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行-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其中选择精壮的,又不是党项人的,充实到我河东军中,其余的人都放了。”

“放了?”关群嘿嘿一笑:“干嘛放?主公,马上就要打兴庆府了。那可是一座大城,你以为靠着两万多河东军就能啃下来?”

“你的意思是?”

关群:“日后进兴庆府还得靠这八万人,而到时候,夏国各路援军也该到了。我河东主力要用来打援。”

“是这个道理。”杨华一想起河东精锐冒着敌人的箭雨和滚石朝城墙上爬时的情形,就不寒而栗。冷兵器战争中,攻坚战伤亡极大,最是残酷。若要让用河东军去打兴庆府,那样的牺牲,他是无法承受的。这里是敌境,河东军死一个少一个,而敌人却可源源不绝地得到补充:“可是,你也知道,俘虏中有不少党项人,这些人留在军中,只怕是不安定因素。太冒险了。”

“对。冒险。”杨志插嘴说:“前几天。我手下地军官们都还叫嚷着要屠尽俘虏中地党项人”

话还没有说完。李鹞子已经红着眼睛叫起来:“屠屠屠。就知道屠。爷爷我也是党项。有种把我也屠了!”

杨志面色有微红。他讷讷地说:“李将军勿急。我只是把部队地情形禀告将军而已。我军地军官都是一群毛孩子。脾气暴躁冲动也是难免地。”

李鹞子怒道:“冲动。我也冲动。

倒不是我要维护本族人。在我心目中早将自己当汉人了。杨将军不是说过吗。只要剃发、着汉服、说汉话。就是汉人。这八万俘虏我也有些了解。其中有汉人六万。党项两万。这些党项人中可都是合格地骑兵。老子要扩充骑兵。兵员还得落实到这些人头上。你都屠光了。居心让我当光杆啊?”

关群嘿嘿一笑:“吵什么。李将军说得对。不可尽杀。若杀太多。将来杨将军在兴庆府用兵。怕人人都会同我河东军拼命。行德。你是夏国人。说说你地看法。”

杨华被这二人吵得头疼,经关群这一提醒,这才想起赵行德,忙将鼓励的目光落到他身上。

赵行德忙跪坐在地上:“在说这个事情之前,我先跟将军分析一下夏国的民族构成。夏国虽然是党项人地国家,但国中百姓七成以上是汉人,这一点同以前的辽国很相似。汉人主要集中在城镇和银川平原一带,以商业和农耕为生。

至于党项,以前本生活在河西走廊和西蕃一带,后来逐渐迁徙到河套和银川平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可等党项立国,在兴庆府定居下来之后,需要卫戍都市和边防,以前的游牧部落武装便定居下来,并逐步从游牧变为农一百多年下来,汉人和党项羌人相互融合,现在已经没任何区别了。只少数定居在横山和河套的党项人还保持在古老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些人因为人数太少,也可以忽略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赵行德口有些干,他喝了口酒润了润嗓子,接着道:“现在,杨将军已经拿下半个银川平原,夏国膏腴之地大半在手。吃到嘴边的肥肉估计也不会吐出去。那么,更不应该提民族之分。既然现在党项人已都由牧人变为农民,对付农民自然有农民的办法。农民眼睛里只有他那一亩三分地,只要以军功授田,并按关先生所说的村相互保严格控制,就乱不了。这些党项人之所以参加军队,并不是为国为民,这些大道理他们也不懂地。还不是因为国家要征兵,他们就去当兵。至于为什么当兵,给谁当兵,他们才不管这么多呢!只要将军在灵州成立一个能够有效运转的政府,卑职认为,党项人可以大胆使用。

最后,赵行德笑着说:“说到底,党项人已经被彻底汉化了,汉人有的缺点他们都有。而汉人是世界最可靠的百姓、士兵和官吏,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

“啪啪!”关群鼓掌:“好一个赵行德,这些年没在夏国白呆。从古到今,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不知凡几,可现在一个也没剩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哈哈,道很简单。生活方式的改变。北方民族要想保持强大的力量,就得依靠农耕。可一旦农耕,就被汉人同化。党项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杨华也笑了起来:“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好,这些俘虏都留着。这样,把这批俘虏中的党项上层都杀了,其于人都充实到军中吧。鹞子,我给你一个五千人的骑兵编制,你现在有一千人马,去俘虏中挑四千个合地骑兵吧。”

“是。”李鹞子兴奋地应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本名单递过去:“人我已经选好了,都在这上面。”

杨华接过去大概扫了几眼,这四千人都是合格骑兵。其中,汉人两千三百、横山纯种党项羌四百,汉羌混血一千三百。这让杨华很意外,他没想到西夏汉人中也有这么多合格骑兵。转念一想,又是释然。说到底,西夏还是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只不过政权掌握在党项上层贵族的手中而已。

他点了点头:“这千人都给你,至于其他八万俘虏,就充做辅兵和预备役,平时以军法勒束,小心别让他们乱了。

我军大概会在十月初对庆府发动进攻,大家抓紧时间整。”

交代完这些后,酒也喝不成了,大家这才散去。

快,军队的休假结束,开始整训。各军都补充了一些兵力,特别是李鹞子的游奕骑突然壮大,让河东军倍感振奋。

但养活五千人地骑兵军团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不能尽得西夏之地,仅靠区区一个河东根本就没办法承受。

三天了,雨还在下,下得人心烦。

杨华心情也异常不好,他这次是居了要在银川平原扎下根来。每攻占一地都派出官吏,实行统治。

可他手上人有限,从带过来地小吏全撒下去也不够用。有的地方,一个县他只能派出一个县令和一个县尉,而这里有是西夏最繁华地地区。一个大县就有人口两千户,以区区两人管理数万百姓,显然不太现实。而且,河东人是外来户,要想得到本地人的认同,也需要一段时间。

一想到这里,杨华就觉得头疼。他这世地身份虽然是荆州人,可长期生活在北方,已经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和水土。这段日子连续不断的秋雨让他兵倒了,身上十多处伤口无一不酸无一不疼,尤其是大腿,更是疼得走不动路。

躺在胡床上,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就要发霉了。

吃了药,正疼得冒冷汗,有赵行德来报,说是地方州蕃学的一群士子跑来闹事,将蕃学衙门都给砸了。

“蕃学,是管理读书人的地方吧,夏国也有士子吗?”杨华这段时间一直担心地方不靖,生怕发生民族冲突、官民冲突、兵民冲突。一听到这消息,心中就冒起一股邪火:“让折彦文带几百士兵过去,把那群腐儒都给我砍了。”

赵行德吓了一跳,忙说:“这可杀不得。”

“怎么杀不得?”杨华怪问。

赵行德说:“将军若要经略夏国,还得依靠这些读书人。”他笑着说:“其实,这事之所以闹起来,是因为这群灵州的读书人想做官。”

“做官?”杨华突然哈哈大笑;“要想当我的官,好办,我正缺人手呢。我前几天不是贴出告示招读书人吗,他们自来找我就是了。”为了笼络夏人之心,杨华也曾经贴出告示,说只要是读书人,识得字,作得文,就可以做大宋朝的官。

实际上,这个告示贴出去也没什么用处,区区几天,不过寥寥几人前来到。杨华为了千金买马骨,无一例外地给他们做了大官。

赵行德说:“可是,他们却不想这么做官,他们要依正途出身。前日,将军不是招了个读书人去做盐州定边县的县丞吗?”

“好象有这么回事。”

“那人是个浪荡子,根本就没什么学问。”赵行德叹息一声:“此人名声极坏,是个斯文败类。士子们见他做了官,都不服气,这才群起而攻之,将蕃学衙门都给砸了。”

“正途,什么是正途,就那要吗?”杨华苦笑。

“科举是正途。”赵行德说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三百零五章 取士

小了些,朦胧的雨幕中,城像一张大饼平摊在平里看出去,青灰色一大片。西夏虽然是党项人的国度,但因汉化了一百多年,文物制度都依宋度,等级分界上甚至比汉人还严格。城市中也没有任何高大建筑,全是一水的平房,只四面方方正正的城墙在远方若隐若现。

~忍着腿上的酸痛,披了一件军用雨衣同赵行德和折彦文一道,一拐一拐地来到蕃学衙门所在的泊水街。泊水街地势低矮,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与此,足有半尺深。这大概就是泊水街得名的由来吧。

按说,这么大的水,应该没人上街。可这条街却甚是热闹,大约有四百来个读书人穿着汉家儒袍,抱着孔子的牌位,衣冠楚楚地站在积水中大声呐喊:“余良出来。”,“野利良出来负责!”“余教授出来负责!”

一听到,杨华差点笑出声来,不禁想起后世的宝岛请愿,游行的百姓的口头禅就是:“马娘娘出来负责。”

还没等他笑出声来,几个士子就冲到衙门的大门前,地用脚踢着大门。在看看门口的那一排木栅栏早已经被愤怒的读书人掀翻在地了。

人是如此的多,百多人不住往衙门涌去,溅起片片浪花。再看那些读书人的脚下,却依旧穿着布鞋,没一人赤脚。

任由读书人们如何踢门,学衙门的大门始终禁闭,死活也不肯打开。

士子们的声更大了,“野利良出来。”,“余教授你这个败类,把门打开!”而蕃学衙门那扇朱漆大门也开始摇晃起来。

杨华身边的折彦文又始下意识地拔着刀子,弄出轻微地噪音。他拦在杨华身前,警惕地盯着前面纷乱的人群,身体绷得有些发紧。

杨见实在乱得够戗,眉头一皱,问负责灵州地方政务的赵行德:“现在蕃学事务归谁主管,是否已向我投诚?”蕃学衙门负责为夏国取士,本不是什么重要部分。杨华进灵州之后忙着接收城防和府库,对于这种清水衙门去不怎么放在心上。

赵行德小声回答:“禀将军。灵蕃学衙门地教授训导姓野利名良。党项人。汉人名字余良。此人大有来头。本是西夏地翰林学士。因为他是小梁太后地人。小梁太后死后。他为李乾顺所忌妒。被贬到灵州做学政。说起来。这人虽然是孔门弟子。却毫无气节。我军刚进灵州城之后。他就投降大宋。所以。他也算是将军地人。”

“哦。这样啊。如此说来这事我得管管了。”杨华说:“这些人太乱来了。”

如果这个余良没有向河东军投降。那就是西夏人自己地事情。而且。事情只要牵涉到读书人就会变得极其麻烦。

毕竟士林掌握着舆论地导向。赵构就是被陈东那批太学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大开杀戒地。所以。杨华对读书人地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不亲近也不刻意打压。

但是。现在这个蕃学衙门已经算是河东镇地政府机构。读书人现在一闹。分明就是挑战他杨华地权威。断断不能容忍。

见杨华面色难看。赵行德心中一惊。这个主公地性格他实在是太了解了。根本就是一个眼睛里不糅沙子地人。行事也果决明快。若依他地性子。只怕立即就会派兵过来。将这群读书人逮捕下狱。如此一来。杨华可是将西夏地读书人得罪干净了。以后还怎么管理地方?

赵行德道:“管是应该管的,但要看怎么管。”

“你说该怎么管?”杨华伸手扶了扶斗笠,脚上地酸疼更甚,心中很是不耐烦。

赵行德小心地说:“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得怪李乾顺。”

杨华闻言大觉奇怪,问:“这事同李乾顺又有什么关系?”

赵行德正色道:“今年是李乾顺改元地第一年,按制应该在八月初一开恩科取士。可将军正好带兵西征,党项人忙于应付,哪里还有心思开科举。于是,这一耽搁,等到下次大考,就得再等上三年了。读书人穷经皓首,读了一辈子书,图得不就是当官吗?李乾顺这么一来,大家的希望都破灭了。”

杨华好笑:“行德,读书人怪地是李乾顺,怪的是我,你别老是恭维我。”

赵行德:“将军爱民如子,进灵州后与民无犯,灵州人感激你还来不及呢!”说到这里,生性谨慎地他难得地面露微笑:“将军进灵州之后,贴出榜文招闲纳士,这些人心中巴不得到将军手下做官呢。可是,这士子一直都以精英自居,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就算也到将军这里做官,也得将

~门去请,如此才能满足那卑微的虚荣心。所

~面色铁青:“所以,他们才不会自贬身份到我这里来呢。”

赵行德不敢接嘴,接着道:“不过,士林有讲究一个正途出身,科举出仕的人有身份有面子,不大瞧得起恩荫选官。当然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心中还是发痒的。



“恩,这可以理解。”杨华有些发闷:“不但夏国读书人如此,我大宋的士子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虞允文来说,陛下登基之后,我一直想在陛下面前推荐他。可他死活不从,非要等开恩科的时候科举入仕。”说到这里,他已经有点愤怒了。

赵行德叹息一声:“的士子虽然心中发痒,可谁也不肯率先来将军这里报到,以免遭人耻笑。可是,就有那么几个斯文败类撕破了脸不要,竟然做了大官。于是,读书人失落的同时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蕃学衙门这里了。”

“哈哈,有些意思,心啊!”杨华也只能苦笑了,他指着乱成一团的蕃学衙门:“行德,如果余良没向我投降,我也权当个热闹看看。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你说,该如何处理?”

杨华前世不过是一个大生,对古代的读没任何了解,一想起士子门肚子里弯弯拐拐的肠子,他就觉得头大如斗。”

“为今之计……”赵缓缓道:“现在已经是八月月底,虽然已经错过了八月十五的考期,却还来得及,将军可请陛下在灵州特意开一个恩科,为国家取士。”

“啊!”折彦文不再拔刀了,:小声地叫出声来。抡才大典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生活之一,直接关系到官员的任命,乃公器也。可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赵行德口中说起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而杨华听了这话也深以为然的样子。

赵说:“夏国的科举同大宋朝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