气怕也是不行吧,我不由还有些自鸣得意。
庾亮颇为有意味的瞥了我一眼,道:“说下去。”
有这三个字,就够了!
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却总是抓不住关键,就像修仙者似乎悟道了门槛,却总是缺乏跨过去的动力一般。我不禁感到头疼欲裂。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七章 对决
突然,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突然从我的足底生出,虽然刚开始极其微弱,可是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沿着腿部经脉朝上飞驰,很快进入丹田,循环一个周天后又沿原路返回,再在足底又运行一个周天,如此循环往复,而气流的运行速度,却是越来越快,而原本细弱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终于,三十六个循环后,这股力量最终在我的丹田宁静下来,不再乱动,而此时我只觉得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全身修为似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神志恢复后,我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而这一切,似乎只不过是在常人一呼一吸之间所发生。
庾亮正满脸微笑的看着我,见我双目突然光华四射,不由微微颔首,那神色竟是包含着关切。
见其他人也都关切的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方才正在谈论术,道德问题,说到了太学的取向和价值的问题。而如今,我正在众人瞩目中,和庾亮对话呢。
方才的话茬必须继续下去,而如今的我,脑子比以前只是更加的灵光而不是迟钝,毕竟,方才突然来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清清嗓子,我朗声说道:“诚如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然统领天下者,君也,治理天下者,士人官绅也,天下之根基者,民也。倘若名君励精图治,朝乾夕悌,良臣庶竭驽钝,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可平。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人叫道:“你不过是在和稀泥而已。”
“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有什么新鲜的。”
“就是,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尽管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不过庾亮毕竟不是凡人,他依然淡然的看着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不过,从他眼中,我读到的,却是鼓励与支持。
名臣大家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就在这里,虽然道可以不同,但是,他们的温文尔雅,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是那么的光彩照人。
我此时心中升起的那股豪气,激励着我,要在这太学生云集之地,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把这一切说个明白,说个透彻!
“先说人君,古往今来,太平盛世必然有明君当权,分崩乱世则常有昏君当道,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明君?”
我顿了一顿,见众人都面露思考之色,才接着说道:“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吗?不,事必躬亲虽然勤政,但是为政者,关键上为苍生社稷谋太平,中为四海六合谋安定,下为黎明百姓谋生机,勤勤恳恳就能把事情做好吗?爱民如子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百姓吃饭,要的是粮食,不是君恩!”
“大胆!”先前一直静静听着的小书生突然发作,好在庾亮及时止住了他。
我不理会他的不悦,接着说道:“守卫社稷,要的是民心凝聚,保家卫国,要得是铁血兵戈,百姓安居,要得是一份生机,说到底,古往今来的昏君,或者做事太多,或者做事太少,或者总是做坏事。而明君,有的能把事情做好,有的做不好事情,但是能用人,还有的不会做事也不会用人,但是,他可以维持,作为君王,至少不能坏事!”
见众人听得入神,我知道这段话算是起到了作用,忙继续说道:“为君者,祭祀天地以为苍生祈福,镇守京城为天下根本,统帅百官为朝廷中枢,繁衍龙子为天下延续,修明仁孝为天下典范,兴学修文为天下风气,若能为以上六者,则可谓明君,其余者,垂拱而治即可,至于秦皇汉武,则是千古之帝尔,不足为之。”
接着,我整理了下思路,接着说道:“至于刑名诉讼,典狱钱粮,礼乐刀兵这些,其事务繁忙而其量甚具,本该人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