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继续用目光搜索,不久便发现了散布在这蓬草丛四周的烟头,大多已陷入了浮土中。
高鹏用镊子将烟头一一装入物证袋。总共有四枚,都被吸得很短,但其中有两枚还看的到商标,都是大前门牌香烟。这种牌子的香烟在清川市很流行,因为信价比适中,颇受工人们青睐,而工人是这座城市最大的群体,所以该品牌香烟在该市销量最大。
从烟头的数量判断,显然有人在此长时间站立过,而此人很可能就是凶手!
发现了烟头和凌乱鞋印的那丛茅草直径将近一米,高度大约一米四、五十公分。茅草那向外伸展的枝叶,像一把撑开的伞,为凶手提供了掩护,但是也遮挡了漫天飘落的粉尘,为警方保护住了这些犯罪痕迹。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茅草那发黄干枯的枝叶在萧瑟的寒风中摇曳、颤栗,持续不断地发出沙沙的响声,在黑暗中掩身其中的凶手所发出的一切响动,都可能被误以为是茅草发出的响动。
从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女厕所入口的一切动静,而且还可以观察到纵二路的情况。
“对于凶手来说,这确实是个理想的隐蔽场所。”吴立中扫视着四周道。
王熙荣立起身来,大而化之地挥了下胳膊。“这里的空气散发着公共厕所固有的浓烈气味,地面坑坑洼洼、杂乱无章,根本没有什么景致可言,绝非寻常人喜欢闲逛的地方,更不会在这种地方一连抽上四支烟。所以留下烟头和鞋印的人,显然是凶手无疑。”
王志强接着过话题道:“我看凶手八成是一边抽烟一边等待他的猎物。一旦猎物出现,便快步奔向女厕所实施暴力袭击,凶器便是俯拾皆是的砖块。”
王熙荣点了点头。“从烟头的情况判断,凶手在这里等待的时间不短。由此可见他十分冷静,也很有耐心,不会是初次作案。”
“高鹏,待会儿你让梅申到这些痕迹处来一趟。这些痕迹都不太清晰,厕所附近的更加模糊,我担心可能没法进行分析比对。你让他根据这个情况琢磨琢磨,看能不能采取什么措施。”王熙荣吩咐高鹏。
“好的。”高鹏点头道。
实际上,即使王熙荣没有吩咐,他也会去找梅申商量。因为在拍摄时他就想到那些痕迹大多模糊不清,担心照片洗出来后效果不理想,会给分析工作带来困难,事后再想采取什么补救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于是他就想到了梅申。
“咱们去跟李立华他们会合,看看他们那边有什么发现。留神脚下!”王熙荣边吼边甩开大步向草地外走去。
那条疑似鞋底刮擦造成的带状痕迹从厕所边缘一直向北延伸了十五、六米,在一个堆满了废弃物品的堆场附近,失去了踪迹。
民警们象训练有素的警犬站在中断的印痕处极目四望,发现距这片凌乱的废物堆场以西一、二十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煤渣路,显然是专为这个堆场修建的一条简易路。
他们顺着那条煤渣路向南继续追踪,不久便看到那条东西向道路纵二路,从这里往西只施工完了路基,路面尚未铺设。这条路一头通往炼钢厂,另一头通往职工宿舍区,是厂区的一条主干道。
煤渣路的右手边有一片瓜棚,大概是厂里的某位职工利用空闲的场地为自己的餐桌增添菜肴。如今瓜蔓已发黄枯萎,象死蛇一样缠绕在棚架上,几颗干枯的没有发育成才的小歪瓜在寒风中打着哆嗦。
在萧杀的寒风中这片瓜园一目了然,似乎没什么可细究的。
第十三章 凶案现场勘察(三)
更新时间20121213 8:21:55 字数:2919
正当民警们打算迈步继续前行之际,怀疑一切的目光使他们习惯性地向园中四处张望,却意外地有了发现。
民警们发现,在那片颓败的泥地上依稀浮现着某种人工痕迹,他们立刻止住了前行的脚步。在梅申喋喋不休的提醒之下,众人边仔细查看脚下,边谨慎出脚,缓慢地向瓜园前行。
在黑色的泥土表面浮现出一些模模糊糊的花纹,从菜地边缘断断续续一直延伸到其中的一棵南瓜蔓的根部。根据花纹的样式可大致分辨出它们属于两种类型:一种像是一些残存的轮胎印痕,另一种则可以肯定是鞋印。
民警们推测,大概是菜园的泥土松软,印痕较深,再加上那些瓜蔓在枝叶繁茂的时候为它们遮挡了粉尘,才让它们得以保存至今。
尽管梅申指出,这些痕迹是否凶手留下的还有待鉴定,但其他人还是一个劲地把它们跟凶手联系起来,认为那很可能就是凶手留下的。他们猜想,凶手很可能是把车藏在此处而没有上锁,一旦行凶得手或遇到险情,便可沿着他们刚才走过的路线逃奔到此,飞车逃窜。
“案件侦破过程,有时候需要大胆假设,这对于开启思路有好处。”李立华如是说。
“可是,大胆假设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你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可能,这些个轮胎印痕和脚印也许是菜园的主人留下来的?”梅申质疑道。
“不大可能!这起凶案发生在十月中上旬,那时已是草木萧瑟,菜园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收获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栽种的了,菜园主人在这里根本无事可干,他上这儿来干嘛?最后到这里的人只可能是凶手!”民警苏焕坚定地支持主流观点。
梅申毫不退让。“秋天号称小阳春,一些植物仍然可以继续生长,那时瓜蔓上也许还挂着果实,菜园的主人到此处操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你放心,我们肯定要找到菜园的主人进行核实的。不过在那之前,还是请你高台贵手,请允许我们的智慧闪一下光进行分析推理。如果事实证明你是对的,我们会立刻打住。”李立华说完,转过身去,把脊梁对着梅申,表明不想与他继续纠缠。
于是侦探们继续他们的推理:那天凶手在遭遇到何赛姣的顽强抵抗后,不得不放弃继续行凶,匆匆逃到这里,骑上车子往宿舍区方向逃窜,然后消失在宿舍区的人流中。因为纵二路还没有全线竣工,所以道路两旁没有安装路灯,凶手身上即使有血迹,旁人也难以发现。
“可是凶手为什么不把车子停在厕所旁的荒草地中或是厕所背面的阴影中呢?那样的话,逃跑起来不是更方便、更快捷吗?”民警马鸣质疑道。
李立华指着那个废弃物堆场说道:“你想啊,那个废弃物堆场东西长近二十米,南北宽近十米,象一座小山似的梗阻在凶手逃跑的路线上,废弃物堆放杂乱无章,遍地开花,堆场的南北两侧是坑坑洼洼的荒地,人行都很困难,根本无法骑车通过。扛着车通过固然没问题,但那样一来,来去都得扛着车,而且十分显眼。况且那里距离案发地点很近,若遇到情况逃跑时,很可能因此而被逮住。所以把车子放在这里,最是利于逃跑。”
“而且,厕所到废弃物堆场之间的地面比较松软,骑车通过会留下很深的轮胎印痕,不利于凶手消除作案痕迹。”民警田家新补充道。
“如果我们的推理成立的话,凶手肯定对现场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凶手很可能就是这个厂的职工!”李立华背着双手,铿锵有力地总结道。他似乎看到破案的曙光就在眼前,脸上不由地漾起了微微的笑意。
“盲目乐观主义。”梅申小声嘀咕着。
“现在该你上场了。”李立华对梅申挥了挥手,做了个“请”的姿势。
梅申一直在皱着眉头打量那些印痕。那些印痕十分模糊,与背景反差又很小,拍摄效果肯定不理想。
见他半天没有动静,李立华忍不住问道:“有困难吗?”
梅申指了指那些印痕。“太模糊了,拍摄效果肯定很差。我担心很可能无法进行分析比对。”说完叹了口气。
“现场勘查就是这样,多数情况是毫无所获或所获甚少,能够取得完整物证痕迹的情况少之又少。尽力而为吧,没有人会怪罪你的。”李立华大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略带教训的口吻说道。
他确实有点高兴地看到,梅申也有犯难的时候。
这时,王熙荣跟其他几位民警与他们会合了。双方一碰头,简单交换了勘查结果,决定让梅申、高鹏以及另外两位民警留下,完成拍照取证工作,其他人继续扩大范围搜索。
第二起凶案,即王月华被害案现场,由吴小康负责。
他们同样从案发现场中心厕所开始,用他们的火眼金睛雷达般地对厕所的地面和墙面上上下下来回扫描。死者倒卧的那滩干涸的血迹赫然在目,但除此之外,他们毫无所获。
技术科的黄华闷着头,对厕所内所有疑似血迹的污渍,一一采了样。
在厕所外面。民警们猎犬般警觉地四处搜索,可除了清钢总厂保卫处发现并拍了照的那些痕迹外,他们没有发现任何新的线索。
轮胎印痕只出现在厕所南面的煤渣路上,其余三面均未发现。即使是总厂保卫处已拍照取证的那些轮胎印痕,如今也已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这不禁让人有点郁闷。
不过民警们并没有泄气,而且也不敢泄气。
他们认为,不管凶手作案方法多么隐蔽,手段多么狡猾,都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蛛丝马迹。从作案动机来看,如果确系恐怖袭击的话,那么凶手作案就决不是随机性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后付诸实施。因此凶手必然要有一个隐蔽的、可控制的场所,用来观察、守候被害人。如果仔细搜索凶手可能隐蔽的场所,也许能够发现新的痕迹物证。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凶手的藏身之所。
既然发生凶案的公厕四周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滋藏身,凶手就一定是藏身在别的地方,而且必定也是在那里发现了死者。
凶手藏身的地点,一定是在死者那晚所经的路线上。吴小康暗忖道。
原先他们是从炼钢厂那头,经过炼钢厂仓库到达案发现场的。现在,他们决定换一个角度,即从王月华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打算追踪那晚她可能走过的每一条路线,找出她与凶手交集的地点。他们相信,必定会有所发现的。
他们来到了薄板车间。
他们首先向车间领导和工人们了解王月华平日的上下班情况、为人处世方式、与同事的关系、案发当天是否表现异常或者有任何烦心的事。
接着,他们调阅了王月华的考勤卡,旨在了解她平日的活动规律,并确定案发当晚晚她离开车间的时间。民警们发现,通常她跟其他职工一样,都是提早十分钟左右到岗,准时下班。但在案发当晚,她是十二点十四分离开车间的,比那个班的职工中最后一个离开的人,要晚了大约八分钟。
“案发当晚,王月华为什么会比平常迟了十几分钟离开车间?那天车间里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或者她个人遇到了什么麻烦了吗?”吴小康问道。
“要说不寻常的事嘛,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寻常。只是那晚她当班的时候,发现废品率比较高,感到很不安,就一直跑上跑下地向各个班组的负责人了解情况。但是这些都是在她当班的时候发生的,应该不会是造成她晚走的原因。”车间主任迟疑道。
案发当晚接王月华班的职工苏海丽解答了吴小康的疑问。“小王是个工作责任心很强,而且做事细心的人。那晚因为废品率比较高,虽然后来发现了原因,临下班之前废品率也有所下降,但她还是不放心,又担心我对情况不了解,离开岗位之前,她又把了解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对我作了交代。所以那晚她走得比较晚。”
民警们不禁想到,案发当晚,如果王月华不是为了那个异常高的废品率,如果她的工作态度不是那么认真的话,她就可以跟着薄板车间的其她职工一块儿下班,也就可以在人流的裹挟之下平安地回到宿舍,也许就不会遇害了!
“是个好女孩,可惜了!”他们不禁为这位不幸遇害的女孩感到痛惜。
第十四章 凶案现场勘察(四)
更新时间20121214 8:18:36 字数:3054
民警们出了薄板车间,便站在了东西向道路横二路上。
沿着横二路向西前行,接着向北折向南北向的厂区主干道纵三路。这是连接宿舍区与薄板车间之间的最短、最顺畅、也是最安全的路线,因此薄板车间的职工上、下班通常都选择这条路线。这也是王月华平常上下班所走的路线。
大约七分钟后,他们看到了一条与纵三路垂直的支路。所谓支路不过是对于干道而言,它的路面宽度也有十一、二米。
在这条支路的左手侧,距离路口八、九米处,有一座高大的粉煤灰堆场。在支路的右手侧,距离路口大约十五、六米处,是焦化厂的两座车间。根据设计,车间全都是垂直于那条支路布置,目前只建成了靠南部的两座车间,而靠北部,即靠支路的这一侧,仍然是空地,范围足有三、四十米宽。
沿着支路再往前,便是一座孤零零的厕所,那就是发生凶杀案的现场,位于支路的左手侧,距离煤堆大约三十一、二米。
再下去便是炼钢厂的仓库了。
那天,王月华正是沿着这条支路,走向了死亡。
令民警们感到不解的是,清钢厂基本上在每一个车间附近都设有公厕,薄板车间附近就有一个,对于王月华来说,比这个要方便的多,可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跑到这个公厕来方便呢?
此外,这个公厕也并非位于那晚她回宿舍的路线上,距离她通常走的那条纵三路有四十多米,厕所周围既没有灯光照耀,也没有毗邻任何建筑物,是个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绝非女孩子晚上方便时会乐意选择的场所。
如果是何赛姣这类连鬼都怕她的恶煞倒也罢了,可是象王月华这样胆小、羞涩的女孩,怎么会有胆量在深更半夜、路上没有任何行人-----根据王月华离开车间的时间加上路途所耗时间,她到达这里至少已超过了十二点二十一分,小夜班下班的人早就走远了,而上大夜班的人也已全部到岗,这个时间通常不大可能还有人在外面四处走动-----的情况下,不嫌麻烦来到这个厕所呢?
王月华那晚的行踪是搞清楚了,但却令人感到费解!
有民警猜测,她也许是去炼钢厂找人办事,或者跟谁约了一起下班,顺便到那个厕所去方便。
但这个推测立刻遭到了其他民警的反对。
首先,没有人会在半夜三更去车间找人办事的。
其次,清钢厂的职工宿舍全部集中在厂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