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朝-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ǎ芑盗送醢彩拿堑母娼氩恍已灾校罄葱路ㄍ菩械氖艽欤钦飧鲈颉
  变法之路崎岖难行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这次面对面的辩论,是皇帝有意安排的,因为皇帝有心了解究竟谁是谁非。两人激辩之时,皇帝密切关注。根据史书记载,最后皇帝还是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朕意与光同。”也就是在能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个问题上,他赞成司马光的意见,对王安石的说法表示怀疑。这个问题不小,已经涉及到变法的目的。这次变法绝对应该按照儒家学者推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痛苦这个原则进行。如果在变法的方法上有抄袭桑弘羊的与民争利之嫌,那就会让人联想到苛政虐民,使人望而却步。从青年皇帝的表现上来看,他似乎很犹豫了一阵子,因为司马光的话确实有道理,但是他为了急于改善财政收支情况,最后决定仍然支持王安石继续进行变法,但是在进行的方式上与新法内容上都不断地进行大幅度修改,作了很大的让步。
  皇帝当然希望王与司马合作,共同变法,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司马光是真正的君子,一诺千金。他个人坚持反对理论根据不足的变法,决不参与。宁肯离开朝廷,到洛阳去著书。但他保证不批评变法,不作任何不利于变法的言行。他说话算数,从1068年的冬天他作出承诺,到1084年7月他把《资治通鉴》一书撰成献给朝廷,在16年中间,他绝口不提变法二字。
  青年皇帝也是君子,尽管他一心要想变法,而他所推崇的司马光反对变法,使他万分伤心,但是他仍然衷心推崇司马光,极力支持与保护他撰成《资治通鉴》一书,并且亲自为之作序,使得这一部价值远远超过历代“正史”而与《史记》齐名的伟大史书一直流传千秋万世。
  王安石也是君子。他自幼刻苦读书,中进士后谨慎从政,受重用后一心变法,从来都是为国为民,没有为个人打算过。他在私人生活上有些怪僻,例如不修边幅,蓬首垢面而谈诗书,但这一切都与人无损。他的政敌在攻击他的时候,不管如何努力搜求,在他的私德上都找不出半点毛病来。司马光写给他的几封信,他虽未公开接受,但是从变法工作不断地改进的实际情况看来,他对老朋友的关心与劝告是逐步接受了的。尤其是司马光再三告诫他:吕惠卿不可信,不可重用。等到他被吕惠卿出卖之后,他回忆起老朋友的告诫,不胜感慨系之。
  在说了这三个人互相之间交往的情况之后,不能不多说几句话,来纠正一些对“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错误认识。在“文革”时期,有人宣传说,司马光是儒家,王安石是法家。“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被儒家破坏了的。可是非常遗憾,事实绝非如此。司马光、宋神宗、王安石三个人都是正统的儒家,所以大家才能很理性地探讨问题,处理问题。宋神宗死后,新法虽然多被废除,但是王安石亲自制定的《太学三舍法》与他手订的一些儒家经义的考试科目一直沿用到南宋之末,说明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
  由于莫名其妙地把王安石说成法家,使得“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都变了。既然说法家是进步的,革命的,“王安石变法”就应该定性为“革命”,至于王安石代表什么阶级?革谁的命?当然就永远说不清了。其实“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最多也不过是君主专制制度内部比较温和的改革,不管如何拔高,这次变法即使圆满成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也只能说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试探性的君主立宪而已。
  我们现在从历史书上看,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其实,在变法之初,司马光就对宋神宗提出过一个更为稳健的变法方案。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司马光指出,国家财政之所以入不敷出,有五大原因:
  一、用度太奢(指皇家用度太奢侈)。
  二、赏赐不节(赏赐文武官员太多,也就是官员待遇太高)
  三、宗室繁多(对皇族的优待太多)。
  四、官职冗滥(冗官太多)。
  五、军旅不精(冗兵太多,战斗力不强)。
  他认为,要对此进行改革,必须皇帝亲自挂帅与两府大臣三司官吏深思救弊之术,期以岁月,庶几有效,非臣子一朝一夕所能裁减(不是几个臣子所能做到,不论是司马光还是王安石都是一样)。看来对于宋王朝国用不足的弊端所在,司马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明白。要进行这种改革,必须是皇帝自己掌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逐步改革,逐渐完成。所以他反对由臣子担纲的急进式改革,主张由皇帝挂帅的渐进式的改革。有些阻力,他老早就料到了。
  例如在新法逐渐公布的过程中,触犯了皇家子弟的利益,有些远房宗室做官的规定被取消了,他们不仅上书朝廷,而且包围王安石本人,拦住他的马头,半诉苦半发牢骚说:“我们有我们的难处,但愿相公高抬贵手,不要为难我们!”在坚决执法的过程中,曹太后之弟被指控,向皇后之父的部分家产被罚没。在新法紧锣密鼓的推行之时,年轻的皇帝上朝时被纠缠,回到后宫时又受埋怨,宫中哭声不断,他被拖得精神恍惚,心烦意乱。在见到王安石的时候,只有苦笑,相对无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5)
虽然王安石变法得到青年皇帝的全力支持,但是在整个变法的过程中,他们都背着沉重的包袱,谨慎地前进。一点也不轻松。
  ###与旧党终于分裂
  公元1069年2月,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政事堂中的执政班子除了王安石一人之外,还是一班老臣,当时有个政治笑话,到处流传。佛教徒说人生都有“生老病死苦”,这个笑话说政事堂的班子也有“生老病死苦”。其中的王安石中年有为,生气勃勃,是生;曾公亮不想干了,数次告老还乡,是老;富弼称病不出,不想管事,是病;唐介多次与王安石争执,气愤病死,是死;赵忭从来正直敢言,这时看到安石事事变更,无可奈何,常常大呼几声“苦”字,是苦。这个笑话描述这些老臣无可奈何的样子,十分生动。
  这些老臣很恼火,王安石也很恼火,就这样“生老病死苦”下去怎么行,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就在王安石担任副宰相的24天之后,创设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计划的主管机构,由陈升之与王安石共管其事。具体计划工作由王安石推荐吕惠卿、章惇、曾布这一批新人来承担。启用新人,王安石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何尝不想网罗一批既有品德又有才情的有志之士,例如在1069年就曾经招致苏轼之弟苏辙在条例司作检校文字工作。但是这些有志之士都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苏辙因与吕惠卿意见不合,看不得吕惠卿急功近利的做法,就上书给安石,反对变法,最后外调为河南省推官。
  为了鼓舞变法队伍的士气,王安石曾经提出过几句口号,后来被归纳为“三不足”之说,这就是“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句话,传来传去,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要缓和一点,有的说法要激烈一点。如果说得缓和一点,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不惊人:
  “天命不足畏”——一些自然现象,例如地震、天灾原与人事无关,用不着害怕。
  “祖宗不足法”——祖宗建立的制度规章不可能长期不变,总会逐渐改进。
  “人言不足恤”——我们办事既要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要害怕别人有意见而缩手缩脚。
  对于那些性格保守,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做事的人,“三不足”之说,很能起到一些鼓舞作用。我们相信,王安石在推动变法工作之初,一定会想方设法,鼓励自己的部下努力工作,不至于一开头就故意去激怒反对派,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在反对派中的一些小人有意渲染之下,采用激烈的说法,那听起来就很可怕了。
  人们说王安石讲“天命不足畏”,那实际上是在提倡无法无天。王安石讲“祖宗不足法”是指祖宗的一切经验都不值得借鉴,王安石讲“人言不足恤”是指任何人的意见都不值得倾听。那么,变法者就成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那天下不就大乱了吗?小人们这种激烈的说法一直影响到曹太后与赵顼之弟岐王赵颢,他们都在说:“王安石是在败乱天下!”
  尽管帽子大得吓人,但是王安石照样当他的宰相。足以说明当时的宋王朝并没有形成一派真正反对变法的力量。小人们的活动虽然使人心烦意乱,小鱼一时却翻不起大浪。只是由于赵顼的疏忽,年深日久,矛盾逐渐激化,小矛盾上升为大矛盾。于是,###与旧党逐渐形成,党争也日趋激烈。
  经过几年的较量,###与旧党大致分化如下:
  ###(即赞成实行新法者)
  领袖:王安石
  支持与附和者:吕惠卿、曾布、章惇、蔡确、王韶、范子渊、薛向、吕嘉问、陆佃、邓绾、曾肇、黄履、赵挺之、陈升之、王珪、韩绛、蔡挺。
  旧党(即反对实行新法者)
  反对一切新法者——司马光、吕诲。
  反对三司条例司者——程颢、张戬。
  反对青苗法者——韩琦、范镇、傅尧俞、富弼、欧阳修、吕公著、孙觉、李常、程颢、陈襄。
  反对免役法者——刘挚、杨绘。(苏轼、范纯仁反对一切新法,独赞成免役法)
  反对市易法者——韩川、文彦博。
  反对均输法者——苏轼、苏辙、钱顗、李常、张戬。
  反对保甲法者——王拱辰、冯京。
  反对保马法者——人多不备录。
  公元1069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荐吕惠卿主其事。6月,御史中丞吕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官。8月,知谏院范纯仁上书请免王安石职,被罢官。又苏轼也因上书反对变法,被罢官。9月,下诏推行“青苗法”。1070年2月,韩琦因反对“青苗法”被罢官。4月,御史中丞吕公著与赵忭、程颢皆因反对新法罢官。数日之间,谏官为之一空。9月,翰林学士司马光因反对新法而外调,10月,翰林学士范镇因反对新法而致仕(退休)。1071年7月,御史中丞杨绘,监察御史刘挚因反对新法罢官。经过3年左右,青年皇帝把一批不同政见者全都外调或罢官,逐出朝廷。这样,不同的意见完全失掉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双方越走越远,直至北宋亡国。
  王安石头脑极为清醒,他绝不相信“天命”,但是遇巧的是,一些天象(自然现象)却偏偏和他开玩笑。1068年他到京师,与青年皇帝见面,这年从7月到11月,京师一再地震。此后在新法陆续颁布之时,不断出现异常现象,例如京东风暴成灾,陕西华山崩裂,此后又连年干旱,用各种方法求雨都不见效。赵顼为此忧心忡忡,正在这时,有一个管城门的小官郑侠向皇帝上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所绘的是在“青苗法”推行以后,连年干旱,农民还不出贷款,被迫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惨不忍睹。皇帝看了,大受震动。他先以为,他的坚持变法,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现在看到老百姓痛苦至此,对于变法的信念不免有所动摇。加上这个郑侠又在向皇帝打包票,说是只要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等新法,十日之内,天必下雨。如不下雨,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这个郑侠与王安石并无私人恩怨,他实在是看老百姓太痛苦了,才冒死站出来说话,宁肯输掉自己的脑袋,也要求停止新法。他至少是没有私心的。皇帝看了《流民图》,彻夜难眠,第二天就下旨,暂停推行新法。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诏旨下达的当天,满天乌云滚滚,接连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城郊几十里的老百姓,一片片的拜伏在泥泞之中,高呼万岁!这一场早不来迟不来的大雨,真是要了王安石的命。新法一停,甘霖立至,这不正好说明天意不要王安石执政,不要新法推行么!这个古今少有的不畏天命的拗相公王安石竟然被他的政敌们以“畏天命”为理由所击倒,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6)
青年皇帝绝不甘心变法一事就此收场,但是当时的舆论对于新法的推行极其不利,至少要略作让步,然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经过短时间的磋商,君臣们作出了如下决定:王安石因言官批评者太多,坚决自请离开相位外调,出知江宁府。由韩绛代他为相,吕惠卿副之。各项新法虽已暂停,不久又陆续恢复。1074年4月,王安石前往江宁府上任。京城的变法班子立即掀起了内讧。野心家吕惠卿引用亲族吕升卿、吕和卿树立个人势力,争夺大权。宰相韩绛等人坚决反对,要求王安石回京复职,赵顼也认为,只有依靠王安石,才能对变法班子进行整顿,1075年2月,安石回到京师。在安石的支持下,皇帝大刀阔斧整顿了变法班子,发现吕惠卿不少贪污弄权的事实,将他贬出京师。但是经过吕惠卿把持了几个月之后,君子都被赶走,新进者都是小人,风气既已变坏,以后的整顿工作也就越来越艰难。
  1076年,安石因爱子王雱病逝,哀痛过分,以致病倒,再请罢相回到江宁养病,赵顼只好同意。安石从1068年来京,受到皇帝信任,独掌大权,前后达9年之久。但是波澜起伏,壮志难酬。最后心力俱疲,只好引退,回首往事,感慨万端。最使人痛心的,是原有不少诗友、文友、道义之交、莫逆之交,却在变法的争论中成为政敌,几乎终身不再往来。结果事业难成,友谊又失,悔恨终生!
  变法是失败了吗?
  多年以来,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近年来又听到外国人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国内学者也有跟着这么说的。我想: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他又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改革家”呢?
  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方案,朝廷没有通过,根本没有付诸实施,那可以说是失败了。或者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