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得离谱。张大叔说,一般家里有牛的,那头牛就占了一半家产,往往比地还贵。
“你田种的这么好,怎么不多再置几块地,来年收入不得翻一番吗?”张大叔有一搭没一搭地根楼小拾聊着。
“再多就忙不过来了。”楼小拾摆摆手,一副累死了的表情。
张大叔却不赞同地皱起了眉,语气也严肃了:“你说的这是哪里的话,年纪轻轻的这点苦都吃不了?你们家五个男人,才种这区区十亩地就叫累?村北头的张二饼,一个人打理四亩地,还不是绰绰有余。你们就是刚开始不习惯,等务农都熟练了,手脚也麻利了,这几块地也就不叫事了。”
张大叔的话还真说动了楼小拾,谁不想多赚点钱啊:“那……咱那的地价贵吗?”
“地价不贵,只是一年两次的税收不轻,不过你家要年年都能像今年似的,那税钱也就不算什么了。”
楼小拾低头想了片刻:“那好,回头我跟他们商量下。”
张大叔也不傻,除了唐娃子,他家五个姓李的,只有楼小拾是异姓,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但亲兄弟还明算账了,置完田后地契的名字就是摞摞缸的事,张大叔嗯了一声也不再多说。
临回去之前,楼小拾记得上次还允诺过那帮孩子们好吃的呢,又包圆了一糖葫芦小贩,三个孩子坐在车上看着油纸里的糖葫芦是想吃又不舍得现在吃,非要忍着回村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吃。
双方试探!
张大叔驾着牛车停在了楼小拾家门口,李家兄弟迎了出来,帮忙将车上的东西一个个卸进屋,见到了许久没吃过的韭菜,李舟吵吵着晚上要吃韭菜炒鸡蛋,张大叔似乎特意要给楼小拾制造能和李家兄弟谈话的机会,招来了三个孩子,打发他们拿着糖葫芦找其他小朋友玩去,刚嘱咐完,三个孩子就跑没影了。卸完物件,张大叔赶着牛要走了,临走时还别有深意地看了眼李家的几位少爷。
东西搬进了屋,有的在翻看楼小拾买了些什么,有的则动手整理,将新买来的和同类堆放在一起。话在嘴边滚了几滚,楼小拾几次要开口,最后都咽了回去,讲话也是门学问,他在组织着恰当的用词,李横看出了他的吞吞吐吐:“怎么了?”
楼小拾摆摆手:“你们先别忙,我有些事要跟你们商量。”
其他人愣了一下,难得看见楼小拾换上严肃的面孔,也猜不透他要说什么事,一个个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等着楼小拾说话。
“今天的三百来斤米卖了8贯又950文……”
一听这次卖的米钱将近是上次的二倍,几个少爷忍不住都面露喜色,李乔和李舟似乎在想象着谢五的表情,一个掩嘴直乐,一个更是扑哧笑出了声,李程的表情则是淡淡的,李横也是一副等着他继续说下去的模样。
李舟提了几句想要改善伙食的话,李乔在一旁附议,又说自己馋香波楼的千日春了,楼小拾应景地叹了口气,指了指堆在墙边新买的布匹,给他们一一算来这些布的价钱,还有那新买的蔬菜、石灰和一些日用品:“年前我还想打几张床,咱们几个总不好一直睡稻草吧,今年收的米咱自家得留一半,再卖也卖不了多少钱了,这加加减减一算下来到也够咱糊口,但也只是够糊口,明年如此,以后年年怕是都要如此……”
“那你的意思是?”李乔听出了他话里有话,挑挑眉,催他不要说这么些铺垫了。
“我的意思是想再置几块地,今年可能紧点,不容你们奢侈了,但来年就能富裕些了吧。”楼小拾仔细观察众人的表情。
李舟一听还要紧点不由得皱起眉头撅着嘴,但他也不傻,想得长久,到也认同了楼小拾的话跟着点了几下头。李程则是依旧没有太大表情,似乎这些事跟他无关。李乔凤眼一眯,露出了认真的表情,脑子里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李横则一瞬不瞬地看着楼小拾,面上也无太大起伏,却最快地下了决定:“好,那就再置几块地罢。”
其他人听了李横的话倒也不反对,也不知是因长兄如父,说得话有分量,还是因为其他人也赞同这个意见。楼小拾吞吞口水,硬着头皮又道:“那这新置地地契上的名字……”
楼小拾话才出口,屋子里就弥漫着尴尬的气氛,谁都不说话,彼此互看了几眼。楼小拾不傻,他也不是活雷锋,得为自己考虑考虑了,表面是他在管着这家的花销,现在什么事都没有还好说,可真要遇事了,李家人给他一脚踢开,他都没地方说理去,跟保姆似的辛苦多半年,他也得试探试探对方的意思,若对方是一副他做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态度,那他还是趁早走人的好。
李舟、李程、李乔都不说话,看表情也看不出是怎么想的,三人一致将目光投向了李横,似乎等待着大哥的决定和发言。李横还在看着楼小拾,直给后者盯得发毛:“地契上就写你的名字吧,这也是你应得的……”
众人闻言都吓了一跳,李舟瞪大眼睛,然后撇撇嘴,李程狐疑地看着自己的哥哥,李乔愣了一下,看了看楼小拾又看了看李横,然后很快就恢复了往常的表情,要说最吃惊的还数楼小拾。
楼小拾原本还琢磨着如何开口说这地契上写自己名字的事,虽然种田用的是李家的地,但这多半年他也有不少苦劳,不是邀功,就算是给人家做下人,也该有工钱吧,楼小拾心里正拿捏着用词,李横的直接让他措手不及,一时也听不出对方说这句话有没有其他意味,只有仔细分辨他的表情。
“你讲真的?”楼小拾试探地又问了一遍。
“嗯,真的。”李横点了点头,看表情似乎没有动怒,那句话也不像是气话。楼小拾等了片刻,也不见李横还有但书,不由得面露喜色,李横接着道:“置地几亩你自己拿捏吧,只要计算好咱们以后的日用就好,还有这税钱,也别落下了……”
楼小拾瞪大双眼,上下打量李横,想伸手探探他脑门,手伸了一半就又收回来了。这是李横吗?那个趾高气昂的李家大少?刚见面第一天就拿把剑横在他脖子上冲他吼的李横?连李家其他几个兄弟都有点不敢置信,一个个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大哥。
“咳!”李横被瞅得不耐烦,这才板起脸狠狠咳了一声,又瞪了几个睁着露骨眼神看他的弟弟一眼。
要说楼小拾也有一颗活络的心思,刚刚决定了这么大事,他知道李家兄弟之间也有话要说,他一个外人在场自然不方便,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出门找张大叔去了。
不是不明白楼小拾的想法和担心,其他几人也就没对李横的决定有微词,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楼小拾,他们还是有许多感谢的,只是那些话,他们死活都说不出口吧。
李乔透过窗户,看着楼小拾半跑着走远,显然对方心情很好:“大哥,你到底怎么想的?”
李横也望着门口,难得放柔了语气:“这是一次试探吧,于他于我皆是,我将最后一点信任全给他,如若他负我,也当是这些日子来他应得的,等到日后大家也好两清。如若他不负我……那么以后他就是这家的半个当家,对我如何,你们就要对他如何。”自己母亲的未雨绸缪让李横感触颇多,他也想让楼小拾自己手里握有些什么,只是这些他没跟弟弟们说出来。
“噗……”
准备置地!
一旦真的决定了要置地,该考虑的事就不少,买几亩地,选位置在哪,都得算好了。楼小拾猛然想起唐小家还有几块地,听说租给了村民,招来了唐小详细问了一遍。
“我家有4亩地,租给了村南头的霍家,年租子一共是400文,每年开春时交租。”
“唐娃子,叔叔想把地收回来咱自个种稻子,你说可好?”
本以为唐娃子会欣然同意,没想到他却皱起了眉,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小拾叔叔,咱还是先去霍家看看吧。”
楼小拾点点头,跟着唐小往村南头走,一北一南距的可远些,尤其他家是在村最北头,而那霍家则在村子最南头。
“喏,那个就是霍家。”顺着唐小的手指一看,入目的是一座能用“破旧”来形容的茅草屋,房屋的四壁是黄黑色的,能看见用来做龙骨的不算笔直的树桩,窗户也只是用个草帘堪堪遮住,顶上的茅草更是比之他家的少了一半。
楼小拾站在门口说不出话来,恰巧此时一位半头银霜的大娘端着簸箕出了屋,看见楼小拾和唐小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脸上挂了笑容,使那张老气的脸孔打上更多的褶子:“唐娃子来了,是来找春生和南生的吗?他俩中午的时候就跑出去了,这位是……”
霍大娘很少出门,也并未见过楼小拾,带着疑惑盯着这个眼生的小哥,唐小乖乖叫了一声霍奶奶,然后介绍道:“这是小拾叔叔。”
唐小的介绍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楼小拾哭笑不得,刚想开口自我介绍一遍,对方却一副了然的表情,嘴角咧得更大:“晓得晓得,春生、南生跟我提过,说村北头的小拾叔叔极为照顾他们这群娃子,还给他带过糖葫芦呢,我家老大老二也提过……只是您这次来是……”
“呃。”楼小拾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霍大娘看看唐小又看了看楼小拾,心里立马就有了猜测,脸上的笑容有些维持不住了,慢慢换上了苦桑的脸:“小哥莫不是想来收回唐家的那几块地吗?”
“呃……嗯。”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小哥能再容我们租一两年嘛?咱家没地,就指着那四亩田糊口了,这收走了田,咱们也没钱置地,怕是得饿死了,都怨咱家那当家的,前年一场病,造光了大半的家产……”说着就掉了眼泪,哭哭啼啼讲了一堆,楼小拾劝都劝不住。
“娘,您怎么了?这是……小拾兄弟?”背后一吼声吓了楼小拾一跳,两个汉子丢下锄头跑了过来,围在了霍大娘身边。
“老大老二,来,快给小拾兄弟跪下,求他那四亩地再让咱租几年。”霍大娘急急给俩人往外推。
霍老大和霍老二立马明白了原由,转身对上楼小拾竟真的要跪下了:“小拾兄弟,你再租俺们两年吧,俺俩也啥都不会,要是没地种,俺们全家都得饿死……”
楼小拾连忙拦住他俩,感觉自己跟黄世仁似的,两个汉子直挺挺的还要下跪,他心里也颇不是滋味,哪里还敢说要收回地,只顾着安抚了:“好好好,我不收了不收了,两位大哥赶紧起来吧,都怨我,啥也不晓得就来了……”
折腾了半天,总算让对方相信自己暂时不会收回那几块地了,在母子三人千恩万谢中,楼小拾牵着唐小回去了:“你怎么也不提前跟我说一声啊,我要知道他家这样,也不会提收回地的事了。”
“我怕小拾叔叔不同意嘛,还是亲眼所见比较真实吧!”唐小偷偷吐了吐舌头,楼小拾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听唐小又讲了讲这霍家。霍家老爹前年患了重病,卖了所有的地也不过多活了一年,一家几口就靠租唐家的地过活,以前也颇为照顾唐家娘孙俩,年年又是租钱,又是税钱,老大媳妇去年也饿跑了,丢下两个当时不满3岁的孩子,两个汉子是又当爹又当娘,上头还有一老母,日子过得可想而知,老二都二十好几的人了,还娶不上媳妇呢。
唐小的那4亩地,最近是不敢再想了,楼小拾将置地的事又重新规划了一遍。这段日子,终于将所有的稻谷都舂好了,自家留了一半,这其中包括三分之二的糙米和三分之一的白米,毕竟他家还没富裕到顿顿食白米的地步。剩下的米分3次都卖给了谢五,共得钱25贯又630文。简单做了个帐,笼统的算了一遍,9亩水稻得米共3160斤,亩产约在350斤左右。算上之前卖米得的钱,他们家现在的积蓄一共有32贯钱和几百文零头,这钱对其他村民来说简直是天价,一年卖粮就赚了32贯钱,在他们是想都不敢想的。
钱终于凑够了,这天,张大叔带着楼小拾去县城衙门,张大叔牵着牛车等在衙门口,楼小拾一个人进去的。负责置地相关事宜的自然不是县老爷,县老爷要做的也只是在拟好的地契上凌盖一个大印罢了。
“这位官差,我想问下这地究竟如何买卖,价钱为何?”楼小拾点头哈腰。
明明只是衙门里一小小的官差,看着无权无势的小民却一副趾高气昂的嘴脸,大大地打了一个哈欠,半天才悠悠开口:“想在哪里置田?”
“桃源村。”
一听名字,对方更是不屑地嗤笑了一声:“地佳者两千,次一千,我朝鼓励农民垦荒,若圈桃源村荒地自己开垦则八百。你先说明欲置地亩数,衙门会派人丈量标记,然后草拟地契,最后由县老爷审核盖章。”
楼小拾大喜,暗想地价真的不高,随即掏出十来枚枚铜钱塞到对方手里,老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些事楼小拾还是懂的:“那这位官差大人,小民想置地10亩。”
官差的小眼眯了起来,这才正眼看楼小拾,投个他一个“果然上道”的赞许眼神,连口气都放软了:“10亩是吧,今天登个记,明天就会有人过去丈量,你叫什么名字?”
“楼小拾。”
官差在纸上简单的做了登记,大体就是姓名,日期,和欲置地的位置:“好了,你先画个押吧。”
在纸上按了个手印,官差接过纸后笑得更深了:“虽然这地是每亩800,但是……衙门里最近有了新的政策——凡置地者,证有余钱,则要为我朝分担财政紧张,每购4亩地要收赎受灾区人口一名……”
新添三人!
那官差的话直给楼小拾说傻了:“啊,这是什么意思?”
官差装模作样地叹口气:“前一阵子,邻县的几个村子遇上了地龙翻身,受灾颇严重,不少人家穷得卖儿卖女,我朝有规定——因灾被迫卖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赎。但衙门里一直养活着这么些吃白食的也不是个事,于是县老爷就规定凡是有置地的,每买4亩,就要购一人口为国家分担。”
“啊?”
“你置地10亩,则需购人口3名,且你已在登记簿上画了押,若反悔则要蹲大牢的。”
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