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计划,到了此时此刻竟然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今天从刘侍郎那里得到了几宗案件,我认真看了一下。”罗士信目光扫过堂下诸人,最后落在刘德威的脸上,对他赞许的点了点头。
众目睽睽之下,刘德威只能强挤出一个笑脸应对。
罗士信道:“几宗案件都非常有针对性,非常的适合考察你们对刑法司法的认识,能够考验你们是不是能够灵活用法,刚正执法。虽然我已经有了答案,但是孔圣人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就算是我也不确定一定比你们高明,若你们的想法看法更为公正准确,我也会虚心受教,采纳你们的意见。”
刘德威实在无语了,这都说将军直爽刚正没有花花心思,可在他面前的这个大唐最著名的战将,一个还在翻《武德律》的家伙,竟然大言不惭的说这番话,还要不要点脸……
“从现在起,考核正式开始!”罗士信拍了拍手,招呼大堂里的所有刑部官员走出大堂,大堂原本偌大的广场不知何时已经密密麻麻的摆满了一张张桌子,共计一百余张,桌子上还有砚台研磨等书写用具。
“现在考核开始,一批刑部的先上……”罗士信就如总考官一样,安排着考员入席。刑部共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固然两个刑部叫的拗口,很不习惯,但如此叫法叫了很多年了,也不是说改就改的。小刑部是大刑部最大的分司,也是大刑部的核心,人数最多,一个小刑部便几乎坐满了位子。
见刘德威站在一旁一动不动,罗士信亲热的上前道:“我听萧相说过侍郎的司法之能,绝对不用怀疑,也无需参与其中。不过我也想深刻的了解一下侍郎的看法,反正也是无事,便一起了吧。”说着半推半就的将刘德威按在了最前排的空位上。
刘德威虽然是武将出身,早年也有几分英勇,但是他后来转任文臣,荒废了练习,能力早已大不如前,如何受得住罗士信的气力,乖乖的收了牵引给按在了位子上,不得不参与进来。
看着坐如针毡的刘德威,罗士信满意的笑了一笑,道:“接下来便要说几个案例了,注意了,这是考试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大声讨论说话。四周没有轮到的人,可以在一旁思考,不许做多余的交流,否则一切当舞弊处理!都老大不小了,传出去多不好听。”
四周人想到后果,一个个都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罗士信拿出了六宗案件的第一宗:蜀中男子贺维自称皇帝案,将因由详细劝说,随即道:“是应该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还是以妖言惑众之罪名绞死?两个答案,根据情况,细写因由,写的越是详细,越能体现你们的专业。”
六宗案件都是经由大理寺审问过的,条理清晰明确,刑部只要跟着做最后的审查复批,以专业的眼光审核,确认最终的结果答案,这个过程不是很慢。
罗士信来回走动,发现所有写答案的人都选择“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至于因由却没有统一的答案,大多都写的不明不白的。
来到刘德威身侧,看他的答案,写的也是“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至于缘由竟然同样是老套的自称皇帝,罪大恶极什么的,没有陷阱的迹象。
“难道是我多心了?”罗士信摸了摸胡子,拍了拍刘德威的肩膀笑道:“刘侍郎这是与我所见略同呀!”
刘德威实在是无力吐槽,反正他知道几道题目,索性闷头继续写了下去。
到了一定时间,见大部分人都完成的差不多了,宣布了第二案例“北平赵易子报父仇案”……
便是如此一题一题,直到说完六宗案件,让众人写上自己的名字,将答案收缴上来,紧接着是下一批。他们都时间都在一旁经过深思熟虑,下笔如有神助买六个案例的答案原有这个司法水平的,很快就写好了。
刑部四司中比部、司门人数最小,他们一并归为第三波。
他们考虑的瞬间更久,作答的速度亦就更快。
收了他们的考卷,离黄昏还有一段时间,罗士信让他们各忙各的去,拿着一叠考卷,喜滋滋的走向了刑部尚书的专用事务室,口中还欢快的哼起了小曲。
刑部的上下官员有的欣喜,有的忧愁。没有实力的只恨自己平时不努力,到了关键时候脑袋一片浆糊,有实力却没有获得机会的,都露出了欢快的笑颜,似乎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他们。
罗士信走进了事务室,将一叠考卷往书桌上一丢,心中颇为得意。
他原本只是打算借助刑部的力量,回击刘德威的刁难,但看着一屋子的两百余人,立刻衍生了新的想法念头:刘德威在如何厉害,他也不过是一个侍郎,不可能掌控刑部的两百余人。而两百余人中,未必没有给埋没的人才,正好借着机会,将他发掘出来委以重任。
他有马周这等宰相之才,再来几个心腹,掌控刑部又有何难?(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二更,晚上还有三千字的一更!
第六章 司门书令史——刘燕客
罗士信已经渐渐有掌控刑部的初步计划感觉了,刘德威这一整,他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以力用力,反而让他闯出了一片天空,让他渐渐理清了面前的千万条岔口,找到了适合自己走的路。
现在就等马周赶来赴任了。
这马周一到,他便有了商议的对象。才能展开计划,毕竟他是刑部尚书,刑部的老大。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屈尊亲力亲为的。亲自出面,反而去取得相反的效果。
在这个刑部,目前除了还未到任的刑部员外郎马周,别的他一个都不能信任。
其实在昨天他就想过是不是能够如在庆州一样,在挖出几个历史名人来帮助他。细细想了很久,却一无所得。
他对历史本就是一知半解的,知道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刘仁轨这些人,却不晓得刑部有什么可以倚靠的人物。唯一知道的就算一个狄仁杰,狄仁杰也确实厉害。不论是治国还是刑法断案都很了不起。他升任大理丞的时候,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称句断案如神也不为过……
只是……尽管他不知道狄仁杰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但可以肯定现在就算狄仁杰出生了,也不过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娃儿,能干什么事情?
只能靠自己了!
罗士信拍了拍脸颊,将目光落在了厚厚的一叠卷子上面。
一个个的查阅起来,他没有一张一张的批改。他根本就分不清楚什么是好什么不好,采用的是最直白的办法,少数服从多数。大多人都一致认定的事情。正确率总要高一些。
不过他关键看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在看为什么这种判决的缘由。
只有弄懂了这个缘由,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便不需要麻烦了,也能增长自己的知识。
“蜀中男子贺维自称皇帝案”是六案件的第一案,罗士信看了第一份答案“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原由是贺维自称皇帝。此举是对皇帝尊严的严重亵渎,归入十恶重罪之一大不敬,理当斩首。以儆效尤。
罗士信对于这个答案并不意外,就算他是后世人也知道自称皇帝是个什么罪过。
在宋朝一个疯子,对路过的宰相寇准喊了一声万岁,寇准直接滚铺盖走人。更何况是自称皇帝。封建时代。自称皇帝的人,有哪个不死的。
只是他很奇怪,指斥乘舆之罪是死,妖言罪也是死,只不过一个绞刑,一个斩首而已。何必分别的那么不详细,这其中有什么问题?
罗士信继续看下去,一页一页。大多都是选择“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的。
连续翻了三十多页,终于翻到了一个异样的答案。
“以妖言罪论处!”原因是贺维并没有有辱天子。只是散布谣言说自己的天子,依照大唐律法:“诸造妖书与妖言者,绞。”因故贺维犯的乃是“妖言罪”,当授以绞刑。
罗士信挠了挠头,看了看名字昌志,他从一旁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刑部官员的名册,在小刑部中找到了他的名字是一个小小的掌固。
他继续翻着,发现这小刑部的答案中大多都是选择“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的,个别意外的都是在小刑部中地位最低的掌固。他接着查阅下去,发现“妖言罪”出现的次数多了,几乎能够与“指斥乘舆罪”相提并论,各占据五五的数量。
若是撇去小刑部的官员所选择的大量“指斥乘舆罪”,“妖言罪”或许还胜一筹。
“这是什么原因?”
罗士信敏锐的察觉出了一点点的问题,小刑部大量选择“指斥乘舆罪”,个别没有选择的都是地位低下,消息不够灵通的。一定是他们知道什么,才促使了大量“指斥乘舆罪”的诞生,而这他不知道的东西,有极大的可能是刘德威给他设下的陷阱。
罗士信耐着兴致看下去,直到他拿到一份特殊的答案……
就在看完八成卷子的时候,罗士信拿到了不一样的卷子。
其他人的卷子清清爽爽,回答问题简洁,切入正题。但是此人的卷子却让他密密麻麻的写了一整页,他写一道题的字数都能够比得上某些人六道题的字数还要多。
没有急着看内容,罗士信先瞟了一眼名字司门刘燕客。
“好古怪的名字!”罗士信嘀咕了一声,拿出了一旁的名册,在司门寻找刘燕客的名字。
刘燕客是刑部最小的四司之一,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名字:书令史刘燕客,还有他的履历。履历很短不过就是短短的几句话:刘燕客京兆万年人士,父隋朝刑部主事刘维,因得罪权贵去官,燕客通晓司法,任职刑部司门掌固,两年升书令史。
将名册放在一旁,拿起他的卷子认真的细看。
只见上面写道:若在寻常当以“妖言罪”除以绞刑,以示警戒。但贺维情况特殊,需以“指斥乘舆罪”斩首示众。
罗士信继续看下去:此案结案与武德九年四月六日,圣人武德九年四月十日六十寿诞,时正逢前线传来捷报,擒突厥可汗与北地。圣人念及双喜临门,大赦天下。轻罪者,释放归家,重罪者,从轻发落,允许归家探望亲人。无十恶不赦之罪,可免死。
贺维自称皇帝,自号苍天之子,捏造谣言,甚有谋反之嫌,理当受死罪。然妖言罪非十恶不赦之罪,因对大赦,却可免死。故以指斥乘舆十恶不赦之罪,斩之。
罗士信霍然站起,看到这里,他哪里还不明白缘由。
若他选择了“妖言罪”处置贺维,等于他是在保贺维一命,让贺维应着李渊六十大寿唐朝大破突厥的这次大赦免死,李渊作为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容忍其他人称自己是天子而免死?
可以想象若他如此决定,他的这个决定通过中书省传达李渊面前,李渊会是什么反应。
他这个刑部尚书,一上位就放如此错误,刑部还呆的下去?
刘德威这一招,可够狠的啊!
杀人与无形,让他压根不知错在哪里。
若不是这个刘燕客,注意到了日期这个小小的细节,他真的不知道在这一个案件中竟然隐藏了如此陷阱。
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刑部大多人都选择以“指斥乘舆罪”斩首示众了。
他们是刑部的核心,自然知道“蜀中男子贺维自称皇帝案”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什么原因要将“妖言罪”改为“指斥乘舆罪”。
他们知道自然不会犯错,其他三司有的人可能注意到了,有的人则忽视了这点,也就形成了“指斥乘舆罪”、“妖言罪”对立的两派。
注意到大赦细节的这个应该不少,但是只有刘燕客在注意到的情况下,还详细的写了下来,写的还如此清晰。
“是个人才啊!”罗士信将这个名字刻在了心底,“蜀中男子贺维自称皇帝案”的结果,在刘燕客这里已经终结了。
罗士信将“蜀中男子贺维自称皇帝案”的公文取来,用他高超的草书笔法写下了“以指斥乘舆之罪问斩”几个字,然后取过自己的刑部尚书大印,按了下去。
罗士信然后拿过第二份公文“北平赵易子报父仇案”。
这个案子也是一个麻烦的案例,就如后世烂掉牙的一个问题,当律法与亲情孝道冲突的时候,是大义灭亲,还是无视法律?
赵易杀岑山为父报仇,这并不算错。但是岑山是大唐子民,而且因为当年之事,已经存有悔意,存着内疚之心,暗中安排人照顾被他所杀的赵天元之母。他的悔意无法让赵天元死而复活,但是当时岑山、赵天元都不是大唐子民,大唐也无法追究岑山原来的过错。至少在成为大唐子民之后,岑山还是极为奉公守法的。若是这样,依旧追究他的过往,大唐必乱。毕竟在乱世中,活下去是第一要务,人性什么的都是屁话,有前科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这错综复杂的律法与孝道关系穿插在一起的时候,这案件的审断也就跟着两难了。
子报父仇,以罗士信的个人道德理念来说是合情合理的,然赵易犯了杀人罪也是铁打的事实。
罗士信先看刘德威的答案:唐律规定,诸斗殴杀人在,绞,以兵刃杀人者,斩。故杀人者,当处于斩刑。
他撇了撇嘴,似乎对这个答案有些不满,继续看了下去发现赞同处斩赵易的占据多数,那些赞同少数的,却也说不出个道理,只是表示情有可原。因为在唐律里并没有一条律法规定,复仇之罪,能够轻判。
罗士信想到了刘燕客,将放在一旁,他的试卷那了过来:上面详细写道:赵易杀岑山与闹市,时岑山身旁有子女三位,均未受其害,有机会逃而原地就擒,见其无蔑视王法之意。然死罪确凿,无可更改。但人命关天,可拖延刑期,若得受害者谅解,则可免一死,若不得谅解,处斩刑。
即和情理,又无碍法律。
罗士信咧嘴一笑,再次采纳了刘燕客的答案。(未完待续。。)
ps: 第三章到了!
第七章 有钱,任性
相比罗士信的少的可怜的经验与司法知识,老道的刘德威、刘燕客以及一些刑部混迹依旧的官员,在处理刑事方面的知识经验能够让他们正确的把握刑法的力度,从而寻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