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遇到的诡异案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咨询中遇到的诡异案例-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男巫女蛊”,“蛊女”在寨子里就像圣女一样,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少数民族汉化严重的当今社会,很多苗人对于神秘的“巫蛊术”也只是听闻不曾亲见,只有那些偏远深山里的苗寨内至今依然有懂得“放蛊”的人,这些人你是惹不得的,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你惹恼了他们,回去就得当心。

冬妹姐的老家也算是在偏远的深山里面,从市里坐六个小时的车到县城,再转车到乡镇,进了乡,还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她居住的那个苗寨。因为交通不便,当地贫困落后,寨子里的小学就是几间会漏雨的破屋子、几条小板凳,没有桌子,老师只有一位。语文、数学都是一个老师教,不分年级,大孩子、小孩子挤在一块上课,他们甚至连教科书都没有,上课就拿张烟壳纸、一根铅笔头。寨子里的孩子,每天很早就要起上山打猪草喂猪,喂完了猪,生火烧早饭,这才能去学校读书。虽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但他们并不觉得累,每天都非常快乐,毕竟大家都是一样过。

在冬妹姐七、八岁的那年,有一天,镇上派来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是个很漂亮的女大学生,据说在市里的出版社工作,是一位英语翻译。年轻的女老师被指派到他们村寨扶贫教育三个月,教孩子们英语。此前,寨子里的小学只教语文和算数,孩子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什么英语,会讲普通话就很了不得了,因此,当他们从村支书那里听说城里要来个教英语的女老师,都非常激动和兴奋。

苗人热情好客,在女老师来的前几天,村寨里的人杀猪、杀鸡,准备款待这名女教师。在那位女老师下乡的当天,村里的支书与寨子里五十多岁的族长走了四、五个小时山路,一大早就亲自去乡里接她。这名女老师一下车听说还要走四个多小时的山路相当不高兴。她拿了两个大皮箱,自己走山路都走不稳,别说提东西了。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是村支书和族长帮她拿的东西。女教师到了寨子里已经是下午六点多,她看到了自己即将执教三个月的“学校”,皱眉着眉直摇头,她说“这里太穷了、太穷了”。学校里唯一位老师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但他在寨里的小学已经教书五年。王老师领着新来的孙姓英语老师去看他们为她准备的“宿舍”。那是一间木屋子,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是粮仓。这屋子虽然不算新,但在他们寨子里算比较好的房子,离学校也近。这房子原本是村民感激王老师,挪出来给他住的,孙老师来之后,王老师担心一个女人夜里下课走山路回寨子住不方便,就把离学校只有几步路的住所让给了新来的孙老师。可是,当孙老师进屋之后,她看见房梁上的老鼠根本不怕人,四处乱爬,说什么也不肯安顿,硬是想回乡镇找旅馆住。山路难行,来回一趟一天就过去了,住在乡里根本就不现实。于是,族长邀请女老师到去他家住,因为他家的木屋是新建成的,老鼠少。

族长让自己十几岁的女儿去跟弟弟挤一个房间,把女儿的房间腾出来给女老师住。一听说来的是个女大学生,族长一家感到荣幸,他们佩服有文化的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女人。族长一家热情地接待了女老师,但这女老师却很矫情,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嫌弃被子臭,问人家能不能换一个被套。族长家的被套不是有拉链那种,是用白色的布和被面缝在一起的,换被套很花时间。族长的老婆其实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帮女老师换了被套。这样,这一天总算过去了。但对于新来的女教师,寨子里的人多少有些失望。

次日中午,寨子里的苗人设宴为女老师接风。他们端出苗家白米酒、老腊肉炒豆腐干、苗族特色的胺肉、辣椒粑、野生鲫鱼、麻辣炸泥鳅、野山菌肉饼炖鸡等等,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杀猪饭”。女教师目睹此景,终于高兴地笑了起来。毕竟,这些菜肴在城里还未必吃得到。

那天上午,族长家里的九十岁的老母亲、也是这个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坐在堂屋前,手里拿了一块糍粑,在腿上搓揉。在开席之前,这位苗族老婆婆笑着招呼孙老师。她一只手里拿着一块糍粑,另外一只手里端着一个碗,碗里面装着苗家的白米酒。她往米酒里吐了一口唾沫,拉着孙老师叽叽咕咕讲了一堆苗话,又哼唱起苗歌,然后将手里米酒和糍粑塞到孙老师手上,一个劲地劝她吃。旁边的村支书向孙老师解释,老婆婆递给她的米酒和糍粑都是今年新收的糯米做成的,象征着苗寨里的丰收。糍粑和米酒,是苗人待客的一种旧俗。你只要象征性的喝一口米酒、吃一口糍粑,就表示你不嫌弃他们,你分享了苗人丰收的喜悦,日后你就是苗家的贵宾。

女老师接过那块糍粑和米酒之后十分尴尬。她假意喝了一口那碗被吐过口水的米酒,实际上连嘴皮子都没有碰。酒可以假喝,但那块被老奶奶在大腿上搓揉过的糍粑,她怎么也吃不下去,只能表示自己不饿,一会再吃,然后她转身找了个机会,就把这块糍粑扔掉了。她并不知道,老奶奶给她的那块糍粑其实并不是之前在大腿上搓揉的那一块,而是另外一块干净的。

高高兴兴吃了那顿接风的饭之后,孙老师还不知道,她在村寨中其实已经不被人欢迎了。不仅如此,族长家里那位老太太是以前的苗寨里的“蛊女”,她懂得蛊术。当孙老师丢掉糍粑以后,老太太就对她下了“蛊”。

第二天上午,孙老师刚睁眼醒过来,就发出了一声凄厉地惨叫。她发现自己的床上、被子上到处都爬满了锈红色的小蜘蛛,非常小的那种。这种蜘蛛虽然不伤人,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床上全是这样的小蜘蛛,孙老师被吓得半死,觉得这鬼地方她一天也呆不下去了。当天,孙老师不顾众人的阻拦,收拾东西回了城里。

冬妹姐在说到这里的时候一边笑一边告诉我:“她回去也没有用,她已经被婆婆下了蛊,那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招来虫子。”

我试想了一下一个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满身都是蜘蛛的情景,太让人头皮发麻,密集恐惧啊有没有!我问冬妹姐姐,所谓的“放蛊”具体是怎么放的,她说这个她也不太清楚,有人是把虫卵藏在指甲壳里,手一弹就能把虫卵弹进别人嘴里。但她没有看见过,仅仅是听说。而且放蛊的手法非常多,有时未必是种虫卵。苗人对草药和虫子非常熟悉,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东西,“蛊术”的神奇,恰好也在于此。一般人知道自己中招,却不知道自己是何时、何地、怎么中的招。冬妹姐告诉我,在他们那个寨子里懂得“蛊术”的只有族长家那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像她自己的父母,虽然是黑苗人,但只是一般的农民。在冬妹姐姐进城打工的头两年,那位会蛊术的老太太就过世了。她生前专门养蛊的一间屋子被族长一把火给烧掉,因为族长不懂蛊术,不知道怎么去控制“蛊”这种东西,只能烧掉了事。

冬妹姐告诉我的这个故事,让我一度对苗家巫蛊之术非常好奇。我曾幻想过自己会蛊术,看谁不顺眼就放蛊整他们,多好玩啊!倘若当年那位老婆婆还在世,我一定会缠着冬妹姐姐带我见识一下这位老人,我愿意喝那碗被吐了口水的米酒,也乐意吃那块糍粑,哪怕她真放在大腿上搓揉过。不过,这些事都过去很久了。冬妹姐后来在我妈的介绍之下嫁给了我爸爸单位上的一个施工员,俩人一块努力奋斗多年,承包工程,如今的冬妹姐牛着呢,她开的什么车?四个圈!

今年的五一节,我们公司组织了一次员工集体旅行,因为我们老大钱院长玩烦了丽江、凤凰、三亚、阳朔之类的旅游景点,在城市呆久了的人特别渴望乡间,越偏僻越好。于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定在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洞乡的某个农村深山里。有车的人带没车的,油费统一报销。就这样,八辆越野车,三十九个人,就这么浩浩荡荡地往山里挺进。我们一路走一路玩,欣赏风景,吃沿途各县市特色美食,那日子太快活了!然而,就在这次旅行当中,发生了一件十分骇人的事,这件事再度激活了我对“蛊术”的好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冬妹姐姐口中的“蛊女”老婆婆。

作者有话要说:周末存稿箱自动加更一章=3=

苗蛊的故事跟心理学扯不上关系,不过作为一个黔地居民,听说过不少关于“蛊”的事情,索性借这篇文跟大家分享一下以前听说过的一些“蛊”事。

 第39章 苗蛊(2)

这次五一旅行的第一天;我们在贵州凯里落脚;吃当地特色的白酸汤米豆腐和红酸汤牛肉火锅;第二天我们在剑河落脚,吃野生酸辣鱼,泡温泉;第三天则启程前往黔东南州的雷山县;欣赏雷山自然风光;吃侗家特色菜。那野生鲑鱼汤滋味鲜美;侗家小炒肉特别好吃,酸菜拌折耳根清爽可口又开胃、侗族腌肉、老腊肉、麻辣香肠、野生牛肝菌、老鸭汤……除此之外;还有侗家的老米酒;浓郁的糯米香味;清甜滋润的口感……漂亮的侗家姑娘头插鲜花一朵,端着老土碗一边对歌一边邀酒。我那叫一个欢脱啊,跟他们又唱又跳,干了五碗号称“出门倒”的米酒。回酒店的时候,别人是走回去的,我是飘回去的,一路飘还一边高唱:“这山高啦嘛豇豆,那山高啦嘛茄子,三妹子飘水来豇豆茄子胡萝卜白菜,家家都有电视机哟,红辣椒!”用赵卿的话说:“刘欣杨,你特别像一只久别深山的老猿猴,撒丫子狂奔,疯狂啼嚎着呼朋唤友。”

这话虽然说得难听,却十分贴切地形容了我当时的状态。因为前段时间一连串的事情让我太过压抑,难得遇上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玩疯了。我们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黔东南州榕江县三洞乡的一个侗苗杂居的老山寨。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地方是因为我们中心有一位同事的老家正好在这深山村落里。去年,他拿钱回老家修了一栋四层的侗族木楼。侗族的木楼是很有特色的,造型古朴独特,修筑整栋建筑的过程中不使用一根钉子,通过木槌打木桩、整根松木柱组合拼接的方式建造。在听说我们那土豪同事回家修了栋“侗族木别墅”之后,我们这群人就打算在最后一天去他家的新房子里打个通铺住下来,感受一下山村老寨的生活。

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从雷山去榕江的公路,就是在大山之间盘旋,车开着每两三分钟就需要拐一个急弯儿绕着山转。作为头一天酒喝多了的人,那七拐八绕的山路让我万分痛苦,好几次我都想吐。开车的赵卿大约是担心他那辆刚买了没多久的宝马x3,默默地递了一个塑料袋给我。我还没来得及为他细致体贴的行为感动,就听他嘱咐道:“小心点吐,别漏在我车里。”于是,我打定主意,就算真要吐出来了,我都狠狠咽回去。

终于,在经历了四个小时的痛苦与折磨之后,我们抵达了目的地。

这是一个隐没在群山之间的少数民族村落,那别具民族特色的木楼屋顶覆盖着青瓦,房顶两边翘起尖尖角,让人想起苗族姑娘头上佩戴的银头饰。这些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上下叠累,数量没有没有一百也有五十。偶尔会有一两个少数民族简装打扮的村民个扛着锄头或背着蒿草从我们身边走过。放眼望去,远处是色彩斑斓层层相叠的梯田,云雾环绕的山林,不远处还看得见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告别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此处显得格外的宁静,像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城里人才终于有机会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将车辆停放在村口的牌坊下面,那一排八两越野车引得路过的村民频频回头。他们说着侗家土话或是苗族土话,指着那排车辆露出惊讶地笑容。

在我们那位本地同事老邱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他家的新房子放下行囊。老邱家的屋子非常棒,四层楼的木屋,一楼是大堂,四楼是存放谷子的地方,不过目前空置着,二、三层则有许多小房间,还有古朴的廊台座椅,我感觉这很像古代行馆,住着特有情调。坐在三楼的廊台边上,看远处的群山,山间的小河,这感觉真是太棒了!

众人均称老邱有远见,他日退休,到这里养老,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美丽景色,人都能多活几年。我们中心有一大群赌鬼,不论到了任何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都会感叹:“这地方要是摆个自动麻将机,搓上一顿,那可太好了。”此时也是如此,他们觉得这木楼好,就让老邱的家人跟邻居借了好几副麻将和桌椅,在吃中饭之前,就先开了五桌,稀里哗啦搓得乐不可支。

通常情况下,我是一个十分合群的人,不论唱歌、喝酒我都来,唯独这麻将,我还真不会。看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玩手机,老邱指着不远处的一条河对我说:“那叫清水河,里面有很多野鱼还有小螃蟹,炸起来撒点辣椒、花椒,可香!”说罢,他让家人找了几个竹子编的箩筐一样的东西,说可以用这个捉鱼。我一看这家伙,顿时来了劲,提起两个竹篓就往河边跑。

要下到河边需要顺着河岸上梯田狭窄的田埂走,我很多年没有到乡下地方来了,走在田坎边,看着两旁的水稻、油菜花,心情十分愉快。就在我快要下到河床边的时候,我看见迎面走来了一位看上去大约五、六十岁的大妈。

大妈一头乌黑青丝挽成一个歪歪的发髻,发髻旁边插着一把银色的小梳子。她穿着黑色对襟衣裳,打赤脚,裤子挽到了膝盖处。大妈的背上背着一个竹篓,装了满满一大篓的草,也不知是什么草。除此之外,她手上还提着两个一个跟我手上那俩差不多的竹篓子。我见那大妈面色红润、走路轻巧灵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打着赤脚在山间行走、下河捉鱼,顿时心生敬慕。

狭路相逢,我尽可能地站在田埂边缘,让大妈先过去。大妈见我面生,又穿着城里人的衣物,眼色有些古怪地瞅着我。我是个自来熟,见大妈看我,我咧嘴冲她笑,招呼道:“大妈,您气色真好,今年多大岁数了?”

大妈大约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