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回答倒是老老实实的,他说:“奇策妙计是没有的。战事不断,不得太平,不过是节度使权柄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限制他们的财政收入),收其精兵(解除他们的兵权),天下就太平了。”
赵匡胤吃了一惊,想不到赵普把话说得这么露骨,不做充分的准备,要收兵权的事是不能随便说的。他郑重地告诉赵普:“我已经领悟你的意思了,请勿复言。”他一定要想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既要收回兵权,又要不出乱子,做准备工作的时间不妨长一点,一定要处理得十分稳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公元961年7月的某一天,晚朝结束,赵匡胤特地邀请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副都检点高怀德、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五位大将,在内苑举行晚宴。
酒酣耳热之后,赵匡胤屏退左右,向大家说:“我不靠你们支持,坐不到这个位置上来。在这里,我先敬你们一杯,表示谢意!”
“不过……”他叹口气说:“做这个皇帝也不容易,反而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自在,我现在总是心里不安,夜里也睡不好觉。”
大家惊问他为什么,他拍拍自己的椅子说:“这还不简单么,请问谁不想来坐我这把椅子?”
石守信等人惶恐地说:“陛下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相信你们,你们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但是你们保证得了你们的部下吗?如果他们贪图富贵,一旦遇到了机会,就想拿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推得了吗?”
石守信等人更加惶恐地说:“我们太愚蠢了,看不到这一步。是否请陛下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4)
到这时候,赵匡胤才从容不迫地说:“人生在世原很短促,有如白驹过隙,大家之所以追求富贵,不过是想让自己晚年过得自在一些,子孙不会挨饿而已。我看你们最好还是放弃兵权,不要再为带兵淘神,选个好地方去当个闲官,买下良田美宅,多购歌儿舞女,以娱晚年。我和你们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不猜疑,大家从此安心,过无忧无虑的日子,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石守信等人纷纷表示感谢,连说:“陛下想得周到,想得周到!谢谢陛下的大恩。”第二天,这五个人就都写报告说是有病,请辞军职,交卸兵权,匡胤一一照准。就这样,通过两次宴会,一批旧军人和一批旧藩镇的大权都交了,陆续交给一批新选拔出来的文臣。杯酒释兵权的任务圆满完成。
听到赵匡胤的这番言论,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话说得太庸俗了,他的思想境界也太低了,如果人生在世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一点,那不成了享乐主义者,混日子的糊涂虫了么?如果你有此看法,我想提醒你:这并不是赵匡胤的真实想法,他这么说,只是为了完成杯酒释兵权的任务而已。赵匡胤与这些旧军人相处多年,深深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他们都是老油子了,出生入死,打了多年的仗,只为老来能过一段快活的日子。这样长期在战场上讨生活,以后做皇帝做高官的机会虽然还有,但却很少很少,而被打死被打垮的机会却很多很多。如果听了赵匡胤的劝告,只要放弃一个最高分(做皇帝的希望),就可以一辈子安心享受高官待遇,他们还是愿意干的,这个小算盘他们算得过来。面对这些旧军人,赵匡胤拿优厚的待遇去换取他们手里的兵权,是以实实在在的利害关系去说服他们,他们才听得进,交易才谈得成。如果跟他们讲大道理,他们不仅听不进去,还要产生反感,说不定会引起猜疑,发生冲突。手里握有兵权的人,我怀疑你,你怀疑我,总想先下手为强,总怕后下手遭殃,五代时期许多战事都是这么打起来的。本来可以避免的冲突,常常是因为怀疑而爆发了。赵匡胤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套双赢方案,对双方都有好处,说的都是实情。他能把事情谈成,不是靠他的狡猾,而是靠他的明智。不是靠他的嘴巴会说,而是靠他从来就讲信用,弟兄们信得过他。
对于杯酒释兵权这件事,从古到今,评论不一,各有各的说法。总的说来,以赞赏的看法居多。中国的皇帝制度,是家天下,一个皇帝上台之后,万里江山成为这一家人的私产。对于手握兵权的功臣,皇帝都是不放心的,不管这些功臣以后会不会造反,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斩尽杀绝,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也。历代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天下,杀功臣似乎是一种免不了的现象,其区别不过是多杀,少杀,迟杀,早杀而已。从古到今,杀功臣杀得最厉害的有两个人,一是比赵匡胤早1000多年的刘邦,他杀功臣是一个一个的杀;二是比赵匡胤晚300多年的朱元璋,他杀功臣是一批一批的杀。古往今来,真正不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两个人,一是东汉的刘秀,二是北宋的赵匡胤。在这两个人中间,赵匡胤更为出名。刘秀不杀功臣,他自己并没有大肆宣传,是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发现的——因为我们查不到他杀功臣的任何记录。赵匡胤则是以皇帝与功臣面对面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杯酒释兵权来提出不杀功臣的保证,事后也确实未杀一个功臣而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古来的许多皇帝,每每说话不算话,在希望臣民为他们出死力的时候,漂亮话说了一大堆。事情过了之后,大都兑不了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老百姓受骗受够了,对于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能够说话算话保全功臣的赵匡胤很有好感。
因为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向石守信等人说过“人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的话,后代有不少人就批评他是个享乐主义者,说他提倡享乐,要对宋代后来享乐腐化的社会风气负责。其实这个问题容易解决,赵匡胤是不是个享乐主义者,不能只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因为他所说的不一定是真心话,有时候会是一种言不由衷的外交辞令)。
在这些除了带兵别无本领的旧军人一批批退下来的时候,赵匡胤和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部下正在积极筹划如何建立这个新政权。他劝石守信那班人及时行乐,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及时行乐,日子过得还很艰苦。赵匡胤在位的16年间,皇宫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十分俭朴。
赵匡胤从小闯荡江湖,过惯了艰苦的日子,已经养成习惯,他除了上朝要穿锦袍,平时只穿布衣,穿了洗,洗了穿,很少换新。皇宫里的窗帘都是用青布制成的。赵光义觉得太寒酸了,认为有损做皇帝的尊严,他变色质问:“你忘了我们小时候在夹马营里过的是什么日子吗?”
永康公主有一次穿了一件贴绣铺翠的衣服,匡胤马上加以制止说:“你穿这样一件衣服,要用多少翠鸟的羽毛?如果大家效仿起来,不知道会有多少翠鸟因此丢了性命。不许穿!”公主只好十分委屈地把衣服脱下来。
公主说他所坐的御辇还是后周王朝时候所用的旧东西,上面的漆都脱落了,劝他刷新一下,用些黄金来作装饰,要显得威风得多。他叹口气说:“别说用黄金来装饰御辇,就是用黄金来修建宫殿,我也办得到。可是黄金是国家的,我要为天下守财,我敢这么乱花吗!”
宋初的皇宫里非常俭朴,宦官只有五十多人,宫女只有二百多人,有些愿意遣散回到民间去的,赵匡胤还同意让她们回去。他痛恨五代时期统治者那种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决心带头扭转。他非但不是一个提倡享乐的皇帝,恰恰相反,正是一个坚持提倡艰苦朴素的皇帝。皇宫的窗帘用青布,是从古未有的事。
赵匡胤这种为天下守财的负责精神,使得宋初十多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迅速好转。各地从入不敷出先后转变为都有节余。
我们用不着去查考那些枯燥的数字,只要知道这个最后的结果就行了。
他也不是处处小气,到了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他又抱着为天下用财的态度,非常慷慨,出手大方。为了谋求和平、安定,不论花费多少钱去活动,他都在所不惜。他心中有数,与战争、###、流血牺牲的损失相比,动用一点活动经费,实在微不足道。
宋初这个新政权确实经历了一段艰苦朴素的生活,不过时间极短,也就是赵匡胤在世的16年,一瞬即逝。赵匡胤被谋害以后,赵光义接手,一切改观。赵匡胤时代的政策,凡是属于文化方面的,完全不动,给人造成一种太祖太宗,一脉相承,萧规曹随,亦步亦趋的好印象。凡是属于经济方面的,完全来个180度大转弯,彻底改变,从艰苦朴素迅速变成铺张浪费。宋初那一段艰苦朴素的生活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只不过在史料中还留下一点零星的记载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1)
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在南宋孝宗时,此案实际上已经破了。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10月19日与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请想一想,直到今天,世界上不是还有些大案不能公开解密么!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为非法,那么宋代的历史将如何写法?好在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国早已结束,我们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各位读者如有兴趣,那就不妨来共同探讨这件大案的真相吧!
因为犯罪者赵光义本人在谋杀了亲兄赵匡胤之后,随即夺得帝位,控制现场,不许立案,不许调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间,更是组织班子,修改史书,制造舆论,吹捧自己,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尽力加以销毁,因此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已经很少。但是对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开国之君的含冤惨死,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是寄予同情的。赵光义不可能一手遮尽天下人耳目,有关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传,赵光义本人又做了许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引人议论,到了他死后,揭发他的材料、批评他的文章越来越多。积累了1000年,数量不少,要浏览一下这些材料,少说些也得个把月。还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归纳,才能理出头绪。为了给读者节省时间,作者愿意多费一些工夫,把经过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说一遍,陪你进入1000年前皇宫中的案发现场,回溯一下发案的经过。
这一年开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当时的臣民,特别是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当天一个人宿于寝殿,召晋王(当时臣民习惯称赵光义为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的门帘窗帘,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的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当时内侍、宫女所见到与所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当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后来有人仔细地记下了这一幕,称之为“烛影斧声”,却也十分贴切。烛影摇晃是他们亲眼所见,柱斧戳地为他们亲耳所闻,足见都是实事求是,并未添油加醋。但是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事,案情的框架已经全部说清,犯罪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已经处处落实,大案已破,只差对外公布而已。现在有些大案都有代号,用“烛影斧声”作为此案的代号也很适宜。“烛”和“斧”都是古代的东西,说明这是一件古代的案子,“烛影斧声”也像一本侦探小说的书名或者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名。
“烛影斧声”案情分析
根据李焘的记事来说:
一、在当年10月19日这一夜,皇宫中案发现场,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兄弟关系,不是君臣关系,不是前后任两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间的政争或者政变的关系,而是一个杀人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在作案时,赵光义并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凶手。这是因为在作案现场,别人进不去,只能由他亲自动手,除他之外,这个案子没有第二个犯罪嫌疑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毒酒,他就是亲自下毒药并把毒酒端给被害人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传说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别的凶器击打背疽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别的任何凶器,他就是手持凶器的人。
二、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在案发现场,能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