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近日演习〃的利空消息,众股友风声鹤唳,盲目追杀,形成了被谣言吓倒的局面。
凡事谋定而后动,脚步踏稳,眼光放远;切莫随波逐流,盲目而行,像草丛中的蛇、惊弓下的鸟,在风吹草动中吓唬自己。
案例二:
商业活动是很复杂的,复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变幻莫测,很难一下子就搞清楚。因此,一个精明的经营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研究上。市场的规律虽然不容易把握,有时甚至需要剥开错综复杂的表象,才能找到规律的实质,这就是“曲径通幽”。“曲径通幽”作为市场研究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不能被繁杂的市场表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要掌握大量的市场表面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解放前的北京城内,茶馆很多,到了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消失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茶馆莫过于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老舍茶馆了。1988年,当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尹盛喜决定创建老舍茶馆时,很多人不理解,放着那么多赚钱的路子不走,却偏偏要搞这么一个弄不好就赔钱的买卖。而尹盛喜则是在纷乱的线索面前,抓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曲径通幽。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与它的周围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北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了变化,许多民族艺术,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也如同林立高楼中的四合院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成为需要保护的“文物”。目前除京剧、相声等作为国粹艺术还有可观的观众外,像单弦、大鼓等曲艺品种已不是随处可见的了。因此,有人甚至惊呼要挽救民族艺术。在这种情势下,尹盛喜创办老舍茶馆,一方面正如悬挂于老舍茶馆小舞台两侧的对联所说的那样:“振兴祖国茶文化,扶持民族艺术花”,而另一方面,则可以将喜爱民族艺术的人们吸引到茶馆来,以达到经营的目的。尹盛喜认为“没有君子养不了艺人”,同样没有艺人也开不了茶馆。艺人需要茶馆,茶馆需要艺人,两者又为消费者所需求,三方甚至多方受益。这就是茶馆兴盛发达的现实依据。另外,喜欢怀旧的老年人总不免对京城平民阶层特有的交际场所??茶馆怀有思恋之情。所以老舍茶馆一开张,便迎来了一片喝彩声。
曲径通幽,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准确地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案例三: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商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从长远利益去谋划,那么,到最后眼前利益也会失掉。一个精明的经营者,不但要照顾到眼前利益,甚至就在眼前失利、陷入忧困的情况下,也要去研究、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把眼前的总是放在长远规划之中。美国的《幸福》杂志一篇评论当代企业领袖必备的标准的文章中指出:“那些畏惧矛盾,不敢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家最终将退出舞台,因为人们渴望追随的是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领袖。”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化工生产基地,也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纯碱生产企业,曾经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采取的却是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缺乏长远的打算与考虑,主体装置和工艺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工业资产净值率不到50%,合成氨系统近千台压力容器中,60%不合格;产品结构简单,耗能高,污染重,经不起市场的冲击。1979年以来,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下降。1985年,大化同时面临着销售、供应和价格三大冲击。就在这一年,年仅41岁的李永金被任命为大化公司的总经理。李永金深切地感到,要摆脱大化所面临的困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从研究和制订发展战略入手,寻求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职代会上,李永金向全公司提出了“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倡议,得到了职工们的积极响应。短短的两个月,共收到各种论文和建议XX篇。经过充分准备,公司分7个专题召开了“振兴大化发展战略讨论会”,历时20多天。就在这次讨论会的闭幕式上,李永金提出了被称之为“3313”的大化发展战略总体思想,即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化基本化工产品,特别是纯碱和硝盐等拳头产品和技术力量雄厚,地处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的产品、技术、地理三大优势;回避和克服产品结构简单,主要产品耗能量大、排污量大、运输量大,厂区拥挤狭窄三大劣势;打破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框子;跳出只搞基本无机化工、单纯化工生产和狭窄厂区三个圈子,实行多元化全方位生产经营。这次发展战略讨论会是大化从战役型管理向战略型管理转变的开端。会后,李永金立即组织了几十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编制公司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使这个带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步步地深化。近期,对氨碱法生产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和排渣改造;扩建硝盐生产系统;开发合成氨、硫酸、硝酸、烧碱和化工机械5个系列新产品;新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4万吨磷氨装置,发展复合肥料生产。中期,与大连第二发电厂合并改造,建设一套70年代末期水平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从根本上改变大化主体装置技术落后的面貌。远期,发展精细化工生产。战略规划的制订,使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增强了改变老企业面貌的决心。李永金带领大化干部职工,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地实施,使大化很快就扭转了忧困的局面。第一年就刹住了生产连续6年滑坡的车轮,从1987年开始,实现利税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远虑解近忧,决不是不顾现实条件一味地去搞宏伟的远期计划,更不是根本不考虑现实的困难而去研究未来的发展,而是说不能只陷于解决当前问题之中,应该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有计划地发展下去。
14…1借尸还魂攻战计 无用亦能糊弄人
…………………………………………………………………………………………………………………………………………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释义】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八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三十六计中的借尸还魂是指: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而不能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其中的道理,正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一样。
【计名探源】
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秦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戌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
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案例典故】
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后《东游记》也有记载,只是情节不尽相同罢了。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尸”、“魂”、“借”、“还”的寓意便不尽相同了。
【赏析】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中,借他人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随处可见。
改朝换代之际,一些人拥立亡国国君的后代,并不是真心恢复故国,而是打着前朝的旗号,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实现自己的军事与政治愿望,即使在江山稳固的时期,也有一些野心家,以帝王为傀儡,为掌中玩物,操权弄术,把持国政。
把前述中“有用者,不可借;有能用者,求借”,改成“有才智者,不可用;无才智者,求而用之。”不正是一些长官们的用人方略么?
14…2借尸还魂惊魏将 孟德迎奉汉天子
…………………………………………………………………………………………………………………………………………
【借尸还魂惊魏将】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辅佐刘备成就了霸王之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统兵北伐,然而自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至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的六出祁山一直未能成功。
诸葛亮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重了,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将平生所学传给了姜维。这一天,诸葛亮旨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回到帐中安排后事。最后吩咐杨仪道:“我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将我尸体坐于龛中,以七粒米,放我口中,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司马懿必然惊疑,不敢劫营。可令后军先退,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到来,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至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见之,必然大惊而走。”杨仪领诺。此是诸葛亮安排的最后一计:借尸还魂。
蜀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死于军中。因为诸葛亮事先有了安排,杨仪和姜维按其嘱咐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令魏延断后,各营缓缓而退。司马懿亲自率兵引司马师和司马昭一起来追击蜀军。眼见要追上了,就在这时,忽然一声炮响,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只见中军姜维等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孔明(与平时一样)。杨仪等将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