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当朝首辅以及自己岳丈认真慎重的表情,龙轩只能按他说的一一照做。
这是那枚从秦朝流传下来,由和氏璧而成,然后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宝贝玉玺。在这枚玉玺之上是两条怒目相视的五爪金龙,它们盘横在六寸大小的底座上,两只前爪交握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正在进行拼死的争斗,显得十分狰狞,与其他玉玺之上祥和的盘龙完全不同。
当鲜血在这玉玺中蔓延开来,龙轩突然发现自己与这方玉玺有了一种无比契合的感觉,就像这玉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沿着手指接触玉玺的地方传入了自己的体内。
股强大的威压隐隐从他身上散发开来,如同扔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浪,那股强大而充满威仪的压力以他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吾皇万岁万万岁!”
终于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高呼起来,在有人带头的作用之下,众大臣、士兵将士都不约而同的一排排跪倒下来,口中高呼万岁,太和殿前的广场设计时本就有回音的效果,上万人的呼喊声被增幅如同地动山摇般震撼。
龙轩的心神终于收了回来,他敏锐的六识让他能够清楚感受到,原本那些心思各异的大臣们如今心中却都充满了虔诚,至少在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的将自己当作是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皇帝。
龙轩开始对着文武百官开始宣读即位诏。所谓的即位诏只不过是一套固定的仪式,也就是登基大典最后的一项,由新皇先颂列祖列宗、皇明基业,接着再开始赞美先皇,也就是龙辰,将前一代皇帝的无比的圣明贤德,再然后是述说自己登基做皇帝的经过与感言,同时宣布新朝的年号。
其实龙辰的功勋在那里,和前明太祖朱元璋估计也有的一拼,也不用去刻意美化和赞美。
最后,龙轩还必须以新任皇帝的身份,说出新朝的治国方针:
“朕以冲龄,统承鸿业,仰承父恩,殷勤教诲,巨细无遗。迨亲政后,振奋图强,敬报父恩。尔等百官,文武皆贤,股肱之臣,赞予重用,光昭旧绪;愈茂新猷。”
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告诉百官,自己这个新任的皇帝还是会器重前朝的大臣们,并且会继续任用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安定由于改朝换代而开始浮动的人心。当大臣们再次跪倒高呼万岁以后,龙轩终于露出了今天最动人的一抹微笑,因为他知道这个磨人繁琐的登基大典总算是完结了。
而自己,终于成为了新朝的皇帝,君临天下!
在整个仪式的最后,龙轩亲自起身,口述道:“我朝号华,取泱泱中华之意,称大华朝!今日起,改国号:启元。为贺大华新立,朕决定大赦天下!”
这道旨意被一轮又一轮的传声侍者传送,少顷,百官叩首,山呼道:
“天佑大华!天佑大华!”
第二十八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上)
其实,在小龙书中,可以看出小龙对朱由检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小龙还艺术性地将朱由检的一些缺点给放大了,但是在小龙心中,整个明末清初六十年的风云激荡中,小龙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也不是悲情英雄袁崇焕,也不是战死殉国的卢象升,也不是白手起家的毛文龙,而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是的,小龙确实很喜欢朱由检这个历史人物,因为,他很真实,因为小龙感觉,自己和他很像!
每次读那一段岁月的历史,看到关于朱由检的描写,小龙都会感到很有一种代入感。在那个环境下,若是把朱由检换成小龙自己,小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小龙想了想,大概会做和朱由检一样的选择。
朱由检刚愎自用,这是事实,但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通病,大部分的现代人都开始走向两个性格极端,一个极端自卑不自信,一个就是极度自信。而小龙应该属于后者。朱由检不擅长军事,但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够统筹军事部署,从而取得战争胜利。这是一种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心态,呵呵,小龙也是这样一个人。
小时候,小龙很自卑,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而小龙呢,上的是一所重点高中,里面不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就是家庭条件很好的。那个高中岁月,小龙在前一半时期过得很纠结。为什么人家家里有小轿车接送,我没有;为什么人家能穿名牌衣服,我没有;
整天就在纠结这些东西,这不是小龙爱慕虚荣,相信很多和小龙一样从屌丝阴影中走出来的朋友都会和小龙有过同样的感受。当然,小龙知道,这样的自卑,要不得。
所以小龙开始故意表现自己,在高中就参加了学生会,然后做了部长,勇敢地进行各项比赛,逼着自己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似乎,小龙成功了,因为小龙变得开朗,变得外向,变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自己召开数百人的学生会议,小龙可以毫不怯场,参加演讲比赛,小龙可以完全脱稿,斗志昂扬。那个时候,小龙感觉自己很意气风发,有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
其实,这段经历很像,和朱由检很像。众所周知,大明是将藩王当猪来养的,而被任命为帝国继任者的是朱由检的天启阿哥朱由校,那么,朱由检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平等的一种对待,年少的朱由检大概也过得不怎么好吧,辗转还换了好几个养母,而且皇位和自己无缘,自己也不是怎么受人待见。后来,天启帝死了,传位给朱由检。朱由检开始变得意气风发,开始走出了自卑阴影,和小龙一样,他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时候,小龙虽然变得开朗外向,但是性格也变得比较强硬,而且很是自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学生会工作上,小龙都很自负,觉得自己所做的,自己所认为的事情都是对的。
嗯哼,朱由检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登基开始就起用袁崇焕,准备平定辽东!很有信心,非常有信心,也就是很自负。
自负的人,一般不讨喜,而且很难做成事情。在高中,大家还比较单纯,没人和小龙计较,反而大家都羡慕你的意气风发,可是到了大学,生活环境改变,周围人的心思也发生了改变。在大学里,小龙真的在学会改变自己,开始慢慢磨平掉自己性格上的一些棱角,让自己心态变得平和些,让自己变得和周围人更亲和些。
如果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主动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吧。只是,朱由检并没有意识到上面这一点,明末确实是个烂摊子,但还有经营的可能性,如果朱由检能够迅速抹平自己的急躁和自负性格,说不得这大明还真有希望回春。只是,他没有。
从最开始的杀袁崇焕,到最后逼着孙传庭向力创军主动出击,朱由检从最开始到最末位都表现得充满战斗欲望,他渴望毕其功于一役,他渴望快速取得成功,而这样的人,往往离成功是愈走愈远。
我一朋友住在地安门附近,那里有一个景山公园,其中有一处歪脖树,相传是明朝崇祯帝自缢的地方,他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去景山玩,看过那树不只一次,偶尔会猜想那个皇帝上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后来树没了,只立了一块牌子,告知游人这是崇祯自缢的地方~非常巧的是我那朋友现在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北京历史,偶尔会翻看历史书,也会和老师交流,于是对这位皇帝有了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也时常和我交流讨论这些东西。
想了解崇祯皇帝的生平事迹,小龙推荐一部书《崇祯惨史》,对明末清初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都比较客观、全面。
后世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客气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自杀,认为他是有骨气的,认为他是满腔抱负、励精图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他是勤政勤俭的,认为他的不幸是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但是从崇祯一生的事迹来看,他实在算不得一位好皇帝(其实不应该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是我实在不敢把“明君”这两个字用在他身上)。先抛开他狂妄自大、多疑、猜忌、反复无常等等重大的性格缺陷不谈,就从他做事的初衷和实际行动来看,他虽有雄心抱负、虽有强国之心、中兴之愿,勤政是不错,但是他既没有强国之能,也无用人之明,更无爱民之心(嘴上说的很好,但实际做的完全两样)。尤其是最后给李闯留下诏书:
“误伤吾民。”
这话真是矫情,朱由检造成的苛捐杂税,不知道逼死了自己多少百姓,这时候反倒临死作秀一把。
先说强国之能。崇祯从17岁登上帝位到30多岁自缢身亡,在位近20年,只有铲除客氏和魏忠贤一件事堪称办的漂亮,其余再无一件佳绩。在他即位之初明朝还没有走到腐朽亡国的地步。他并没有唐宗汉武那样的英明睿智和雄才大略。其实也很简单,把崇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对手皇太极做个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崇祯的昏聩无能了。
再说用人之明,纵观崇祯在位之时,人才济济,贤臣良将数不胜数。但是崇祯认为满朝没有一个好臣子能够辅佐他。崇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在他的臣子和身边的人身上,认为全是他们误国误君,而自己则全无责任。比如什么(原话忘了)“我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告李闯的要“保存我的太庙,杀光我的大臣,爱惜我的百姓”,其实更说明他的昏庸无能,毫无用人之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崇祯在位十几年,光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几个,平均不到一年一个,而且多数被杀。像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一个个都被他收拾光了,当然就会“满朝文武再无可用之臣”了。(如果喜欢金庸,建议看看金庸先生的史评《袁崇焕评传》,是写袁崇焕的生平,但侧面也反映了崇祯的点点滴滴,很严肃客观,全部是史实但是比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更令人震撼!我当时是流着泪一字一句读完的)
再看看他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他委派守城的亲信太监郭安已经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命人将皇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即后来传说的朱三太子)、四儿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崇祯随即来到后宫,令他惊讶的是,周皇后并没有就寝,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仿佛正在等候他的到来。最让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开口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她就好像被装在一个华丽的衣袋中。
崇祯来不及多想皇后为何是这样地打扮,只是严肃地对周皇后说:“国破就在眼前。你身为国母,理当殉国。”
周皇后并不惊慌,她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相当冷静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说完后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一眼,从容地上吊而死。
崇祯一怔。他从来也没有将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实上除了他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没有真正在意过任何女人。如今周皇后临死前那番话的语气、那蔑视的一眼却深深震憾了崇祯,他心中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惊?是悔?但情形已经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来到了寿宁宫找长平公主。
崇祯已经为她挑选了周世显为驸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前下嫁。公主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见崇祯进来,上前拉住父亲的衣袖哭泣。崇祯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望着最心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终于狠下心,用左手挡住脸,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毕竟是亲生骨肉,崇祯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着牙砍了下去。刀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但没有砍中要害,顿时血流如注,公主当场晕绝地上。崇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李自成进宫后,发现了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叹息说道:“上太忍。”(《甲申传信录》)
还有爱民之心。崇祯所谓的爱惜子民百姓其实全是挂在嘴上,他的实际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全无爱民之意。崇祯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数不胜数,他表现出勤俭的作风,但实质上他吝啬又贪财,他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作为他的私房钱,在国家最困难、百姓最饥苦的时候却不肯拿出一分钱来还严办上疏的大臣。引发了饥民暴·动崇祯则残酷镇压,哪里有什么爱民的举动。
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崇祯生在那个年代当然也是不幸的,但是即使祖宗交给崇祯的是一个盛世,以崇祯的个性、才能,固然不一定亡国但是也未必能够治得好。
空有治国之心,无用人之明,无容人之量,对身边至亲之人的肺腑之言尚且不能接受,冷落亲人,身边有人才却不能真正珍惜,却大肆猜忌甚至对其赶尽杀绝,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明君”?!怎么能不亡国?!不能珍爱自己的发妻,枉为人夫;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女,愧为人父;上吊而亡,落了个全尸,倒也干净~
小时候听到崇祯吊死的故事还觉得伤感,现在倒觉得他吊死的有点晚了,否则袁崇焕也不会死了,他的妻子也不用再为他操心国事了,落得清静~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如果丈夫是这样的人,趁早分开,省得最后落了个殉国的境地。
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
近些年,网络上讨论关于袁督师的功过很是热闹,小龙平时也喜欢混混贴吧,但是如今看到关于袁督师的帖子小龙都懒得点进去了,感觉争来争去都是这么几句话,小龙真是看腻了。
小龙在自己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最初接触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什么时候呢,还真忘了,不过小龙对袁崇焕被凌迟的描写那段记忆犹新,已经达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
在小龙书中,无疑是给了袁督师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权当是小龙给自己心底的英雄以小龙自己的方式树立起一座小小的碑文吧。
记得在前些年年讨论明末史,对袁崇焕评价是一面倒的赞颂,引用的大抵是金庸的《袁崇焕评述》、梁启超的《袁督师传》,还有方舟子的《功到雄奇即罪名》,那时候,对袁崇焕的基本事实认定并无争议,对其历史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