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蒙蔽世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其实你蒙蔽世人-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同种同宗

黄花梨分为海南、越南两种,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情形。在中国古代,黄花梨不以出身分贵贱,只以尺寸论高低。现在多数的收藏家认为,明清家具使用的黄花梨多为越南黄花梨,因为越南与中国陆路相连,资讯快捷,贸易便利。隔海相望的海南岛虽属中国版图,但四面汪洋,山深林密,阴湿气瘴,古时多为犯流之地。以其天涯海角之遥,人徒手尚不易来往,何论参天大木出山过海。所以自古以来,海南黄花梨(特别是产于西部山区的油梨)除少量专程进贡之外,多被当地山民用于筑屋制器,农耕自享了。

史料有载:海南黄花梨产于中国海南及两广、福建地区。而据当代的考证,海南黄花梨仅产于海南一岛。越南黄花梨则产于越南、老挝交界的长山山脉地区。黄花梨成活的条件并不严苛,只是生长缓慢而已。特别是中国海南西南部的尖锋岭、霸王岭、八所、白沙等山区,气候阴潮,阳光不足,树木成材不易,而这恰恰成就了海南黄花梨特殊的瑰丽——植物生长越缓慢,它所得到的天养地护和雨露恩泽就越丰厚!所以,相比越南黄花梨而言,海南黄花梨特别是人们所说的“油梨”,亦即海南西南部的“三亚”梨,其材质密度更大,肌理更细腻,色泽更温润,花纹更绚烂,香气更幽远,油性更充足,是黄花梨中的极品。

直到上世纪末,中国政府才正式颁行了国家“红木标准”,这个标准将硬木(也称细木)统称为红木,分为五属八类三十三种。海南黄花梨列在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香枝木类,学名“降香黄檀”。而在全部这33种红木木材的名单之中,竟然没有明式家具主要用材之一的越南黄花梨,甚为怪诞。致使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越南黄花梨只好以“类”代名,统称为“香枝木”。越南黄花梨和海南黄花梨实为同宗同种,在明清时期从未分门立户。虽然海南与越南及老挝的土壤环境略有不同,树木的质地、花纹、香味及颜色确有差别,但很多专家都承认,越南黄的“油梨”与海南黄的“糠梨”相比,外观非常接近,质量大同小异,难以确分。国家权威木材鉴定机构对黄花梨也只鉴定树木种类,并不鉴定产地出身。根据专家对海南黄花梨的物种考察,未发现超过五十公分的残存树桩,明清古董家具中常见的宽幅大料,显然来自阳光稍足的越、老,而非气候阴湿的海南。何况古董家具由于年代久远,都有程度不同的风化和皮壳包浆,因此更不易立判海越,收藏界也从不加以区分。

自古至今,越南黄花梨创作出无数姿彩夺目的古典家具,但在今天的国家红木标准中,却没有她的一席之地,是为缺憾。更有一些偏爱海南黄花梨的专家把越南黄花梨称为海南黄花梨的假冒伪劣之替代品,甚至主张把越南黄花梨从黄檀属的香枝木类里剔除,归入紫檀属的花梨木类中去,将海南黄花梨改名为“黄花黎”,以示区别。所幸这些不顾历史,也有违自然的提议,没有得到多数专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的认同。

关于国家红木标准中为何没有为越南黄花梨的立身设位,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国家红木标准在制定时,参考了《大英百科全书》植物册的记述,可能由于越南黄花梨是一个很小的树种,所以《大英百科全书》中没有记载。又或因为越南百年战乱,向大英百科全书的树种申报工作被人遗忘和忽视。还有一种说法是,起草红木标准的专家主要由植物学家组成,容易忽略对木材历史状况的考据,所以将黄花梨的产地仅限海南一地,致使产于越、老的黄花梨枉享数百年风光荣耀,竟在一昔之间声誉荡然,从此名不正言不顺地陷入无穷龃龉,难以正身。

好在,尽管越南黄花梨在“国标”中无名无分,但尊重历史的人们还是推动她的价格紧步海黄后尘,迅速拉开了与其他红木的价格距离,在市场上替她挽回了少许自尊。

五、形材艺韵

现在,海南黄花梨的野生林已经不复存在,越南黄花梨也日益稀缺。于是,从几十年前开始,已陆续有林业部门和黄花梨的爱好者放弃籍贯出身的门户之见,不仅在海南,而且在广西、福建等地尝试人工种植,迄今已收获万顷林荫。20年到30年树龄的黄花梨的胸径已有20余公分,50年即可成材。但是,据专家分析,人工种植的黄花梨由于“科学”喂养,在水分、阳光、肥料、防虫等多方面都被细心呵护,人工助长,所以如同人工种植的菜园人参与野生人参的差异一样,种植黄花梨显然也不可能具备野生黄花梨同等优越的材质。何况,黄花梨树木的外径与家具用材的直径并非一个概念。我看到过一颗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树的横截面,那是用这颗树木的完整截面挖成的一个木碗,这个碗几乎呈全白色,只有碗底中心有小拇指粗细的一个深黄色的圆点,这就是黄花梨的心材。心材在海南当地被称之为“格”,而白色的部分,是树的白皮,称之为“漫”,也称之为“标”。白皮就是由植物纤维及淀粉质组成的边材,质地疏松,富含营养,可以供给心材成长的各种养份,而自己则随着岁月光阴渐渐销蚀。人们常说的“五百年成碗口粗”,指的仅仅是黄花梨的心材。

也就是说,黄花梨成材的过程,就是坚硬而又饱含油性的心材依靠边材的慢慢滋养,又慢慢侵噬边材的过程。也曾有人将边材染色制成家具,但是由于边材的质地疏松富养,所以易腐易蛀。我看到过用一颗拥有五十年树龄的黄花梨制作的椅子和橱柜,看得见其间显著的“虫眼”。也看得见新生的红色心材峥嵘初露,尚难成势,而白色的边材顽固不化,依然统治着主干。红与白的新旧交替犹如一场此消彼长的生死搏斗,展现了触目惊心的历史断面。

人工种植黄花梨无疑是一件造福万代的善举,正如俗话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可以享用【1文】黄花梨的“后人”,并不是我们【2人】的子辈孙辈,而是千百【3书】年后的人类。百年之内【4屋】的黄花梨“华而不实”,仅供“乘凉”而已。如果急功近利,以短期获利为目的而过早砍杀,然后以拼接或染色的手段制作家具,显然违背了传统文化讲究材质真实纯粹的原则,对黄花梨艺术的继承无异于杀鸡取卵。也许有人认为,家具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制作工艺和造型的美感,首先应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过度强调材质已经脱离了家具的本质,有唯材质论的嫌疑。这种观点当然不错,离开了工艺造型来谈材料,木料也不会显露应有的价值。但也应当看到,中国人的财富观首先看重的就是材质。家具的形、艺、材、韵,不可分割。材质对于家具价值的重要性既不能以点概面,也不是无足轻重。材质的高低优劣,既是自然的赋予,也有历史的依据。如果脱离了材质的自然秉赋和历史意义单论家具的工艺价值,显然不能包含传统家具的完整概念,也会陷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窘局。就好比当雕刻的工艺同样杰出时,雕刻一枚润美的田黄石与雕刻一块普通的顽石;雕刻一块天然的钻石与雕刻一块人工的玻璃,价值相去何止万里!

黄花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她的显赫身世由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因缘构成——文化发展到某一个层次,政治和经济环境呈现出某一种状态,就催生了人们对于某一种艺术或某一种物质的喜爱,就形成了艺术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即便到了今天,从审美的角度凝视黄花梨的美丽,那种美丽仍然永恒,依然令人震憾不已!

必须提醒的是,无论黄花梨拥有怎样的魅力和升值的空间,收藏的入门者仍须谨慎待之。凡有巨大利益空间的领域,必然存在巨大的欺诈黑幕。无论古董黄花梨家具还是新仿黄花梨家具,赝品及假冒伪劣者十占七八,遇到真品和精品的机会也和黄花梨本身一样,变得有限甚至稀缺。用拼补、贴皮、粘接的手法冒充整木,以花梨、白酸枝冒充黄花梨,以海黄的价格出售越黄,等等现象及其普遍。何况,收藏黄花梨家具毕竟不是收藏木材,如果收藏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无法断识家具款型、工艺、色泽、韵味的文野高下,那是很难收藏到具有艺术价值的家具的。如果缺少了艺术价值,再珍贵的木材一旦被分解切割,打制成器,恐怕木材本身的价值也会荡然而失。

其实,一件好的家具,除形、艺、材、韵之外,还有一个“境”字。家具摆放在怎样的环境里,周围的物品怎样搭配、光照怎样烘托,都足以影响家具应有的光彩。王世襄先生曾有一个夙愿,就是建造一座足够大的四合院,作为明清家具的博物馆。让那些古典家具按史上的规例,陈设于堂厦厅轩,再现古人生活的完整画面,摹绘古代晨昏的浮世人烟。这样的博物馆比之把明清家具置于现代化的展场中,更容易让后人发思古之幽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与中国士人的雅趣禅思。可惜,王世襄先生的这一愿想至今未竟,给后人留下无限期盼。

六、最新争议

01、名称之争

黄花梨走进社会生活,走进文化艺术,历经数百年升沉起伏,各种话题不绝于耳。可谓木已绝世,声未绝响。时至今日,连她的籍贯与姓名,价格与价值,都屡有颠覆常规之论,令人耳目一新。

有学者认为,黄花梨不应该叫做“黄花梨”,而应该叫做“黄花黎”。因为出产黄花梨的地方叫黎山,当地住民是黎族。这些学者从地理学和植物学的角度,希望将黄花梨从平凡的花梨木中分离出去,避免让为数众多的花梨类木材混淆视听。黄花梨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名称,如:降压木,又如:花榈、花狸、花黎、降香、香枝、香红、海南檀等,史上也曾混称为“花梨”。花梨其实有几十个品种,有些品种俗称草花梨,与黄花梨相比,材质稍轻,价格低廉。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花梨位列紫檀属,黄花梨位列黄檀属,泾渭分明,互不相干。但两者外貌相仿,不得已,老一代人也曾把草花梨称为新花梨,把黄花梨称为老花梨,用以区分。

在前述所有曾用名中,黄花梨是使用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名字。这无疑是前人所起的一个文学名称,用以形容她梨花灿烂的色泽,令世人心领神会,口口相传,以至约定俗成,形成文化,形成历史。今人以地理学和植物学的概念来匡正历史文化概念,虽自成一说,但和者盖寡,当属意料中事。

02、价格之争

黄花梨于明代一枝独秀,至清代与紫檀共荣。在她盛极一时的明清时期,始终物稀为贵,价可夺金。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中引用古籍记载,讲到一只黄花梨床在明代值银12两,而当时的一个丫环还值不到1两白银。也就是说,一只黄花梨床已然抵得十余人身价,可见贵重之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以黄花梨制成家具及工艺摆件出口海外,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民间消费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黄花梨始入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从几千元一吨升至几千元一市斤,涨幅令人瞠目不及,成为与羊脂玉、田黄石等同样身价飙升最快的自然珍品,快速登上了物华天宝的顶级奢侈品殿堂,接受人们的膜拜与叹赏。

价格的飞升自然也引起社会的不同反响,有人认为黄花梨价格曲高和寡,不仅自绝生路,且有炒作之嫌。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也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炒作通常含有明确的利益目的,海南黄花梨已有数年没有正规的市场供应,买家持币待货,如淘古董。炒作劳而无功,质疑自寻无趣。去年年底紫檀价格回落,质疑之声又起,甚至把黄花梨与前些年君子兰与普洱茶的泡沫相提并论,而不论三者之间情形迥异。我一向认为,收藏最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方为周全:一、有公认的价值;二、资源不可再生;三、真伪易辨。黄花梨恰恰三者兼备,而且既可做为艺术品欣赏,也可做为实用品日用。事实上,当代收藏热潮中的大多数古代、近代及现、当代艺术品,都无法如此三全其美。

那么,黄花梨的价格是否还能继续升高呢?有观点认为,黄花梨已成天价,理应到此为止。但更多的声音却断言升值仅是时间问题。因为黄花梨成材以百年为计,而喜爱并有能力收藏的人却与日俱增,供求关系必将日益尖锐。如同钻石、翡翠、田黄、名玉的价值多以成色及重量分贵贱,而少以年份论高低一样,当海南黄花梨木材彻底难觅其踪时,其供求关系势必推动新仿家具的价位向古董家具靠近,当越南黄花梨同样一木难求时,其价格也将迅速向海南黄花梨靠近。喜爱和稀少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价格便是平衡其间的有效杠杆。

对黄花梨价格高涨不以为然的另一种观点,是干脆否认黄花梨的使用价值。甚至认为黄花梨根本不适合制作家具。这种观点认为,气干密度在0。6~0。7g/cm3之间的木材因其易刨、易锯、易雕,才是最适宜制作家具的用材。而黄花梨的气干密度高达0。82~0。94g/cm3,很硬、很重、不易切割打磨,搬动也不方便。甚至,还有人对黄花梨的历史地位也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明清时期才使用黄花梨制作家具,而在更加久远的其他历史时期里,都是使用软木杂木制作家具的,所以不应当把黄花梨作为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主要代表,而且黄花梨也并不比榉木榆木的花纹更突出。按照这样的观点,人们可以质疑的事物将数不胜数。比如,翡翠不能吃、不能穿,外表也不一定比玻璃好看,人们何苦趋之若鹜?又比如,人类享用钻石的历史也并不久远,一颗天然的钻石看上去可能不比一只人工的钻石更加纯净和闪光,但两者的价格何以有天壤之别?价格代表需求,需求包含文化。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美的基本心理,就是真实与持久——美丽、真实、稀有、耐久,制造了崇拜,崇拜的心理,制造了价格。

还有观点认为,黄花梨作为稀有甚至濒临灭绝物种,用来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