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就使得现实社会中少了一个救时宰相,天下后世却多了一个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人的性格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当“官人”必须世故,否则你就对付不了那些人事纠葛;当诗人必须天真,否则你就写不出真情实意、激动人心的伟大诗篇。苏轼是一个从小到老都极为天真的人。他一生所遇到的三位夫人都是他的红颜知己,能够先后为他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长期保护了他的天真,使他能够安心地创作出雄视百代、光照千秋的诗文来。
苏轼一世坎坷,贬官之后生活贫困。他在生活困难之时能够不为家事操心、潜心创作,完全得力于前后三位夫人的支持。可以说,苏轼流传千古的名篇巨制,无不包含这三位夫人的心血。
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他的四川同乡,比他小三岁,16岁出嫁,27岁病故,只和他相处了11年。这位年轻的夫人对观察人的心理变化很有一套本领,比苏轼老练,对苏轼的帮助不小。她在临终之时对苏轼谆谆告诫,极有见识,让苏轼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她的英年早逝,使苏轼极为悲痛。在她逝世十年之后,有一夜,苏轼梦见了她,醒来写下了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鬂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名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因为兄弟姊妹很多,按排行称为二十七娘。她和王弗不是一种类型,王弗是才女型,她却是贤妻良母型,为人贤淑,善于理家。她和苏轼相伴的25年中,不仅遭到乌台诗案的横祸,而且经历了不少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在苏轼处于极为失意的时期,她全力支撑这个贫困的家,使苏轼得以一心从事创作。苏轼一生中最伟大的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例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完成于这一段时期。公元1086年,宋神宗死,子哲宗继位,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受到重用,调到京师担任知制诰兼侍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第二位夫人只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却在46岁的中年辞世。苏轼极为伤感。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9)
苏轼第三位夫人王朝云,是杭州人。她12岁到苏家当侍女,18岁成为如夫人。她比苏轼小27岁,但很聪明、早熟,很理解苏轼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后来,苏轼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被旧党中的小人排挤出京出任杭州太守,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苏轼袒腹歇凉,露出一个大肚皮,他带着开玩笑的态度问家里的人:“你们看我这大肚皮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满腹文章,有人说是满腹经纶,他都认为没有说准。只有朝云笑着说:“我看你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觉得朝云才是深深理解自己的知己。
赤壁苏东坡塑像
公元1094年,苏轼已经年近花甲,仍被新上台的###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广东惠州。这时王闰之已经去世,家里的下人都不敢跟去,只有朝云坚决追随他南下,和他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只可惜她不服水土,一年多以后,病逝惠州,亡年只有34岁。苏轼无限伤感,在悼亡诗中把她比为散花天女。朝云逝后,苏轼又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州。等到朝廷下了大赦令,准许流放者回到大陆,他已65岁。次年,他在江苏常州去世。
在苏轼的一生中有一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为终身事业。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后来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让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东坡这个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快哉!快哉!
湖北黄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一站。以后东坡在其所作的《书韩魏公黄州诗话》中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陋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他谪居此地时,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流连忘返,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他创作的激情,如波涛汹涌而至,真是挡也挡不住,日后流传的千古名篇,大都完成于黄州。
广东惠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二站。当时远贬岭南,大都生无还望,本是令人十分伤感的事。但是惠州父老的热情欢迎,岭南气候的四时皆春,使他十分高兴。《宋史?苏轼传》中说他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他为惠州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还天真地写诗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桔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南儋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三站。他到海南,已经垂垂老矣。当时海南的环境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朝云已在惠州病逝,他孤苦伶仃地来到蛮荒之地,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并不气馁,在海南努力从事两件事情,一是著书;二是办学。他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是在儋州完成;大量诗词,也已辑录成册。这样一位天下奇才能到海南来收徒讲学,远近轰动。许多学子都前来追随,照顾他的生活,亲如子弟。在海南生活三年,遇赦北还,他觉得依依不舍,作《别海南黎民》诗曰:
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他虽然被贬到天涯海角,历尽艰辛,但是在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地方上做好事,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与无比尊重。他也把黄州、惠州、儋州看作自己的故乡,视老百姓为亲人。从1993年起,我在海南生活了8年,了解海南的老百姓对历史上帝王将相全无兴趣,却以能够拥有“我们的苏东坡”而自豪。他在当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如此爱戴,身后永享盛名,这恐怕是陷害他的小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北宋中期,从宋仁宗亲政到宋神宗病逝这5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这时候,在皇帝中间出了几个知识分子,他们懂得重视知识,并与知识分子共同商量谋求国家富强的方法,能够一再出现人才济济君子满朝的盛况,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都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只可惜在大变法的过程中,操作失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出现了大分裂。最后,随着新旧党争的牺牲品——苏轼的离世,宣告君子时代的结束。此后,宋徽宗与蔡京等小人粉墨登场,贪财纵欲,肆无忌惮,使得鬼蜮横行,人间成为小人世界。
这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
市井小民与梁山好汉(1)
男状元与女状元
古人说,人生所遇到的高兴的事大致有以下这几件,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其中最高兴的事就是中了进士,特别是中了状元。在极为重视知识(重文)的宋代,考中了状元的确光彩无比。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选拔进士。于是考取进士的就有了“天子门生”的美称。太平兴国年间,录取进士的名额大增,分为三甲,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后来特别重视第一名,专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第三名改称榜眼;再后来又把第三名改称探花。由于宋代的状元都是由皇帝亲点的,所以特别荣耀,披红戴花,巡游街市,万人仰慕,观者塞途。有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燕,逐强番于穷漠,凯歌老还,献捷太庙,其荣也不及也。”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否妥当,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来说,在宋代才真正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确实是最公平的。你虽然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住在穷乡僻壤,只要你想来应考,各级地方官一定能向你提出援助,供给你的沿途食宿。不论穷富,不论贵贱,考中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在两宋的300多年中间,“白屋出公卿”的例子很多。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公平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唐代虽然有了科举,但是求官之道甚多,不止科举一途。到了宋代,文官制度建立,做官只有科举一途,这就公平多了。全国的老百姓,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不论你是什么出身,只要读书有成,能够考中,就能得到朝廷的承认,开始掌握国家权力。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这对于促成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惟一令人感到遗憾的,就是女子不能应考。尽管中国从古以来就出过一些才女,唐代还出了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但是就是解决不了女子应考的问题。如果人类到了今天还做不到男女平等,现在世界主流文化基督教文化,认为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备一千年前的宋代不让女子应考!话又说回来,宋代虽然不让女子应考,却在另一个领域中对许多才女网开一面,让她们脱颖而出。这就是宋代让一批妇女入了乐籍(乐户的户口),成为伎女。一提到伎女,今人就会发生误会,以为是卖淫的性工作者。其实,在当时,伎女是指有技艺的女人,也就是女艺人,女演员,即以歌舞为业的女子。后来“伎”、“妓”混用,分辨不清,《现代汉语辞典》中虽还有“伎”字,只指“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现代已经不用。既然大家已经只用“妓”字,不用“伎”字,把“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以卖淫为业的女子”混为一谈,也就并不奇怪。好在宋代还有一些法令规定,遇到喜庆节日,将帅、郡守等官可以用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荐枕席”(引自《委巷丛谈》)。既然是妓女,为什么不许陪人睡觉(私荐枕席)?由于有了这么一条规定,就能证明当时的官妓只不过是艺人,是文艺工作者,并不是卖淫的妓女。
宋代的妓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妓,也就是吃皇粮、拿国家工资,本人在官府或军队里占了编制的,有如地方上或者军队里的文工团员。他们正式工作是演出,不得与个别官员有性行为。在军队里的又称军妓或营妓。当然,规定是规定,实际情况是另一回事。官妓与官员们有交往是可以的,二者之间有没有性行为则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了。第二类是家妓,她们的身份在妾婢之间,与家主之间的关系是主奴关系,可以被人卖来卖去。第三类是私妓,凡是在市井中公开营业的都称私妓,私妓的门类十分复杂。有在三瓦两舍中表演歌舞的,有说书卖唱的,有在大酒楼中陪酒的,好像现在的坐台小姐。大多数都是卖艺不卖身,那种卖艺又卖身或者说光是卖身的“土娼”只是少数。这官妓、家妓、私妓三种不同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她们或者是被人卖来卖去,或者因为色艺双绝,迅速走红,成为富人,但是仍然是一个没法跳槽的女奴,做不了自由人。要想除去乐籍,需要用不少的钱,费不少的事,还要有人接受。出身于乐籍的姑娘,不论你有多大的能耐,一般只能嫁给人家当小妾,要想当正式的夫人或者自己当官几乎都是不可能的。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出身妓女,她是因为击鼓战金山,自己立了战功才被破格任官,要想破格决非易事。
在专制王朝时代,特别是宋王朝,要想当才子,并不是难事,朝廷鼓励,百姓羡慕,只要有一定的聪明,再加上足够的努力,就有成为才子的可能。十载寒窗无人问,一考成名天下知,如果一旦考上了头名状元,前途事业,妻财子禄,什么都有了。但这只限于男儿,姑娘们就不可能。村姑农妇,市井小民,整天忙于谋生,女孩子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哪有希望成为才女!只有官绅人家的小姐才有读书的机会,但是时间也很短暂。最多不过十年八年,一旦成年,谈婚论嫁,就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相夫教子,要想埋头去做学问,也不可能。因此古时候女孩子读书,也不过像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