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虎儿笑道:“那是两年多以前,依照当时我朝规定,十八岁以后方可从军。”
这不同的时间段法定从军的年岁不同,战乱时期只要个子稍微高达一些的,都会给强行逼迫从军。武德初年是十五从军,两年多前武德九年以改成十八从军,今年以推迟至二十从军。这么做一可增强兵卒的整体实力,二可留有少年耕作产子造人,免得竭泽而渔。
“那个薛仁贵从军的时候,不过十四岁,他却称自己十八伪造了身份印信从了军。那小子是山西人生于古燕赵之地,年纪小身形却是不小,有点十八岁的样子,也有十八岁因有的气力,当时也没人怀疑,也就成了军中的一名小卒。在训练的时候,他表现极好。体力耐力什么的都是那一批新兵之冠,理所当然的也成了新兵的头头。我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也就提拔他当了队正。这一提拔,也就出了问题。原来没人去在乎一个小兵卒的身份印信,但升为队正是要核对身份记录在案的。那小子伪造的年岁也给识破了,开始还以为是黑户。调查以后才知道他是谎报了年纪,远没有到从军年纪。最初的决定是将他驱逐出军营。劝他到了规定年纪再来从军。哪里知道那小子不想走,叫囔着说大人十三从军。以战阵斩将,名震天下。他以年过十五,即将满十六岁,为何不能从军。”
说道这里,莫虎儿一副愤愤不平的模样叫道:“你说气不气人,那小子跟谁不好比,非要跟大人比。就他那毛都没长齐的模样,大人也是他能够相提并论的?”他由罗士信一手提拔起来的,罗士信这后半生经历的战事几乎都有他的参与。完全可以说是罗士信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见证人。在他心中,罗士信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薛仁贵这毛没长齐的家伙竟然敢提罗士信,将他与自己心中的神相提并论,这根本无法忍受。
莫虎儿想看看有胆子说这种话的人到底有几斤几两,也就亲自测试了一下薛仁贵的实力。
说到这里,莫虎儿脸上莫名一红,低头道:“说来惭愧!我本想让他知道一下厉害,却不想那小子确实有真才实学。他存心护我颜面才与我打个平手,但我心底明白。真打起来,我不是他的对手。当然,跟大人比起来,那小子还差的很远。我见他是个可造之材。也就留下了他。”
这时薛仁贵从远处大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些许兴奋的大声道:“属下薛仁贵,参见大总管、莫总管!”声音充满稚气。但中气十足。
“此次你不但斩杀敌将,更关键的还救了刘司马。功劳不小!”罗士信笑赞着问道:“可有兴趣来我帐下做事?我与莫总管说好了,你点头。他便放人。”
薛仁贵兴奋得脸色通红,单膝跪下行军礼道:“薛礼便是因为崇拜大总管才选择往朔方投军,能跟随大总管,为大总管效力,正是薛礼梦寐以求的事情。”
罗士信有些惊愕,这个他确实知道自己这一个放牛出身的人,没有后台没有势力只凭努力,成为大唐屈指可数的战将,迎娶名扬天下的女中豪杰,是为人生赢家,件件事情都很励志,尤其是在青少年眼中那是顶礼膜拜的存在。很多少年都想追寻着他的脚步从军,成为如他一般的人物,将他视为偶像。就如后世的明星,有着明星效应。
可是薛仁贵这般在历史上超然的人物,竟然也讲他视为偶像:这个让罗士信诧异之余,又是满心的自得。
薛仁贵本就出生将门世家,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但因他父亲早丧,家道中落,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
身为将门,薛仁贵向来不甘心就此埋没,自小苦练家传戟法苦读兵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宗耀祖,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毕竟无权无势,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罗士信的崛起事迹,正好给了他前进的方向,亦将之视为目标,也因此特地从老家山西赶到朔方投军。
他当然知道罗士信已经离开了朔方,在朝中当任刑部尚书。但是只要罗士信还是罗士信,他必定会披甲上阵的,朔方这一地他的老部众必是首选。果如他想的一样,大唐因为崛起太过迅速,引发了了周边的不安,联合起来针对大唐。大唐兵分两路出击,而他理所当然的跟着莫虎儿追随罗士信一起出征。
只是薛仁贵没有想到的是他如此轻易的就让罗士信看中,并且加以提拔。
“你先充当我的护卫,怎么样?”薛仁贵闻言大喜过望,也不说话,再度行了个军礼,开心的在罗士信的身旁站定。
时过不久,负责清理战场的李道宗找到了罗士信。
“大将军,清点完了。俘虏一共有两万八千六百余数,其中重伤的五千余,还有一战之力的两万三千多。这么多俘虏,应该怎么处理。”李道宗眉头皱了起来,显然有些烦躁。
罗士信想了想道:“重伤的管饭,够垫肚子死不了就行,不给于治疗,让他们自身自灭。余下俘虏都进行收编,将他们独立编制起来。”
一旁莫虎儿道:“这多了将近三万张嘴,消耗可是个天文数字。”
罗士信笑道:“我罗士信向来不吃亏,给他们吃的,也不是白给。攻城是填命是战,老子的兵金贵着呢。现在多了两万多的兵,天大的好事。”
李道宗眉头舒展开了,颔首道:“末将明白了。”
大军回事,撤到建安城的时候,苏定方已经攻占了建安城的城墙,正在城中与剩下顽抗的兵卒打巷战。
罗士信让奎托斯带着斛斜谷的头颅与兵卒前去支援苏定方,建安城负隅顽抗的兵卒本就只剩一口气,得知援兵给歼灭长官阵亡,士气登时跌落,根本挡不住苏定方与奎托斯的冲杀,弃械投降,建安落陷……
对于投降的兵卒,罗士信来者不拒通通收编入军。
新城、建安皆以攻下,高句丽援兵又破,剩下的只有给唐兵包围的辽东,只要拿下辽东,高句丽强占中国两百年的辽东正式重归大唐怀抱。
对于这一战,罗士信这里慎重又是慎重,将这大半月制作的攻城器械一同运至辽东城下。
唐军中军帅帐!
二十余唐朝大将依次而立左右,一个个表情严肃:他们都知道最关键也是最艰苦的战役即将到来。
“李道宗、李宏基听令……”
“诺!”
“你们负责攻打辽东西门!”
“张士贵、马文举听令……你们负责攻打辽东东门!”
“诺!”
接下来的张俭、苏定方分别负责南门与北门。
一个个任命从罗士信的口中传出加上收编的降卒近乎十万大军将辽东城层层包围,水泄不通。
在罗士信任命下达的一个时辰之后,唐军对辽东城展开了强而有力的攻势!
这辽东城经过高句丽两百年的修葺,城墙高厚不说,仅仅是护城河便足可让人望而止步。辽东城的护城河全然不输于唐长安城的护城河河宽二十丈,条石垒砌驳岸,坚固陡直,想要攻城首先面临的便是这宽广的护城河,要将这护城河填满。
在罗士信的安排下,收编的俘虏也派上了用场。
他将近两万五的高句丽兵分作四份,分别给四方攻城的大将,让他们驱赶高句丽的兵卒覆土填埋沟堑,并且在他们后方安排千余骑兵督战队,高句丽兵卒若不敢上前的斩立决,辽东城若有开城将高句丽兵卒迎入城中着立刻趁势入城。
在督战队的裹挟下,投降的高句丽降卒不得不将一袋袋的沙土带往最前线。
城楼上的高句丽兵不敢开城亦不能坐视高句丽降卒将护城河填满,在渊斌之的严令下对于高句丽降卒毫不手软。
唐军亦无心理压力!
这战场之地,埋尸之所,丝毫不差。
在付出近乎万余生命的代价,辽东城的护城河已经填的严严实实,所有陷阱障碍也一律拔除……
高句丽的降兵只能用在填命这个上面,真正的攻城,罗士信还真不指望他们,真正的战斗力依旧是唐军……虽然兵法中有说攻城为下,但同样也有一句战必攻城。
打仗是不可能永远都是智取谋胜的,面对必要的时候攻城亦是必须的。
尤其是辽东这样意义重大的城池。(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指点薛仁贵
“叮!”
枪戟交错,薛仁贵整个人给震飞出了一丈远,就地顺势滚了两个圈,站了起来,高举长戟亮出门户。手臂已经隐隐作痛,心头更是寒气直冒,看着面前这辈子都没遇过的强敌,有一种浑身乏力的感觉。这成为罗士信的护卫,让薛仁贵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但是第二天梦就醒了。
这一大早,罗士信在帅帐前练武,而他正好早起值勤。
罗士信见到他让他赔他陪练……
结果在家乡绛州龙门号称县内无敌的他,给虐的不要不要的。
论兵器他的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一类的,依照道理而言这气力上的对拼应当稳占上风,但是事实表明不论力量速度还是招式的精妙一切的一切,面前的这个偶像都有着凌驾他的实力,让他泛起一阵无力的感觉。
罗士信道:“不行,你的戟法太笨、太死板了,并不适合你……你要想法子变一变。”
薛仁贵不服道:“我的戟法是我祖上河东王薛安都流传下来的。昔年薛安都凭借着戟法,纵横疆场,先后定刘劭、鲁爽、刘义宣,大戟之下无人可敌。我打不过大总管是我学艺不精,没有领会这家传戟法的奥妙。”
“哈哈!”罗士信也不生气笑道:“你的戟给我!”
薛仁贵将方天画戟递给了罗士信。
罗士信伸手接过,试了试手感,重量尚可。长短合适,确实是精心锻造的利器。将他的长枪插在地上,从帅帐前的兵器架中挑出了一柄类似于方天画戟的大戟丢给了薛仁贵。笑着道:“你来试试,我的戟法!”
薛仁贵惊愕道:“大总管也会用戟?”见罗士信已经摆好了进攻架势,当下也不多说,屏气凝神,心无旁骛,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罗士信身上,将他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底,任何细微的环节都不放过。意图从他的任何动作,判断他下一招的走向。
这越意图找出罗士信的动向破绽。越发现罗士信的无懈可击。他就是很平常的站着,很平常的摆了一个很平常的架势,但是就在这平常的架势中却有一股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英雄气概,不经自问:“这就算大唐第一猛将的气势?”
异样的杀气在军帐中弥漫,薛仁贵有种呼吸不畅,心惊胆战的感觉,赶忙收敛心神,不在做无畏的事情:罗士信虽年长他不过十余岁,但他这十余岁的战场生涯论及经验经历比之一般大将终身由要丰富。面对这种经验实力都在他之上的人物。跟他比耐心只怕自己什么也没看出来先一步让对方完全看透了。
心念于此,薛仁贵不再犹豫,做出了进攻的架势。
罗士信目中惊诧的眼神一闪而逝,点点头。满意道:“好!不错,你果然有习武的天分!”他见过许多人,面对他这样的好手。想着如何如何的谨慎,如何如何的小心应对。却不知他越是这么想越会陷入死胡同。这谨慎并不是错。但谨慎的另一面是胆怯,谨慎过了头便失去了再战的勇气。
薛仁贵在这方面拿捏的极为到位。但见情况不同,立刻改变打法。人不怕实力不济,怕的是连战的勇气也没有。
“看戟!”罗士信不等薛仁贵出招已经一戟挥出,方天画戟划破虚空,这一戟虽然看似简单之极,但各种奥妙薛仁贵一眼便看了出来:这是他们薛家祖传戟法中的一计妙招,提戟作势然后回旋刺出将方天画戟双耳戟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但前可以刺击,左右还能依仗两小戟之力,缴飞敌人的兵器,并作左右劈砍,一招出后招千变,正是此招的最大特点。
先前与罗士信对战的时候,便使用过这一招,只是罗士信更为老道,出枪快慢不一难以捉摸,更厉害的是无迹可寻,浑然天成,以更精更妙的招式将他的这一招给破了。
对于这一招,薛仁贵自小就在练习,百般变化皆在胸中,鼓起斗志,凝神关注戟锋的来势,猜测着下一步的变化,猛然大喝一声,向前大进三步,长戟先横扫再转为上挑,以大戟的面来破罗士信的点。
“当!”兵刃一声脆响,两柄方天画戟交错在了一起。
“挡下来了!”薛仁贵大喜。
正当他为之欢喜之际,罗士信手中的方天画戟突然向后一缩,以手中方天画戟中的小戟卡住了薛仁贵手中方天画戟的戟柄,猛力的一绞。
如此变故是薛仁贵始料不及的,手中受不住力,大戟脱手而出。
“怎么样?我这招如何?”罗士信甩手将手中的方天画戟丢给了薛仁贵。
薛仁贵呆立了半响,由衷叹服道:“大总管果然了不起,无愧我大唐第一猛将。我学戟十年,对于这一招的变化自以为了然于胸,却不想竟然还有这一变。”
罗士信摇了摇头,并不为薛仁贵的赞美而开心,而是一副了然的表情叹道:“你还是没明白!”
果然如此!
薛仁贵因为他的存在,没有如历史上一样,在家为生活奔波。
这人是一种成长学习能力极强的生物,在学习这方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如人一般聪慧。一个人的成长,也受到周边各种环境的影响。历史上的薛仁贵因家境不好,一直为生活奔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边讨生活,一边习武读书,这十数年是他人生经历中的一个极为宝贵的经验。
所以在日后薛仁贵被李世民发觉之后,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任命他为右领军中郎将,负责镇守玄武门这个要地。
而今的薛仁贵年不过十五六,正是缺乏那种生活阅历以及一个成年人的沉稳。现在出场的他,比之历史上的那位让李世民惊叹“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的薛仁贵要逊色许多许多。
不过现在的薛仁贵便如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一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