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喜欢她们,我让萧何打发了就是。”
“扶苏,让我搬回来住吧。”荷华期待的看着他,一双眼睛亮晶晶的。
扶苏下意识的避了开去,竟是不敢直视,“不行。这是规矩。你如今偷跑过来,已经是坏了规矩,我会替你瞒着。别的都不许!”
“反正规矩都已经坏了,再坏一点也没什么啊!”荷华却毫不在意的道。
扶苏叹了一口气,低声哄劝道,“荷华,便是为了我,再多忍耐一段时日,好吗?”
荷华看了他许久,终于还是不甘心的道,“好吧。”
“荷华。”扶苏在她耳畔低语,抓着她的手略微用力,就把人拉近了怀里。他捧着她的脸细细亲吻,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人,让自己又是心疼,又是喜欢,又是无奈,所有的情绪都被她调动起来,围着她转?
荷华也很想念扶苏,此刻难得见面,加上偷跑出来,更有一种类似幽会的紧张刺激之感。她心情激荡,反而没有那么多顾忌,双手勾在扶苏的脖子上,仰着脸任他亲吻。
这任君采撷的姿势太过明白,扶苏心里的火气烧得更旺。他理智上知道这会儿应该推开荷华,但是一双手却仿佛黏在了她身上,非但没有推开,反而将她更紧的搂住,低头含着她的唇辗转厮磨。
直到手指挑开了荷华的衣襟,触到一片细腻温润的白皙,扶苏才猛然回过神来,他手忙脚乱的将荷华的衣襟拢好,又紧紧的抱了一会儿,才把人放开,声音嘶哑的道,“我让人送你回去。”
他是真的不敢把荷华留在身边了,再来一次,他自己都不知道能否把持得住。
……
虽然扶苏恨不得沉溺在温柔乡中,万事不理。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温柔乡没有,见个面都要偷偷摸摸,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克制,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越了界。
反而是其他一些事情,让他不得不每日忙碌。也幸好如此,才能将他心中焦灼的感觉压下去,不至于觉得日子长得像是过不去。
这天扶苏派人将张良请了过来,直接将手里的文书递给他,“你可以启程回京了。”
张良接过来一看,不由又惊又喜。
原来那就是他的身份文牒,而现在,他已经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东宫詹事丞了。
虽说这个官职其实不大,但重在它的意义。能任东宫属官的,那都是太子的亲信,或者是始皇为太子挑选的人才,目前虽然官职卑微,但地位却很重。就是其他官员见了,冲着太子的脸面,也会多几分客气。
更不必说,哪一日扶苏龙飞御天,他们这些潜邸旧人,就是新一代朝堂上的中流砥柱,最得扶苏看重信任的人。
扶苏之前虽然跟张良说过,太子詹事会全力配合他做的事情,但是张良自己又不是没有做过官,自然知道里头的弯弯绕绕。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拿着太子谕令,吴选也未必会帮着他,反而有可能给他使绊子。
但是现在他有了身份,那就不同了。詹事丞虽然是太子詹事的副手,但是实际上两人品阶不相上下。有了这个身份,张良自信能将手下的人都收服,要做事自然容易了许多。
“臣多谢殿下,必定完成任务,不负殿下嘱托!”张良放下文书,郑重的对扶苏道。
“不必如此。你只需用心办事,其他的事情,我自然会安排好。”扶苏道。这会儿说这句话,就显得有分量多了。
然后他又指了指地上放着的三个小袋子,“这里头装着的是三种新作物,怎么使用,我已经写下来了。你回咸阳之后,便进宫进献给陛下。我这里还有手书一封,你也带上,到时候替我呈给陛下。”
“是。”新作物虽然还在试验期,根本没来得及推广,但是他们这些近臣是知道怎么回事的。如果这些东西真的能够成活,那么大秦的粮食收入将会大大增加,再也不必担心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意义非凡。
不过在这之前,对张良来说,这些东西更大的用处,却是让他有了一个进宫的机会。
原本他是打算去了咸阳,先蛰伏一段时间,摸清楚城中各种关系,尤其是把赵高的底弄明白了,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出手。但是现在,扶苏这么一来,就将他直接推到了风头浪尖。但是好处也很明显,他甚至可以借此机会,直接跟赵高相处。
调查出来的东西,不管如何详实,总免不了有些失真,而且难以把握,但是如果能接触一下赵高其人,对张良来说,把握就更大了。
扶苏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一切都安排好了,他只要专心办事即可。
这是摆在眼前的进身之阶,张良当然会牢牢地把握住!
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一路风雪,但是张良的动作却丝毫不慢,带着人快马加鞭的赶回咸阳。
眼看元旦就要到了,新年第一天,向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赶上,在这一天将扶苏的东西献上去,说不定还有奇效。
紧赶慢赶,总算是在腊月二十七日赶到了咸阳。这一路风霜雨雪,张良又是文士之身,到了咸阳交割了信物,入住东宫官邸之后,便病倒了。
这场病来势汹汹,东宫的人差点儿忙得人仰马翻,吴选就算原本还有一两丝争胜的心思,这会儿也都消弭了。
他是真正对扶苏完全忠诚的人,见到张良为了替扶苏办事,这么拼命,心中自然好感顿生,所以对张良也就上心了许多。
二十九日张良才昏昏沉沉的醒过来,然后身体稍好一些,就坚持去参加了元旦大朝会。
虽说有扶苏的话在,他不管什么时候求见始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百官面前给扶苏长脸,和私底下把事情告诉始皇,哪个选择更好,根本毋庸置疑。
果然始皇听说扶苏派人送了东西来,便立刻将张良叫过去,问了几句话。
在回答了始皇关于扶苏在九原生活的各种问话之后,张良才道,“今次殿下派遣臣回宫,是为了向陛下进献三种事物。”
他说着接过旁边宫人一直捧着的托盘,掀开上面照着的白布。之朝臣们早就知道张良要献礼,偏偏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所以非常好奇,这会儿见他掀开白布,连忙都往那边看去。
但见托盘中放着的是三个小碟子,其中一碟放了一个馒头,旁边是一穗金灿灿的麦穗。另一碟装着金黄色的窝窝头,旁边也放着一只玉米。第三碟是一只煮熟剥皮的土豆,旁边也放着一只黑不溜秋的生土豆。
见果然是三样从未见过的东西,空气中甚至还带着淡淡的食物香气,众人自然小声议论起来,始皇见状,便问道,“詹事丞,这些都是什么?”
张良朗声介绍了三种东西,又道,“这三种事物都是意外被发现,太子殿下命人研究后,发现可以食用,便让臣进献给陛下,请陛下品尝!”
始皇一个眼色,赵高便走过来,接过张良手中的托盘,放到了始皇面前。
始皇将馒头,窝头和土豆各尝了一口,微微点头,道,“不错,只是不知这三样东西,亩产多少?”好吃还不够,关键是产量。
张良如实回答,因为才发现这些东西,所以还没有开始种植,因此这些数据都是没有的。不过九原已经开始进行研究,一旦有了成果,请求始皇允许他们先行试种,若是没有问题,再推而广之。
人口和食物,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自己治下发现了可以食用的新物种,始皇龙颜大悦,自然满口答应。这是当着朝臣的面答应下的,自然无可更改。
朝会结束之后,始皇让赵高来将张良宣进宫。有些话朝堂上不方便说,自然是下了朝才能问。
☆、第103章 鸿雁传书
张良不着痕迹的打量赵高。
和他的想象不同。在张良的设想中,这赵高应该是个面貌普通,气质严肃,略显阴沉的中年男子。他会这么想,也是因为对赵高的手段颇为忌惮,觉得他应该不年轻了。
但事实出乎他的预料。
赵高的确不年轻了,实际上他只比始皇小几岁,眉宇间也能看出几分沧桑。但一眼看去,第一眼注意到的,却不是他的年纪,而是整个人的气质。
赵高身高有七尺余,却并不显得高大,反而身材纤细,面貌秀美。虽然始皇身边服侍的人容貌都不会差了,但赵高在这些人之中,却仍然显得出众。
张良隐隐听说过始皇偏爱亲近容貌昳丽的臣子,如今见到赵高生了这么一张脸,心中对他能得始皇宠幸,再无疑虑。
这样的长相,再加上心机城府手段样样不缺,要出人头地,自然不难。
从方才朝会上,由他来将东西呈给始皇这件事,就足以看出此人在始皇身边的地位。难怪连扶苏都对他忌惮两分,却果然大有能耐。
虽然如此,但赵高本人却既不高高在上,也不阴沉可怖,此时对着张良,还自如的笑道,“方才朝会上那三样吃食,陛下恩典,赏赐下来,我也有幸尝了一口,果然风味不同。只是不知詹事丞此次带来多少来?”
这话当然不可能是为他自己问的。
既然这三样东西都还没推广,此次也只是送来给始皇品尝,那么除非始皇赏赐,不然别人是不可能私底下拿到的。
赵高如今这么问,就代表了始皇的态度,对此至少是满意的。说不定还想制成食物,赏赐下去,也让别人感念一下皇室恩典。
不过,他带来的东西的确不多。
张良只能无奈道,“中车府令有所不知,这三种作物都是无意间被发现的,留存下来的种子并不多,大部分都留在九原,让有经验的老农培育,臣这次来咸阳,每样只得三五斤之数。”
“已是足够了。”赵高笑着道,“听闻九原风物,不同关中,却不曾想,还有这样奇特的食物。倘若能推而广之,詹事丞功不可没啊。”
张良连忙谦虚道,“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臣不过跑跑腿罢了。”
他想摸赵高的底,现在看来,赵高未尝不想通过他,试探一下九原的情形。
果然赵高笑道,“这是自然。太子殿下远离禁宫,居于北疆苦寒之地,陛下每每想到,便挂心不已,也不知何时能回来。不过如今殿下发现了新作物,广开粮路,想来不日便能回京。”
“长城修筑事宜还未上轨道,怕是还要一阵子。”张良打着哈哈道,“何况不论回京与否,都由圣心独裁,哪能随意左右?”
他心中有些明白,怕是赵高觉得,扶苏这次献粮是为了回咸阳来,所以才来试探于他。
不过,至少在张良看来,扶苏短时间内应该没有回咸阳的打算。不过如果能误导一下赵高,让他着急一番,未尝不可。
这么想着,他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詹事丞何故叹息?”赵高立刻问道。
张良“勉强”笑道,“无事,只是想起殿下身在九原,亦时常挂心陛下,不免感叹罢了。不是什么大事。”
“殿下至孝之心,想来陛下定能体察。”赵高也跟着道。
就这么走了一路,最后也没有试探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两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有深意。
张良叩见过始皇之后,便将扶苏的书信取了出来,交给始皇。
赵高见状,心中暗骂张良滑头。这封信的事情,他方才可是半分口风都没露呢!
按理说,扶苏现在身在九原,还有差事,要跟始皇说什么,只需上折子就是。他的身份特殊,就是丞相也不敢随意拆看他的折子,必定直达天听。再说他还派了张良作为使者,如此,自然有什么事都能说清楚了。
偏偏他还多写了这一封信,就不免让人猜疑这信中的内容了。
实际上扶苏在信里交代了两件事。不过,这两件事彼此之间还有些联系,也可以算作一件。
第一件事,他在雁门时曾遭刺杀,怀疑朝中和九原都有敌人内应,九原的人他已经处置了,朝中的就要始皇自己看着办。
始皇多疑,扶苏将这件事告诉他,他自然就会开始猜疑防备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能透露出扶苏路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接触机密大事,这样的人可不多。
第二件事,在他遇刺时,荷华曾舍身相救,扶苏为了报恩,本来打算纳妾。但是后来荷华无意中发现了那三种新作物,居功至伟,所以扶苏考虑之后,打算娶荷华为妻,希望始皇能够答应。
这一点,倒是扶苏早就打算过的。
他既然不想委屈了荷华,那就算是在九原成婚,这件事至少要得到始皇的首肯,否则哪天他们回到咸阳,荷华岂不是要面对各方的轻视和刁难?
原本扶苏的打算,是想为荷华安排一个好的家世,如此门当户对,婚娶之事始皇应该不会拒绝。但是后来荷华拿出的种子,让他有了更好的计划。
粮食有多重要,荷华也许不懂,但扶苏太清楚了。大秦看似强盛,但实际上底下却有不少隐患,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百姓不能吃饱穿暖。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管用多么残酷血腥的手段,都无法彻底的压服这些百姓。
但是荷华直接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不能节流,那就开源。在这封信里,扶苏将荷华形容成一个对农事颇有经验的人,并且将荷华给出的预计亩产量也列了出来,不过这些都还有待考证。
即便如此,荷华身上的价值,也已经足够让始皇同意她嫁入皇家。
男权社会的思维方式,归根到底就是如此:如果荷华是个男子,他们还要考虑如何拉拢,维持他的忠心。但是个女子,就没有那么多犹豫了,直接纳了就是。妾的身份不够,那就妻!
说到底,娶妻娶德,扶苏身为太子,实在无必要娶一个背景强大的妻子,那样的话,他的势力太大,始皇也未必就高兴。但他现在要娶一个既能帮助他,又没有任何势力的女子,扶苏可以肯定,始皇也许会犹豫,但一定会答应!
果然,始皇看完信之后,沉思良久,脸上竟然露出了几分笑意,语气柔和的道,“太子这两年在北疆,倒是长进不少。”
张良道,“臣闻虎父无犬子,当是如此。”
所以如果扶苏有了什么说得过去的成绩,那都是因为始皇教导得好。
始皇闻言大悦,立刻传召人过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