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居一品- 第1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窃窃私语之声,不停传入到他耳朵里。他听周围人说,前面站着的大人们已经有传言了,某某人是状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但都没有他的名字。而且据说因为恶了某两位大人,自己这个沈五元仅仅得到了七个圈,竟然落进三甲同进士行列。

身边的兄弟们安慰他,沈默的嘴角不禁牵出一丝苦笑,看来真的没有希望了,接下来不过是跟着参加仪式罢了。心说这样也好,不用再考虑什么民族危亡之类的痛苦难题,安安心心当个小县令,倒可以轻松享受人生了……

这时候。城门楼上又是一声钟响。便有太监扯着公鸭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众人便全都闭嘴,平时入宫文武百官从左侧门进,公卿贵族从右侧门进,左右掖门是不开的。但现在皇帝在金銮殿举行大典,众大人才改由两掖门进,新进士们两眼一抹黑,只能人家让咋走就咋走……好在穿过幽深的门洞后,便是一直往前走,不用往两边拐,穿过紫禁城内的又一道宫门——奉天门后,便看到一个白玉栏杆、雕龙望柱,无比宽大,足以容纳万人的广场,广场尽头是一座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高台上的,拔地而起足有十一丈高的金壁辉煌的宫殿,这便是紫禁城最宏伟的建筑,奉天殿!

它是紫禁城最高最大的建筑;它的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甚至于它房檐上的走兽,都要比别的宫殿多出一个叫行什的,竟然达到了十个,全天下仅此一处,不然不足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尊贵!

所以它的一切设计,都为着一个目的,就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

效果达到了,第一次见到它的新科进士无不泪流满面,五体投地,即使已经不是初见的官员们,也都心潮澎湃,忠君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除了沈默之外,因为他上辈子花了几十块钱,就进来转了一圈,还在里面用了碗相当贵且难吃的拉面。

这让他很难对皇权产生畏惧,也就无所谓忠君了……

~~~~~~~~~~~~~~~~~~~

但现在已经回不去了,他也只好随波逐流,老老实实听鸿胪寺官员的调遣,与同年们一起,跪在大殿外、御道两边。而官员和公卿们则鱼贯进殿,给皇帝站班。

而此时的奉天殿前,已经林立着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等各种各样象征性多过实用性的武器的金甲卫士,在檐下还有装备黄钟大吕等全套乐器的宫廷乐队,这叫卤簿法驾,乃是典礼仪式不可缺少的仪仗队、警卫队、军乐队……

殿里面的唧唧歪歪,跪在外面的人是听不到的,直到乐声响起,大明首辅严嵩颤巍巍从殿出来,立在众进士的面前,展开一个精美的黄册,清清嗓子道:“诸位贡生听宣。”士子们都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望向严阁老,便见他打开金册朗声读道:“……皇恩浩荡、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一百一十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百八十七名,如下……”

到这里,严阁老意顿一顿,欣赏一下鸦雀无声的场景,这才打破令人窒息的安静,缓缓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沈默!”

两边的大汉将军便接力的喊道:“一甲第一名,贡生沈默觐见……”一时间,整个奉天殿前,都回荡着同一句话。

沈默愣在那,还是身后徐渭悄悄捅他一下,小声道:“快上去,沈六首!”他这才回过神来,完全是下意识的起身,心脏砰砰的跳,大脑一片空白,就那么傻傻愣在当场。

好在负责引导的中年官员,已经见多了“幸福来得太突然”的进士,过来小声道:“状元郎,请跟下官进殿谢恩。”

沈默的脑袋嗡嗡直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木偶一般跟着那官员进殿,在轻如游丝的乐声中随着司礼官抑扬顿挫的唱礼,三叩九拜的山呼万岁,然后被引到左班六品品级的地方站定。

~~~~~~~~~~~~~~~~~~~

直到外面严阁老又唱道:“一甲第二名,诸大绶”时,沈默才回过神来,暗暗咽口吐沫道:“竟然中了……”便小心打量这座号称天下最大的金銮殿,想不到里面布置却相当简单,一共有七十二根红色的大柱子,围绕着皇帝宝座的六根被贴上黄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条巨龙,拱卫着坐落在金色台基上皇帝的宝座,让高高在上的嘉靖帝的威严,可以辐射到大殿每一个角落。

不经意与皇帝目光一碰,现嘉靖帝正笑吟吟的望着自己,就像他小时候看到大熊猫时的神情,沈默不禁一阵恶寒,趁着诸大绶进来谢恩,赶紧低下头去。

待诸大绶磕完头,被引至右班,在正七品级站定,外面又唱道:“一甲第三名,陶大临。”

这倒让沈默和诸大绶十分吃惊,怎么早先被风传是状元的徐渭,连三鼎甲都没入?

待陶大临谢恩后,同样在七品级站定,严嵩才喊道:“二甲第一名,徐渭。”

“二甲第二名金达。”

“二甲第三名孙鑨。”

……

“二甲第十九名,孙铤。”

“二甲第三十名吴兑。”

“二甲第四十五名邹应龙。”等一众二甲进士一齐进殿谢恩。

然后是三甲进士,念完后把严阁老累得差没背过气去,这些同进士不用进殿,在殿外跪谢既可。

第五卷 京华烟云雪满天 第三四五章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待唱名完毕,乐声又起,百官及新科进士再行三跪九叩大礼,最后由皇帝赐下“大金榜”,交由礼部悬挂于午门外三日。乐队奏和显平之章。礼成,皇帝乘舆还宫。

待皇帝离去,众公卿便围上来对考生道贺,但今日的荣光,注定要被沈默一人独领,因为他连中六元啊!科举千年以降,连中三元者已经有十余位,大明也有黄观和商辂两人,前者同样是连六元,且创造了七年之内从状元到礼部侍郎的神话,但因为某些原因,官方并不承认他的成绩。

所以官方承认的连中三元者,至今仅有成化年间的名臣,内阁首辅商辂一人而已,但商阁老县试府试皆不是第一,且二十一岁中解元后,又蹉跎了十年,才在三十一岁登第,连中分量最重的两元。

而沈默则是从第二次参加县试起,一路过关斩将,历次大考无一失手,最终连中六元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比商阁老要风光的多。

在这震古烁今的荣耀之上,还有个锦上添花的小点缀,那是大学士李本亲自查阅历代登科录后得出的结论——沈默打破了由成化二十三年状元,曾任本朝首辅的费宏保持的二十岁夺魁的记录。

确切说,费宏中状元时,是二十岁零八个月,沈默现在是十九岁零十个月,将记录足足提高了十个月。

武大臣和王贵族们,团团围绕着这个注定无法被超越的新科状元,他们必须将内心那犹如黄河泛滥的佩服之情发泄出来,不然非得憋死不可。

这就苦了沈六首了,他只感觉耳边有一万多只苍蝇在飞呀飞呀,真想大吼一声道:“有完没完啊?”

好在这时候,阁老们救了他驾,大学士李本笑眯眯道:“诸位,三鼎甲还要更衣,等着咱们“御街夸官”呢,以后日子长着哩,有的是机会聊。”

既然阁老发话了,众大人当然识趣,道:“正事要紧,正事要紧!”这才放开了沈默等人。

李本容可掬的对沈默、诸大绶、陶大临三人道:“三位去偏殿更衣,等回来这里咱们便出发。”

沈默三人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只能人家说啥是啥,便在三名鸿胪寺官员的带领下,往偏殿去了。

~~~~~~~~~~~~~~~~~~~

偏殿里已经用幔布围成三个更衣室,鸿胪寺官员带着三人各进一个,吩咐等在里面的宫女为其更衣,便退到外面等。

在宫女们的服侍下,沈默先脱得就剩一条裤衩,然后将棉布中单换成了白绸所制的……这意味着,他正式成为大明朝官员的一份子,可以合法的穿着绫罗绸缎了……虽然他已经不穿布衣很多年了,但能理直气壮的穿绸子总是好的。

然后那宽袖的深蓝色进士罗袍,也换成了赤罗青缘的圆领朝服,与大臣们无异;腰间革带则换成了光素银带,挂药玉佩,就连头上的乌纱帽,也左右各簪了一朵大红花……本来沈默还挺爽,那花一插上,他就不乐意了,心说插了这玩意儿,不像状元郎,倒像是新郎官了。

其实新郎官的盛装,正式模仿状元郎而来,只是比起人人都会当的新郎来,三年才出一个的状元郎就太稀罕了,以至于沈默一见到簪花状元帽,第一反应竟是新郎官的帽子。

宫人们细心为他穿戴打扮好,然后端来镜子,沈默一看,心说没有那两朵花该多好啊。但状元簪花这是规矩,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

确认无误后,由宫人引着出来,另外两位已经等在外头了,相互挤眼笑笑,沈默心里便平衡许多,原来诸大绶和陶大临的乌纱帽上,也都各自别着一朵花,榜眼在左,探花在右。

不过也得承认,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是有道理的,原先穿着那身蓝黑色的进士服,三人就像三个士子,现在换上朝服后,果然就有了官儿样。

当三人回到奉天殿前,内阁四位大学士,除了已经累瘫了的严阁老外,徐阶、李本、张治都等在那里,一见三位青年俊彦出来,三位阁老呵呵笑道:“别的不说,单看卖相,这届的三鼎甲,就好于之前二十年的。”

三人哪敢跟阁老口花花,赶紧恭敬行礼道:“恩师……”徐阶李本是会试的正副主考,张治是殿试的首席读卷官,所以都得这么叫。

徐阶李本自然十分高兴,可张治的笑容里,却有一丝勉强,其实从昨夜面圣至今,他都没缓过劲儿来……

~~~~~~~~~~~~~~~~~~

回溯昨日,当陆炳将状元和祥瑞硬扯在一起后,张阁老的表现好似那戏里唱的:“闻听此言大吃一惊,好一似凉水浇头我的怀里抱着冰。肝肠寸断,说不出话,云蒙遮眼两耳鸣,心如刀扎周身是得得得得战……”

他心里骂自己“好蠢”一万遍,其实他在最后总核的时候,已经现了会元卷落进了三甲了,当时就一脑门子汗,心说会元是皇帝钦点,若落到三甲里,让嘉靖帝的老脸往哪搁?

却又不敢得罪炙手可热的李时言了,便想了个两不得罪的法子,利用首席的特权,将沈默为二甲前茅,并给予评语曰:“文采斐然,字迹俊秀,当为第一,然论点谨小慎微,稍有暮气,不及余子。”也就是说承认沈默的笔法都无可挑剔,但对策过于谨慎,恐不符合圣意,所以不交给皇帝也就有理了。

可心刚放下,最不应该反对李默的陆炳,竟然突兀的抛出了“六首祥瑞说”,且深得陛下欢心,这让张阁老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

但事情若是仅于此也就罢了,反正早就打好了埋伏,把沈默的卷子取来,让皇帝点为状元,遂了他的心愿也就罢了。

可当嘉靖帝看了沈默的子,竟然大发雷霆道:“如此老成持重的谋国之言,撇去祥瑞不祥瑞,也该当之无愧,你们竟然说是暮气!朕看是你们冒进吧!”更是将两位尚书骂了个狗血喷头道:“朕观你们推荐的状元,竟然主张重开海禁,建海上强军,重现太宗之雄威!想过没有,这要花多少钱?劳民伤财,大而无当!立论十分的轻率!”说着直接将矛头指向两位尚书道:“也必然说明你们的观点同样冒进!”

很显然,沈默猜中了皇帝的心思,嘉靖现在为引起这么大的骚动后悔了,也被一旦开禁所面临的问题吓到了……

怒气冲冲的皇帝,竟然三人原先公推为状元的徐渭打入了二甲……好在他的青词写得实在是太棒,让皇帝不忍心痛下杀手,给了个第一传胪。既然不黜落徐渭,后面持此论者也跟着沾光了,没有跌得太惨。

但原放到后两名的诸大绶和陶大临,却被皇帝为了榜眼、探花,只因为二人的文章与沈默观点相近,都说“圣明无过太祖,不许民间下海是正确的,但太宗同样英明无比,由官方独家进行贸易,可以有效遏制民间走私,增加财政收入。”但两人与沈默的差距在于,并没有提出可行性建议。而沈默则详细论述了,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以最小的麻烦,取得最大的成果,实在太对嘉靖的胃口了。

外行看热闹,只以为皇帝想显示自己是亲自阅卷的,但三位大人可是看门道的内行,都清楚等被落了名次的卷子,无一不是支持开海禁的。而被抬了名次的,都是主张谨慎而行的,这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很显然,三位大人搞错了圣意,或者说没跟上嬗变的嘉靖帝,放在别的皇帝那里,也不算什么,大不了道个歉,保证紧跟陛下的步伐就是了。可嘉靖帝十分看重“君臣默契”,对跟自己想不到一起的官员,向来弃之敝履……

三人自然不甘心被皇帝化为“没有共同语言”的一类,最后挣扎道:“其实臣等也想过这样排,但一想到前四名都是绍兴士子,恐怕会惹人非议的……”

“有什么好非议的?”嘉靖帝不悦道:“朕记得永乐二年,前五名都是江西吉安人呢。这都是祥瑞!”说着冷冷扫过三人道:“莫非你们徇私舞弊了?”

“臣等不敢。”三人赶紧矢口否认道:“是臣等顾虑太重!”

“该多想的时候不想,不该多想的时候乱想,”嘉靖帝哂笑一声道:“这就是朕的股肱大臣啊,都退下吧……”

~~~~~~~~~~~~~~~~~

回去之后,张治越想越害怕,以至于今天见了这三位还心有余悸……一时间,竟动了告老还乡的念头,当然这是后话。

第五卷 京华烟云雪满天 第三四六章 御街夸官

三人由三位辅政大学士亲送至午门外,礼部尚书早又迎接上来,亲自护送三鼎甲,向承天门正门招摇而出,众进士随行在左侧官道上……

沈默居中,诸大绶和陶大临跟在左右,三人行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上。毋庸置疑,这辈子不会第二次走在这条道上了,所以在沈默的带领下,三人走的很慢很慢,都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

赵贞吉回头几次,却也不好催促,毕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梦,那么对读书人来说,现在他们三个所经历的,就是这场梦里最美最激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