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沙百战穿金甲-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达到十年拓天下的目标,柴荣和范质、王朴等等心腹重臣多次探讨平定天下的战略,关于平定天下的战略,重臣们分为“先南后北”和“先北后南”两派,战略方向事关全局,重臣们互不让步,已经争论过数次,柴荣鼓励双方争论,但是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主张。

范质是坚定的“先北后南”派,王朴、李重进、赵匡胤是坚定地“先南后北”派,王薄、张永德并无定见,时常在两派中游离。

范质和李重进激烈交锋之时,殿前司主帅张永德只顾低头吃菜,对战局不发一言,张永德的夫人就是著名的寿安公主,与寿安公主性格相反,张永德性格颇为优柔寡断,因此,在前线的殿前司禁军实际上是由赵匡胤指挥,对于“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这种涉及全局的战略,他没有自己成系统的认识,听双方争论,一会认为范质有理,一会又认为李重进有理。

赵匡胤见张永德并不发言。看到柴荣的眼光扫向自己。就道:“在下觉得统一天下还是先易后难为妥,辽军战斗力甚强,如果我军不能迅速破敌,而与辽军僵持不下,南唐与西蜀极有可能趁着中原空虚之际,出兵袭扰边境,我军分兵应付,局面难免就会糜烂。南唐、西蜀相对较弱。只要灭掉南唐、西蜀等南方势力,再掉头北上,此时可以利用南方充裕的钱财物质,为北伐提供军资,这样我军必然实力大增、势气如虹,破北汉也就顺理成章。”

侯大勇以前没有参加讨论过这种事关全局地战略,因此没有急于发言。只是静静地听。

当赵匡胤说完之后。侯大勇心道: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中,赵匡胤就是按照先南后北的战略,平荆南、西蜀、南汉和南唐,最后又灭掉了受到契丹人保护地北汉,基本实现了统一,可是北汉灭亡之后,宋人从此与契丹全线接壤,也就失去了缓冲之地。北方边患由此兴起,高梁河、歧沟关等战役惨败之后,宋军在北方全线被动,仅能自保。从此,北方边患不断,随后,党项建国,女真兴起,宋朝被轮番欺凌,最后。蒙古崛起于大漠,横扫了亚欧大陆,灭国无数,宋亦不能免,终被来自北方地游牧民族所征服。

想到这里,侯大勇神情就有些凝重。

柴荣把目光转向了侯大勇,道:“侯爱卿。你怎么看此事?”

侯大勇虽是新任的宰相,但是在朝中时间极短,率军来到楚州以后,除了献计用火药破楚州城以外,基本上没有对国事发表意见,此时,柴荣点名,侯大勇也只有拿出自己的观点。

侯大勇来自现代社会,对于判断历史发展方向上,比范质、李重进、赵匡胤等人有先天的优势,他知道在座每一位重臣的观点,都有可能影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丝毫不敢怠慢,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来,这才道:“总体上来讲,臣赞成先北后南地主张。”

范质是孤独的“先北后南派”,见侯大勇开宗明义地支持自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高平之战时,李重进的地位远远高于侯大勇,曾短暂地做过侯大勇的上司,不过,侯大勇很快就被柴荣调到了张永德的手下,当时张永德和李重进的矛盾极为尖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地地步,李重进颇为恼怒侯大勇由侍卫军调至殿前司,曾经借故多次刁难过侯大勇。

李重进万万没有想到,数年时间,当年的一名中级军官居然一跃而成为了皇亲国戚,官职也是一升再升,不过五年时间,就由黑雕军都指挥使变成了大周朝宰臣。此时,听到侯大勇地表态,李重进英俊阴冷的脸颊轻轻抽动了数下,随即又平静了下来,此时的侯大勇已非吴下阿蒙,轻易树强敌是极为愚蠢的。

“臣所说的先北后南,准确来说应是先北后南再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扫平长江以北的残敌,趁胜夺取舒州、蕲州、黄州等地,彻底将南唐势力赶到长江以南;

第二步,集中我军主力,夺取幽云十六州,只要能够夺取这十六州之地,以此为屏障,辽人就难以轻易跃马中系,臣所说的向北,主要就是夺取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而不是与辽人决一死战:

第三步,稳住北方之后,就可以再次挥军南下,先攻稍弱的西蜀,次攻南唐、南汉等南方势力,南方大定之后,再返身向北;

第四步,统一天下之日,便着手与辽人决战,此时挟全国之人力物力,周军必将纵横大漠。”

侯大勇说到这里,站了起来,提高声音道:“不出十年,陛下必将扫平天下,建立不朽之功勋。”

柴荣不动声色地听完侯大勇地陈述,仍然没有表态,他自己动手,舀起一碗滚热的肉汤,随意道:“今天这羊肉汤还真香,大家别愣着,都喝一碗吧。”柴荣是马上帝王,多年军中生活让其形成自己动手的习惯,特别是在重臣议事之时,柴荣特别不喜欢太监、宫女站在身后。总是把他们赶到屋外等候。

范质等众臣也依葫芦画瓢。舀起了肉汤,一时之间,屋内“呼哧”声不断。

柴荣放下汤碗,这才询问范质,道:“范相,侯相之策你意下如何?”

范质身材瘦高,面貌清秀,穿着宽大的紫色官服。颇有些仙风道骨,“侯相之策甚合臣意。”

柴荣又问,“李三郎,你意下如何?”柴荣是太祖郭威的养子,李重进的郭威的外甥,柴荣未称帝前,一直以“李三郎”称呼李重进。此时如此称呼,也是亲近之意。

李重进相貌和党项房当族鹰帅房当明有些相似,都有一只鹰钩之鼻,盯着人看时颇有威势,李重进把头稍稍扬起,道:“幽云十六州是战略要地,在此地的争夺战必定十分激,!等同于和辽军决战。我军必然要集中大量精税于此,我还是哪个意见,若北汉军趁机南下泽州,或是南唐军趁机渡河而击,我军必定被动,这个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匆忙北上实在不智。”

在侯大勇知道的历史中,柴荣选择了先北后南地战略,而赵匡胤最终选择了先南后北地战略,侯大勇从内心深处是支持柴荣的抉择。他不愿意和李重进纠缠在这些细节之上,走到大厅中间,取过一块黑木炭,几笔就画出一个简要的地形图,指着图道:“中原是否稳定关键在于北方是否稳定,北方不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失去靠山而芒刺在背。因而难以得到安宁。中原要统一,必须要拿夺回燕云十六州。”

侯大勇拿起木炭,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围住燕云十六州,语气有些激昂,道:“燕云十六州!是所有战略的重中之重,比西蜀、南唐重要十倍,失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毫无屏嶂可言,契丹铁骑就可来去自如,而我们却要费尽脑汁耗费大批军队搞防守,被动不堪,这也是石敬塘最可恨的地方。”

侯大勇在灵州带兵之时,养成了挥手习惯,这是大人物决定重大事项常用地手势,此时说到兴致处,右手不禁又抬了起来,可是立刻意识到坐在对面地是大周皇帝,就把右手放在腿边,道:“南方诸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各自为政、互相牵制,根本不能对大周形成威胁,北方一平,南方自可传缴而定。至于北汉,臣也认为不足为惧,高平之败已让其税气顿时,这数年来,刘承均始终龟缩在太原,再也不敢南下,而延州军、灵州军等西北诸军在其侧翼,东南的潞州李筠部实力也是不俗,若北汉军当真敢于南下,诸军夹击之下,只怕北汉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根本不用中央禁军出面。”

侯大勇讲完,对着柴荣道:“臣愚昧,所说为抛砖引玉,请陛下明鉴。”

柴荣长声大笑,道:“侯相之言,句句都说到了朕的心窝里。”柴荣对众臣道:“众爱卿所言,均为金玉良言,朕一直没有表明态度,今日侯相所献之策,就算是我的态度,先北后南是国策,就于今晚定下,不必再议了,至于具体执行,则由枢密院精心畴谋。”

李重进心中犹有不服,又见侯大勇受到陛下的推崇,脸上笑容就一点一点阴了下来。

赵匡胤爽快地笑道:“天下大定之时,楚州夜谈之盛事,必将流传千古。”

第三天,大周军就开始南下,扫荡南唐在长江以北的残兵。

大周禁军尚槽运河道南下,三天后来到了扬州,然后向东到泰州,再到銮江口。

来到銮江口时,右武卫大将军李继勋率领着大周军舟师早已列阵于长江之上,正在等待着与南唐水师决战。

侯大勇来到大周以后,长期在北方作战,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水军,今日一见,不觉吃了一惊,大周水师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大周舟师共百余船,分为三种:

一种是巨型战船,名为玄龙船,是从隋代“五牙”战船演变而来,当年隋将杨素灭陈时动用地“五牙”楼船,就是无可置疑的巨舰了,隋之“五牙”楼船高达30米,有船楼5层,拥有800人的海量吞吐,上面安置抛石机用于远程攻击。隋朝水军在信州岸边与陈水师对阵之时,“五牙”船抛出的大石击碎陈舰十余艘,陈水师为之胆寒,遂大败。

另一种是体型稍小一些的战船,样式和和玄龙船相仿,名为玄蛟船,玄蛟船仿制于隋之黄龙船,可容纳士兵百人,在吃水较浅的河岸行驶,比玄龙船更为灵活,是大周水师的主力船舰。

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型船支,比如平乘,蒙冲等等船。

李继勋水师阵形严整,六艘玄龙船一字排开,船上战旗随着江风发出“猎、猎”声响,战船前端、后端均设在投石机,就如近代战船上地前甲、后甲火炮一般,船舷站着一些身穿藤甲的弓弩手,这些弓弩手同时又是格斗兵。在玄龙船两侧,是五十多艘玄蛟船,玄蛟船的装备和玄龙船几乎一样,只是略小一些,在玄龙船、玄蛟船两种主力战舰周围,还有一些平乘、蒙冲等只能乘坐十数人的小船。

柴荣性格认真,办事喜欢事必躬亲,到了銮江口,根本不休息,坚持要上战船,众臣也劝阻不了,只能看着威风凛凛的陛下上了战船。大周水军纪律严明,主将、副将不能同时上一条战船,这条规距是柴荣亲定,他自然要遵守此项规定,侯大勇和赵匡胤等分别上了另外的玄龙船,而范质、李重进诸人没有上船,率军守卫在岸边。

范质小时候被落水,差一点丧命,从此不敢下水,此时,看着对岸的战船和滚滚长江水,不觉双腿发软。

侯大勇上船之后,立刻由都指挥使邓铁陪着巡视整条战船,邓铁长于淮河,是大周水师的元老,他所在的战船是大周水师第二大战船,最大容量在千人以上,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每条船限装八百人。

侯大勇虽然是陆军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对大型战舰并不熟悉,但是特种部队里有内河巡艇,有一段时间,特种部队在太湖基地训练之时,天天就伴着这两只巡艇,对船只构造略知一二,在玄龙船巡视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地地方,马上向邓铁询问,邓铁是个言语爽利的战船专家,又颇会比喻,往往几句话就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

因此,侯大能对大周战船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大周造船技术已经相当精良,船身普遍使用铁钉钉合,用石灰桐油添塞船缝,因此,结构十分坚固和严密。此外,战船还广泛使用了轮桨、水密隔舱和水罗盘。轮桨的样子很像水车,安装在船舷两侧,每对为一车,以轴相连,水手踩动轴上的踏板,轴转带动轮桨划水,推进方式极为有效。水密隔舱技术,则利用彼此隔绝的船舱,使漏水地舱室不至轻易危及整条船的安全,这项技术至今仍是船舶不可或缺的。

有了这个初步判断,对于马上开始的水战,侯大勇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些信心,他站在玄龙船顶部平台,观看李继勋率领水军出战。

长江下游水面宽阔,既是天堑,又是水军一决高下的良好战场,长江对岸,南唐船只也列阵等候,不过,南唐舰船显然准备不足,虽然有数十艘战舰,却没有大型舰船,最大一艘不过仅仅相当于玄蛟战船。

指挥船上战鼓大作,五色彩帜不断变化,一艘玄龙船、二十艘玄蛟船以及四十式各式小船在江面排成一列,缓缓向对岸攻去,玄龙船、玄蛟船上的投石机、床弩已全部准备就绪。

第一百九十五章 庙堂之高(二十五)

銮江口已在长江下游,江面极为宽阔,几只鱼鹰在不知疲倦地在江面飞翔,发出清脆的叫声,穿透了清晨的霜雾。

在长江南岸的水军大营中,南唐兵部郎中张河源起得很早,上了楼船的顶部,他伸出手,搓了搓有些紧绷绷的脸,看着滚滚长江缓慢向东而去,心中若有所思,低声吟道:“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站在一旁的参军张林杨身上的厚裘似乎也被这浓雾所浸湿,他接口道:“这长江如此雄浑,又如此的让人心生愁绪,难怪杜子美会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张林扬是张绅休的侄儿,两人年龄相差不大,没有外人的时候,说话向来直来直往,又道:“长江以北看来是保不住了,幸好大周军水师弱小,否则,恐有亡国之祸。”

张河源个子瘦小,脸上神情却甚为坚毅,他曾是南唐军中著名的将领,和吴越、大周作战屡有战功,不料却突然被调到兵部任郎中,虽说职务升了,却如龙困浅水,有力使不上了,就颓然道:“你看我干的是什么事情,堂堂的兵部郎中,周军南侵之际,不是率兵迎敌,反而是向周军上贡求情,周军虎狼之师,又不是草原的胡人,区区财物岂能打发,柴荣是冲着江北之地而来。”

张林扬深有同感,忿道:“这三年来。年年上贡不断,这一次又送了罗敷绢布三千匹,乳茶三千斤。以及香药犀象无数,数年间上贡的财富,加上修筑宫殿地耗费,若是用来制造战船,大唐水师至少可以多造百艘楼船,你看看现在大的唐水师,可乘坐百人的战船已经寥寥可数。长江天险,看来很快就不复存在了。”

江风吹过,长江水浪拍打着两岸,发出“哗、哗”地波涛声。浓雾似乎被江风吹散了一些,张河源一直注视着对岸。猛地一征,长江北岸似乎有一些战船的轮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